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在胃癌手術中的應用與管理
01 為什么麻醉對胃癌手術非常關鍵?
進手術室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像是一場無聲的挑戰——病房里的緊張氣氛、手術燈下的等待,都會讓人不自覺地緊張起來。對于胃癌手術,麻醉的作用遠不只是讓你“睡著”那么簡單。其實,從你推上手術臺那一刻,麻醉醫生就像守護你生命的小隊長,時刻關注身體最重要的指標。
麻醉不僅保證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不會疼痛,更在于維持關鍵生命體征的平穩——比如心跳、呼吸、血壓都要被隨時監測和調整。一場胃癌手術往往持續數小時,中間可能遇到大量失血或內臟牽拉,如果沒有專業麻醉,讓身體始終“在線”,很難保證手術順利完成。??
很多高齡患者或本身有慢性疾病的朋友,其心臟、肺臟、腎臟等功能不太穩定。麻醉在這里的保護作用更大,能幫助及時發現和處理風險,讓手術整體更安全。
02 胃癌手術常用的麻醉方式有哪些?
- 全身麻醉:這是大部分胃癌手術最常選擇的方式?;颊邥陟o脈、吸入等多種藥物作用下進入深度睡眠,術中全身無知覺。比如,遇到完全切除的大手術,醫生一般都會建議全麻,讓患者身體徹底放松,方便手術操作。
- 局部麻醉聯合鎮靜:在某些微創或特殊情況下,可能用局部麻醉配合靜脈鎮靜。比如年紀較大、合并多種基礎病、無法耐受全麻的朋友,醫生會根據具體手術部位讓身體部分區塊“休息”。
- 硬膜外麻醉:偶爾少數胃部手術會用到,更多作為輔助麻醉存在,特別是在圍術期(手術前后)管理疼痛時。這種麻醉主要讓腹部感覺遲鈍,有助于術后加速康復。
說起來,不同麻醉方式各有利弊,比如全麻更徹底卻恢復稍慢,局麻風險低但對手術方式有限制。術前和麻醉醫生聊一聊自己的身體狀況、過敏史等,對確定最適合自己的麻醉方案很重要。
03 麻醉前評估:個體風險差異很大
不是所有人做胃癌手術都一樣,身體底子的不同,麻醉風險差別很大。麻醉前評估就像體檢一樣,為麻醉團隊打好提前量。?????
- 查健康底子:評估心臟、肺部、腎臟和肝臟功能,對糖尿病、高血壓、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基礎疾病做全面了解。有這些慢病的朋友,建議帶上既往病歷、化驗單,便于醫生精準判斷。
- 評估用藥史:正在服用的藥物(比如降壓藥、抗凝藥等)都要如實告知。必要時,麻醉醫生會建議調整藥物劑量或停藥方案,減少手術中出血和其他意外的概率。
- 關注過敏歷史:無論是對藥物、食物還是過往麻醉經歷有不適,都要提前講出來。部分人對麻醉藥物過敏,可能會誘發嚴重的不可預測反應,及時告知有助于醫生避開高風險選項。
像之前有一位60余歲的女性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術前通過詳細評估和營養調整,最終順利完成了根治性胃切除,并避免了因血糖波動帶來的并發癥。這表明,嚴密的麻醉前評估為高?;颊叽蟠蠼档土诵g中風險。
04 手術中的監測和麻醉管理細節
手術進行時,麻醉醫生幾乎時時都在和各種機器打交道。心電圖、血壓、呼吸、血氧、體溫等都需要嚴格記錄并快速應對突發變化。???
- 心率和血壓監測:麻醉過程中如果血壓偏高或波動較大,要及時調整麻醉藥物,預防心腦意外。
- 呼吸管理:手術可能影響自主呼吸,麻醉醫生會持續評估二氧化碳排出量、血氧飽和度,確保重要器官供氧正常。
- 體溫變化:長期手術過程中,體溫往往會下降。低體溫會導致凝血障礙,增加術后感染風險,因此給予保溫也是麻醉一部分。
- 觀察藥物反應:部分患者(如年紀較大,或有肝腎功能減退者)對麻醉藥物代謝較慢,醫生需靈活調整用藥,預防蘇醒延遲等問題。
只要發現指標偏離正常,麻醉醫生就會立刻做出調整。一個經驗豐富的麻醉團隊,就是保障手術安全的“隱形高手”。
05 麻醉選用和管理如何影響術后恢復?
麻醉方式和用藥細節,其實對術后恢復有很大“隱形影響”。合理的麻醉能幫助患者更早蘇醒、減少不適,也能降低術后感染和其他并發癥概率。
- 疼痛控制:術前麻醉方案安排得好,術后恢復時身體更能受得住,比如硬膜外鎮痛就被很多胃癌手術用來減少術后腹痛。輕疼痛的人通常更愿意早下地活動,減少血栓和肺部并發癥。
- 并發癥風險:不恰當的麻醉可能引起蘇醒迷糊、惡心嘔吐,甚至精神狀態改變。部分患者術后有暫時性記憶力減退,尤其見于年齡大的朋友,這和某些麻醉藥物種類及用量相關。
- 特殊人群管理:比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體弱者,采取個體化麻醉和術后監測,可以減少呼吸、循環等大問題出現。
比如上文提到的那位60多歲的女士,雖有糖尿病和營養不良,術后采用多模式鎮痛和精細麻醉管理,她的傷口愈合很順利,惡心嘔吐也很輕微,最終實現了較好的恢復。這個例子說明,麻醉管理能讓患者術后少受罪,幫助身體盡快恢復日常功能。
06 圍術期疼痛怎么科學管理?
