01 麻醉在手術中的重要性 ??
在醫院里準備手術時,麻醉這個話題總少不了。很多人覺得麻醉師只是讓病人睡一覺,其實這里面的學問不小。不同類型的麻醉不僅關乎“有沒有感覺”,還直接影響手術過程的安全。
簡單來說,麻醉就是讓身體暫時“休眠”,分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椎管內麻醉(常用于分娩或下半身手術)。全身麻醉讓病人進入深度睡眠,沒什么知覺;局部麻醉只讓身體某一部分失去疼痛感;椎管內麻醉主要針對脊髓區域。每種麻醉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風險,需要醫生根據病情和手術方式精細匹配。
其實,麻醉不僅讓手術更順利,還極大地降低了手術帶來的痛苦和心理壓力。但麻醉藥也不是神仙水,需要根據體重、肝腎功能來精準計算。比如,肝功能不佳的人,麻醉藥物的代謝就會下降,可能導致藥效延長。
很多時候,麻醉師會在手術前詳細詢問病史、過敏情況,這是確保安全不可缺少的一步。對于復雜或大手術,麻醉醫生往往會提前介入,規劃好整個過程。麻醉安全的背后,是一系列科學評估和管理。
02 圍術期生命體征的管理 ??
手術期間,病人身體就像一臺精密儀器,需要密切監控各種“數據”。圍術期生命體征的管理,是每場手術都不可忽視的環節。心率、血壓、呼吸這些指標,實時顯示著患者的身體反應,讓醫生及時調整操作。
- 心率:象征著心臟的節律,如果出現明顯上升或下降,就需警惕心律異常。
- 血壓:麻醉藥可以導致血壓波動,低了容易昏厥,高了可能損傷器官,每10分鐘檢測一次,調整藥物用量。
- 血氧飽和度:用指夾儀器實時監測,反映呼吸與氧氣供應情況。例如氧飽低于92%,往往需要人工輔助呼吸。
- 體溫:麻醉可以讓體溫下降,過低時會增加凝血和感染的風險,小型電加熱器有時派上用場。
有一位35歲的女性朋友,身高163cm,體重62kg,因混合痔手術需術后鎮痛。她的肝、腎功能和血糖都很正常,只有輕度膽固醇升高。這個例子在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密切關注她的生命體征,為她制定個性化麻醉與鎮痛方案。這些數據幫助麻醉師適時調整用藥,保障手術安全。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面對突發事件時,生命體征監測就是提前預警的“雷達”。及時發現異常,就可避免后續的大麻煩。
03 重癥監護中的麻醉應用 ?
對于重癥患者,麻醉醫生不僅僅負責麻醉,還有很多“幕后工作”。監護室里的患者往往器官功能薄弱,生命體征容易波動,需要極為精準的管理。
麻醉在重癥監護中,首要任務是控制疼痛、維護呼吸道通暢、幫助穩定血流動力學。有時患者無法清醒配合,麻醉師要根據患者的狀況合理調節鎮靜和鎮痛方案,防止疼痛或焦慮影響恢復。
其實,很多重癥病人因為多器官疾病,藥物代謝能力變差,麻醉劑量必須個性化調整。例如,腎功能減弱時,藥物排泄延緩,容易累積毒性。麻醉師既要關注鎮痛效果,也要防范藥物副作用,這是一場“平衡游戲”。合理利用麻醉手段,不只是“救急”,更是重癥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
04 急救復蘇中的麻醉技術 ??
在急救時,麻醉也是不可或缺的“救命工具”。許多重癥患者在搶救過程中,都會遇到呼吸道阻塞或循環衰竭,這時麻醉醫生的技術至關重要。
急救復蘇里,用到的麻醉技術主要有氣管插管(幫助患者自由呼吸)、人工通氣和快速鎮靜。適當的麻醉可減輕患者的劇烈應激反應,降低痛苦,同時讓醫生順利完成搶救操作。
現實中,急救車上配置有簡易麻醉工具,比如面罩通氣、靜脈注射鎮靜藥物等。此外,為了安全,所有急救麻醉操作都需要嚴格監控心率、血壓和血氧,避免因用藥過量導致新的傷害。
國際急救研究指出,合適的麻醉措施能有效提升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和神經系統恢復速度(Lee et al., 2019, Critical Care Medicine)。這也說明了麻醉在急救復蘇中的價值不可小覷。
05 疼痛治療的麻醉方法 ??
