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認識、癥狀、致病機制及治療
01 初識結腸癌:大腸的一位“不速之客” ??
假如家里有一條重要的水管,每天負責排送廚房和衛生間的廢水,結腸在身體里就相當于這樣的“主通道”。絕大多數時間,這條通道安穩、默默地完成著自己的工作。但有時候,某些不起眼的小問題——比如腸道內壁上的息肉——可能會在多年后悄悄演變成結腸癌。
簡單來說,結腸癌是起源于結腸或直腸的異常細胞不斷擴增,形成腫塊,甚至影響到身體其他地方。這種癌癥看起來離日常生活很遠,實際上,它是全球第三常見的癌癥類型(Sung et al., 2021),大約10%的癌癥新發病例都和結腸癌有關。
要留心,結腸癌沒那么稀奇,特別是50歲以后。了解它是什么,是走好健康第一步。
02 警惕身體信號——癥狀往往悄無聲息 ??
早期癥狀: 很多人剛開始時幾乎察覺不到異常。偶爾身體會有一些輕微的變化,比如腹部短暫不適、偶爾有點脹氣,或大便顏色肉眼難辨的變化。不少人能一拖數年都沒發現有什么問題。
明顯警示: 一旦癥狀加重,就會比早期明顯許多:比如持續腹痛,排便次數變多或變少,大便變細,或者反復出現“便血”。有時候,家人發現患者突然變得臉色蒼白、容易疲勞,食欲也差了許多,這個時候常常已經不是癌癥的早期。
日常門診見過一位64歲的男性患者,最初覺得肚子老是難受,但沒怎么在意。直到出現明顯貧血,血紅蛋白持續走低,才查出原來是結腸里的腺癌。這種情況提醒我們,不舒服別只想著“扛一扛”,適時求醫很重要。
?? 結論:結腸癌的早期信號很模糊,明確癥狀出現時往往已不早,及時關注身體、及早就醫很關鍵。
03 究竟是什么導致了結腸癌? ??
談結腸癌的原因,離不開以下三大類:
- 遺傳易感性:如果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姐妹)有結腸癌史,患病幾率會增加,是因為某些遺傳基因(如APC、MLH1、MSH2等)的異常影響細胞修復能力。相關數據認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終身結腸癌風險接近100%(Moreira et al., 2012)。
- 生活方式因素:高脂肪、低纖維飲食容易誘發腸道內慢性刺激,久坐、肥胖會減慢腸道蠕動,吸煙和長期飲酒都會加劇異常細胞的“叛變”風險。2020年Lancet的研究數據顯示,久坐和紅肉攝入過多都顯著提升結腸癌發生率(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2018)。
- 慢性腸道炎癥:比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如果慢性炎癥持續多年,容易讓局部細胞反復受損——修補的過程中,就像反復補丁的衣服,出岔子的可能大大增加。
?? 風險提醒:時間堆積的傷害,有時候悄無聲息。家族史、生活習慣和慢性腸道疾病這三項常在不經意間為癌癥“加碼”。
04 結腸癌的篩查與診斷流程 ??
很多人覺得查結腸癌是件“麻煩事”,其實,現代醫學的篩查流程早已不再復雜。主要包括三步:
- 便潛血檢測:在家收集便樣,送到醫院檢測,結果提示是否有微量出血。這一環節屬于“無創、檢出門檻低”,尤其適合沒癥狀或早期高風險人群。
- 腸鏡檢查:醫生通過一根帶攝像頭的細長管,仔細查看結腸內壁。如果發現異常,比如息肉或者可疑腫塊,當場可取組織“活檢”做進一步化驗。這一步雖然有點“小尷尬”,但對于確診結腸癌幾乎是“金標準”。
- 影像檢查與分子檢測:必要時,會用CT、MRI等了解腫瘤到底多大,擴散到哪一步,輔以基因檢測(比如KRAS/BRAF突變),為后續治療定制方案提供關鍵線索。
?? 小貼士:40歲以后、或家有結腸癌病史的人,建議兩年查一次腸鏡。定期排查,發現問題多半能早治愈。
05 結腸癌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
- 手術治療:早期最優先方案?!扒械舨∽兡c段+清掃周圍淋巴結”,能根除絕大多數初期腫瘤。有的患者還可臨時裝造口袋排便(造口術),術后多可改善生活質量。
- 化療:手術后,為了消滅可能殘留的癌細胞,會進行輔助化療(如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熤芷诤退幬飫┝繒鶕颊唧w質和腎肝功能調整。例如上文提到的病例,在切除腫瘤后口服化療,并定期監測肝腎功能和血常規。
- 放療與靶向/免疫治療:放療主要用于直腸癌,或手術無法切除的病例。少部分對化療無效或有特殊基因突變者,可選擇靶向或免疫療法來抑制異常細胞繼續擴散。治療方案會由多學科團隊共同討論制定。
??? 治療提醒: 治療方案不是“一刀切”,定期復查,及時調整非常關鍵。身體感覺異常,應主動與主診醫生溝通。
06 日常管理與預防建議——如何讓癌癥“遠路而歸” ??
預防之道,重在日常細節:
- 多吃蔬果(尤其是深綠色葉菜) :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助于清除腸道廢物,促進腸道健康。建議每天兩餐有綠葉蔬菜,粗纖維菜肴成為主角。
- 優質蛋白質(如魚肉、豆制品) :有助于細胞修復,維持免疫活性。早餐可搭配一份雞蛋或豆漿,午晚餐少量清蒸魚或豆腐。
- 適度運動 :哪怕不是天天健身,只要保持每周三次快走,每次半小時,也能幫腸道更有活力。
- 減輕壓力,規律作息 :缺乏規律常讓身體防御力降到最低。晚上11點前入睡、早起一杯溫水,這類簡單規律都很有好處。
- 定期體檢與腸道檢查 :40歲后建議兩年查一次腸鏡。家族曾經有人患結腸癌的,更要提前關注。
?? 溫馨提醒:飲食越簡單自然,身體越輕松。沒有特別的“神藥”,堅持做好基本的事就是最靠譜的預防。
07 結語:關注身體,健康先行 ??
說到底,結腸癌并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遙遠。它和日常習慣密不可分,也和年齡增長、遺傳因素有關。其實,關注身體的微小變化,合理安排飲食、運動,定期檢查,這些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小事”。
身體發出的警報,往往最初都很安靜,所以多點時間認識自己,留點耐心關愛家人。健康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只要用心經營,每個普通人都可以為自己爭取多一點安全感。
如果你或者家人有腹痛、便血、排便習慣異常之類情況,不妨早點走進醫院查一查。沒事最好,真有風波,早治更安心。
參考文獻 Reference
-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 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 Bray, F.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 Moreira, L., Balaguer, F., Lindor, N., de la Chapelle, A., Hampel, H., Aaltonen, L. A., ... & Castells, A. (2012). Identification of Lynch syndrome among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NEJM, 366(21), 1945-1953.
-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2018).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 Continuous Update Project Expert Report. Available at: https://www.wcrf.org/dietand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