胃癌手術不是“一覺睡醒就完事”,術后持續幾天甚至十幾天的疼痛,影響進食和活動。麻醉醫生其實也負責圍術期疼痛的整體規劃。
- 多模式鎮痛:目前推薦用“多管齊下”的方法,比如硬膜外鎮痛、靜脈鎮痛、局部鎮痛藥聯合,效果往往比單用一種更好。這樣既可以減少阿片類藥物用量(降低惡心等副作用),也讓恢復更輕松。
- 提前干預:現在有一種觀點,越早開始鎮痛管理(比如術前聊到麻醉方案時就規劃好),術后出現難以緩解疼痛的概率就越低。
- 疼痛評估工具:麻醉醫生會用專門的評分表輔助判斷疼痛實際程度,再針對性地調整方案。??
說起來,控制好疼痛不僅是讓人“感覺更舒服”,還能促進胃腸道功能盡早恢復,減少住院時間,讓患者早日回歸生活正軌。
07 胃癌及麻醉相關風險因素分析
有些人常問:為什么有人會得胃癌、有人術后問題多?其實和很多身體條件、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但也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
-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細胞修復能力下降,患病和麻醉相關并發癥的風險都高。
- 營養狀況:長期營養不良、進食單一,會影響身體各系統修復和對麻醉的耐受能力。胃癌患者常常因為腫瘤導致營養攝入減少,術中風險隨之增加。
- 慢性病影響:比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都會讓手術和麻醉期間的抗風險能力變差。如果術前沒有控制好血糖、血壓等參數,術中可能頻繁出現異常波動。
- 遺傳和環境因素:部分胃癌相關基因突變也會影響疾病發展進程,但麻醉敏感性卻多由藥物代謝基因及身體現狀決定。環境污染、長期接觸刺激物,對部分人群構成額外風險。
據 Crew, K. D., & Neugut, A. I. (2006). 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2(3), 354–362. 報道,胃癌高發人群往往合并慢性炎癥、幽門螺桿菌感染或有家族遺傳情況,而麻醉并發癥風險則與肝腎功能狀態密切相關。
08 提升術前后恢復力的生活實用建議
說起來,日常生活中的細節管理,其實能幫我們為大型手術做好基礎準備。即便已經被診斷為胃癌,合理飲食和生活習慣依然有益。
- 補充優質蛋白:比如雞蛋、牛奶、魚類,能幫助術后創口愈合和免疫力恢復。每天一份雞蛋或瘦肉,對手術康復很有好處。
- 多樣化蔬果:綠葉蔬菜、橙黃色水果(如胡蘿卜、南瓜、橙子)富含維生素和抗氧化物,有助于身體修復消耗。
- 控制血糖波動:對于有糖尿病的朋友,建議飯前定時測血糖,聽取醫生建議選擇合適降糖藥和進食種類,術中術后才能減少高低血糖并發癥。
- 規律鍛煉:條件允許下的輕度有氧活動,如散步,有助血液循環,也能減輕術后血栓等問題。
- 定期復查:對于高風險人群,像40歲以上定期做胃鏡檢查很重要。一般來說,每2年篩查一次就比較合適。
- 及時尋求專業建議:遇到進食困難、體重快速下降、持續腹痛等明顯變化,建議盡早前往有專業消化科或腫瘤中心的大型醫療機構。
參考文獻:Smyth, E. C. et al. (2020). Gastric cancer: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Annals of Oncology, 31(9), 1198–1209.
此外,如果有手術或者麻醉相關問題,提早和麻醉團隊交流,主動說清既往病史和用藥史,才能為自己爭取更平穩的恢復過程。
小結與現實建議
胃癌手術不光考驗手術團隊的技術,對每一個細節的把控都很重要。合理的麻醉讓手術更平穩,細致的術前評估和術后疼痛管理,也讓患者恢復得更舒服、更有保障。生活中多注意飲食多樣、規律鍛煉和定期篩查,讓身體底子變好,對胃癌手術和麻醉適應力會更強。即便面對較晚期的胃癌,只要團隊管理得當,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安全渡過手術難關,回歸正常生活。
最后,手術固然重要,不妨也重視術前后和麻醉醫生的交流,及時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疑問。這樣一來,無論遇到什么波折,我們都能更從容地面對,迎接每一次身體的小修整。
References
- Crew, K. D., & Neugut, A. I. (2006). 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2(3), 354–362.
- Smyth, E. C., Nilsson, M., Grabsch, H. I., van Grieken, N. C., & Lordick, F. (2020). Gastric cancer: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Annals of Oncology, 31(9), 1198–1209.
- Ajani, J. A., D'Amico, T. A., Almhanna, K., Bentrem, D. J., Besh, S., et al. (2016). Gastric Cancer, Version 3.2016,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14(10), 1286–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