疼痛管理是麻醉科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既包括術后鎮痛,也幫助慢性疼痛患者緩解困擾。麻醉師根據不同的疼痛類型,制定出個性化的緩解方案。
一般分為兩大類:
- 局部麻醉:在疼痛點附近注射麻醉藥,暫時阻斷神經信號,比如常見的牙科或小創口治療。
- 鎮痛技術:包括口服鎮痛藥、靜脈泵鎮痛(PCA),還有神經阻滯。慢性疼痛患者有時采用更精準的神經調控手段來減輕不適。
研究表明,良好的術后鎮痛不僅減少痛苦,還有助于加快康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Apfelbaum et al., 2016, Anesthesia & Analgesia)。
不過,鎮痛藥物并非多多益善。長期大量使用容易上癮或造成內臟損傷,所以每種方案都要權衡利弊,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疼痛的緩解有時候像是一種調味品,合適的鎮痛讓手術體驗變得沒那么艱難,幫助患者更舒適地恢復日常生活。
06 患者如何準備麻醉相關的手術???
其實,手術前做好麻醉準備,是保障順利恢復的第一步。很多人擔心麻醉風險,只要細致配合,也是可以放心的。
- 禁食時間:手術前一般需禁食6-8小時,這樣可以降低嘔吐和誤吸的風險。醫生會詳細告知具體時間,別隨意加餐。
- 藥物管理:平時有在吃的藥,比如降壓藥或降糖藥,一定要提前告知麻醉師,必要時按醫囑停用或調整時間。
- 過敏史詢問:如果有撲爾敏、青霉素這類藥物過敏,要主動說清楚,讓醫生規避相關麻醉藥物。
- 健康檢查:常規肝腎功能、血糖、血脂等都是基礎檢查項。如果有異常,醫生會及時調整麻醉方案。檢查能幫助評估身體承受能力,規避風險,建議不要遺漏任何項目。
健康生活習慣,比如適當鍛煉、規律作息,其實也有益于痊愈。手術當天保持心態平和,不要過度緊張,也幫麻醉師更好地完成操作。
醫學界普遍認為,規范的術前準備能大幅降低麻醉并發癥概率(Bailey et al., 2020,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所以只要按要求做好,就不用過度擔心麻醉安全問題。
07 實用建議與健康管理 ??
說起來,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麻醉安全也有幫助。平時可以適當補充高蛋白食物,比如雞蛋、豆類(有助于傷口愈合),還有綠葉蔬菜(補充維生素C、A,幫助恢復)。
雞蛋 + 提高免疫力 + 建議:每天早上1-2個,煮、蒸都可以;豆制品 + 鍛煉體力 + 建議:午餐加一份豆腐或黃豆;菠菜 + 促進傷口愈合 + 建議:涼拌或者清炒,避免與鈣片同時吃。
手術后注意保持飲水充足,每天6-8杯水,減少便秘風險,有助于麻醉藥物排除。適當活動(如下床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也能預防血栓形成。
如果術后出現持續性頭暈、心慌、嚴重惡心這類癥狀,最好及時復診,并向醫生詳細描述癥狀。針對肛瘺、混合痔等常見疾病,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發布的臨床報告指出,微創手術和規范麻醉管理可以讓患者更快康復。
最后,如果家人朋友要經歷手術,不妨帶去一份關心和細致的準備清單,幫助他們順利度過圍術期。良好的麻醉管理,離不開醫生和患者的共同配合。
參考文獻
- Waller, A., Stasiowski, M., & Moitra, V. (2021).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62, 120-127.
- Lee, J., Lee, C., & Jung, Y. (2019). Emergence and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impact of anesthesia techniques on critical care outcomes. Critical Care Medicine, 47(12), 1680-1688.
- Apfelbaum, J.L., Chen, C., Mehta, S.S., & Gan, T.J. (2016). Postoperative pain experience: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suggest postoperative pain continues to be undermanaged. Anesthesia & Analgesia, 123(4), 1016-1022.
- Bailey, R., Doleman, B., & Chesser, T. (2020).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and optimization for anesthesia: safety and strategies.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25(1), 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