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和支持:兒童自閉癥的早期篩查與方法探秘
01. 什么是自閉癥譜系障礙?
假如身邊孩子總是避開別人的目光、不容易和同齡人玩到一塊,你可能會疑惑:這是性格原因,還是健康問題?自閉癥譜系障礙(ASD)并不是孤僻或“不合群”那么簡單。
其實,ASD是一組神經發育相關的狀況,涉及到溝通交流、社交互動以及興趣和行為習慣等多方面的不同。比起普通的性格差異,自閉癥會讓孩子在適應環境和人際交往時遇到更明顯的困難。有研究顯示,ASD影響兒童終生的發展路徑,及早識別,對孩子未來影響巨大。(Lord et al., 2020)
其實,ASD是一組神經發育相關的狀況,涉及到溝通交流、社交互動以及興趣和行為習慣等多方面的不同。比起普通的性格差異,自閉癥會讓孩子在適應環境和人際交往時遇到更明顯的困難。有研究顯示,ASD影響兒童終生的發展路徑,及早識別,對孩子未來影響巨大。(Lord et al., 2020)
自閉癥的表現方式很豐富,有的孩子很早就有所表現,有的則到幼兒園甚至小學才被注意到。家長和老師比別人更容易察覺“與眾不同”的信號,這也讓早篩顯得特別重要。
02. 早期信號與表現:哪些細節值得留心?
說到自閉癥,很多人會聯想到持續回避眼神、不說話、對同伴缺乏回應這樣顯著的表現。但自閉癥的“開頭”,往往只是輕微、偶然的小變化。如果抓住這些早期信號,后續就能少走很多彎路。
年齡 | 輕微表現 | 生活例子 |
---|---|---|
6~12個月 | 很少對聲音有反應 偶爾對笑臉無“回應” | 被媽媽叫名字常常沒反應,逗笑時難得有眼神交流 |
1~2歲 | 較少嘗試說簡單詞匯 有時缺乏肢體表達 | 不會主動用手指給家長看東西,也很少模仿拍手 |
2~3歲 | 交流興趣不高,偶有重復性動作 | 喜歡長時間擺弄玩具車的輪子,不和小伙伴互動 |
曾遇到一位2歲男孩,起初只是偶爾聲音不敏感、指物很少引起家人注意。后來慢慢發現,他和其他孩子相比,很難在游戲中互動,才開始重視。這個例子其實很常見:輕微信號容易被以為是性格“慢熱”,但如果總是反復出現,家長可別放過這樣的蛛絲馬跡。
小貼士:偶爾的不回應并不等于自閉癥,但反復出現或隨著年齡增長越發明顯,就該做進一步觀察。
03. 自閉癥篩查:為什么越早越好?
有家長擔心,孩子如果真是自閉癥,“早知道了”又能怎樣?其實,醫學研究已證明:越早干預,孩子后續的能力提升越顯著。(Zwaigenbaum et al., 2015)
早篩查,早評估,可以讓有需要的孩子及時接受語言、行為等訓練,即便癥狀較輕,也幫孩子慢慢補上發展短板。反之,如果自閉癥被拖到幼兒園后甚至小學階段才發現,孩子已經錯過最佳的塑造社交能力的敏感期,后續難度就增加了。
早篩對家庭也有巨大幫助——很多家長一早知道,能及時規劃資源,緩解焦慮,與醫生和教師建立溝通。有數據表明,早發現且早期介入的孩子,成年后具備自理、自立能力的比例提高不少。
早篩對家庭也有巨大幫助——很多家長一早知道,能及時規劃資源,緩解焦慮,與醫生和教師建立溝通。有數據表明,早發現且早期介入的孩子,成年后具備自理、自立能力的比例提高不少。
別忽視:早篩查不代表“貼標簽”,而是多一種支持孩子成長的可能性。
04. 常用篩查工具和流程有哪些?
想判斷孩子是不是有自閉癥傾向,僅靠家長的主觀感受遠遠不夠。專業醫生通常會推薦一些標準化工具,下面簡單介紹三種常用篩查方法??
- M-CHAT(修訂嬰幼兒自閉癥篩查表):常用于16~30個月嬰幼兒,涉及孩子的回應、模仿和興趣,填答簡單,一般由家長完成。(Robins et al., 2014)
- ASQ(年齡階段性問卷):側重于各階段孩子的社交、溝通、運動能力等,對發現不同方面問題有幫助。
- ADOS(自閉癥診斷觀察量表):這個更適用于后續的深度評估,由專業醫生操作,通過互動測試、觀察分析等方式獲取數據。
通常第一步由家長填寫M-CHAT或ASQ,初篩陽性后再由社區或醫院的兒童發育??漆t生安排進一步評估。這套流程能較好地篩查出高風險病例,為下一步干預做準備。
友情提示:篩查工具不是診斷,結果僅供參考,需要和臨床觀察結合。
05. 如何正確解讀篩查結果及后續行動
收到篩查結果時,有的家長會感到擔憂。其實,輕度風險結果并不等于確診自閉癥,而是提示“需要更多關注”。大多數專業篩查表會給出低風險、中風險、高風險等不同分級:
篩查等級 | 建議措施 |
---|---|
低風險 | 持續日常觀察,有疑問隨時咨詢專業人士。 |
中風險 | 建議到兒童保健或發育行為門診復查,進行進一步篩查。 |
高風險 | 盡早聯系兒科康復、心理或精神衛生專業接受全面評估。 |
比如,有位4歲女孩篩查結果提示中風險,在后續評估中發現主要以社交溝通障礙為主,家長便聯絡了語訓機構,孩子進步明顯。這提醒我們,篩查只是"第一步",后續的綜合評估和干預最有價值。
06. 家長和社會支持:缺一不可
孩子成長的過程,家庭、學校和社會其實像“三條腿的板凳”。??早期篩查和干預想取得效果,單靠專業醫生很難做到。家長的開放心態、老師的耐心包容、社區環境的包容性,都缺一不可。
- 家長可以多和專業老師溝通,主動學習溝通和陪伴技巧。
- 學??蓪崿F能力分層教學,給孩子更多參與感。
- 社區增設親子活動、社會支持小組,有助于兒童社會融合。
長遠來看,社會包容、科學教育、心理支持和資源整合,這些讓自閉癥兒童有更多希望。其實,只要足夠重視和支持,很多孩子能發展出超出預期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參考文獻
- Lord, C., Elsabbagh, M., Baird, G., & Veenstra-VanderWeele, J. (2020).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Lancet, 392(10146), 508-52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8)31129-2
- Zwaigenbaum, L. et al. (2015).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ventions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Executive summary. Pediatrics, 136(Suppl 1), S1-S9. https://doi.org/10.1542/peds.2014-3667B
- Robins, D. L., Casagrande, K., Barton, M., et al. (2014). Validation of the Modified Checklist for Autism in Toddlers, Revised with Follow-Up (M-CHAT-R/F). Pediatrics, 133(1), 37–45. https://doi.org/10.1542/peds.2013-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