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損傷手術:麻醉護航下的肩部“修復戰”
肩袖損傷是肩關節常見的運動損傷,當損傷嚴重需手術修復時,麻醉的作用遠不止“止痛”,而是從術前到術后全程保障手術安全與患者舒適,是肩部功能重建的關鍵“幕后推手”。
一、術前評估:麻醉方案的“定制指南”
肩袖損傷患者的麻醉前評估,聚焦于肩部狀況與全身耐受度的雙重考量:
? 肩部情況:需明確損傷程度(部分撕裂還是全層撕裂)、是否伴隨肩關節僵硬、腫脹等。若肩部活動嚴重受限,可能影響麻醉操作(如神經阻滯的穿刺角度),需提前規劃。
? 全身狀況:年齡、基礎疾?。ㄈ绺哐獕骸⒐谛牟?、哮喘)是重點。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種慢性病,麻醉藥物代謝較慢,需調整劑量;哮喘患者需避免使用可能誘發氣道痙攣的藥物,降低術中風險。
? 手術方式:關節鏡微創手術創傷小、時間短,與開放手術的麻醉需求不同,評估時需結合手術類型制定方案。
二、麻醉方式:“精準阻滯”與“全身護航”的選擇
肩袖損傷手術的麻醉方式,以神經阻滯和全身麻醉為主,或兩者聯合,具體選擇依患者情況而定:
? 臂叢神經阻滯:是肩袖手術的常用方式,通過將麻醉藥注入臂叢神經周圍,阻滯肩部及上肢的痛覺傳導。優勢在于:
? 鎮痛效果確切,術中患者可保持清醒(或輕度鎮靜),減少全身麻醉藥物用量。
? 對呼吸、循環系統影響小,尤其適合老年或心肺功能較差的患者。
? 術后鎮痛時間長,利于早期康復鍛煉。
? 操作時需借助超聲引導,精準定位神經,避免損傷血管或神經。
? 全身麻醉:適合手術復雜(如巨大肩袖撕裂需植骨)、患者緊張無法配合,或存在神經阻滯禁忌(如穿刺部位感染、凝血功能障礙)的情況。通過氣管插管保障呼吸,提供完善的肌松和鎮靜,讓醫生更從容操作,但對全身影響相對較大。
? 聯合方式:多數情況下采用“臂叢神經阻滯+全身麻醉”,既利用神經阻滯的良好鎮痛,又通過全身麻醉確?;颊呤孢m與手術平穩,術后還能延續鎮痛效果。
三、麻醉藥物:“精準調控”的用藥邏輯
肩袖手術的麻醉藥物選擇,講究“靶向作用”與“安全平衡”:
? 神經阻滯用藥:常用長效局麻藥(如羅哌卡因),可維持6-12小時的鎮痛,減少術后止痛藥用量。劑量需嚴格控制,避免局麻藥中毒(如頭暈、耳鳴、心律失常)。
? 全身麻醉用藥:
? 誘導藥:丙泊酚起效快、蘇醒迅速,配合芬太尼等鎮痛藥,快速讓患者進入麻醉狀態。
? 肌松藥:如羅庫溴銨,讓肩關節周圍肌肉松弛,便于關節鏡置入和操作,停藥后需用拮抗藥(如新斯的明)加速肌力恢復。
? 維持藥:七氟烷等吸入麻醉藥或丙泊酚靜脈維持,根據手術刺激調整深度,避免血壓、心率劇烈波動。
四、術中監測:生命體征的“實時預警”
肩袖手術雖創傷相對較小,但麻醉監測仍不可松懈:
? 基礎監測: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SPO?)、呼氣末二氧化碳(ETCO?)是核心。手術中牽拉肩部組織可能引發血壓升高、心率加快,麻醉醫生會通過調整藥物或加深麻醉來穩定體征。
? 神經阻滯效果監測:若采用神經阻滯,需觀察肩部痛覺是否完全消失,避免術中患者因疼痛躁動影響操作。
? 呼吸監測:全身麻醉時需關注呼吸機參數(潮氣量、氣道壓力),防止因體位(如側臥位)導致的呼吸不暢;神經阻滯時需觀察患者自主呼吸是否平穩。
五、術后麻醉管理:從“無痛”到“康復”的銜接
肩袖損傷術后的麻醉管理,直接影響康復進度:
? 蘇醒與拔管:全身麻醉患者需待意識、肌力完全恢復,自主呼吸平穩后再拔管,避免因躁動導致肩部二次損傷。
? 術后鎮痛:依托神經阻滯的殘余效果,聯合鎮痛泵(如布托啡諾)或口服鎮痛藥,將疼痛控制在輕度水平,讓患者敢活動肩關節,預防粘連。
? 并發癥防控:神經阻滯可能引發穿刺部位血腫,需按壓止血;全身麻醉后需警惕惡心嘔吐(可用昂丹司瓊止吐),確保患者舒適過渡到恢復期。
肩袖損傷手術中的麻醉,是一場“精準化、個體化”的守護。從術前評估匹配方案,到術中用藥與監測的精細調控,再到術后鎮痛助力康復,每一步都圍繞“安全”與“功能恢復”展開。它讓手術在無痛中順利進行,更為肩部的“重生”鋪就了平穩之路,是值得被看見的“幕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