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戀物癖:心理深淵中的微妙吸引
01 戀物癖到底是什么?
生活里總有人對某些物品有特別的喜好,比如有些人對真絲手套、皮鞋、絲襪莫名著迷。其實,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有個名字,叫做“戀物癖”(Fetishism)。它指的是:對特定非生殖器物品或者材質產生很強烈的性吸引,有時甚至比對人更有吸引力。
這種吸引和普通的審美、興趣不同,常常帶有強烈的性愉悅感。不過,戀物癖容易被誤解,有些人覺得“新奇”甚至“古怪”,但從醫學角度看,這只是多樣的性取向之一。如果這種喜好影響了生活、感情或工作,可能需要考慮心理健康支持。
02 戀物癖的歷史和不同文化中的樣子
人類對物品的特殊情感并不是現代才有的事。其實,早在19世紀,心理學家貝內迪克特·莫雷爾(B. Morel)就曾提出過"戀物"一詞(參考:Money, J. (1986). Lovemaps. Irvington Publishers)。在歐洲的某些社會,戀物被當成心理疾病甚至受到懲罰,20世紀以后,西方逐漸將其視為多樣性的一部分。東方文化里,相似的現象往往被歸于“癖好”,也常有誤解。
時代/文化 | 對戀物癖的態度 |
---|---|
19世紀歐洲 | 被歸入精神障礙 |
20世紀后期 | 逐漸被視為性多樣性,部分人開始包容 |
現代中國 | 誤解較多,多歸為偏好或“怪癖” |
03 戀物癖是怎么來的?原因有哪些
- 1. 生理因素:部分專家認為,戀物癖可能和大腦邊緣系統的“獎賞回路”有關。物品的某些性質(如光滑感、氣味等)會和身體的愉悅感連接,逐漸形成依賴(參見:Kafka, M.P. (2010). The DSM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fetishism.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39(2), 252-263.)。
- 2. 童年經歷:有些人在青春期前后,因為一次偶然的體驗,把某種物品和性愉悅綁定。有位26歲的男士小時候在穿校服時受到特殊對待,長大后對校服產生特殊吸引。這個例子說明,個人成長經歷會深刻影響性偏好。
- 3. 心理和情感創傷:部分戀物癖的形成和自我保護機制有關。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曾受到性羞辱、忽視或者儀式性強的環境包圍,物品成了被寄予情感的“安全島”。
- 4. 性格與環境:“壓力釋放閥” 對某些人來說,戀物癖還可能是一種緩解焦慮和壓力的方式。特定物品帶來的儀式感,就有點像有的人通過喝茶或者捏解壓球減壓,只不過表現更私密。
04 戀物癖對自我認同和情感生活的影響
戀物癖不僅僅影響某個人在私底下的心理體驗,還會影響到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乃至人際關系。有的人因為這種特殊偏好,產生羞恥和自責,長期隱藏自己,導致自信心受損。有一位32歲的女性,由于鐘愛某種材質的圍巾,婚后在伴侶面前長期回避談及內心想法,兩人溝通變得緊張。
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戀物癖與人的整體性格和自尊相關。長期壓抑往往會加重情緒問題,比如焦慮、抑郁或社交障礙,甚至影響婚姻和親密關系。
05 戀物癖可以治療嗎?心理支持有哪些?
其實,大多數戀物癖者如果沒有對生活和社會關系造成困擾,是不需要特殊治療的。但如果偏好變得極端,導致日常功能受影響,可以考慮尋求心理治療。
當前臨床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干預方式 | 適用人群 |
---|---|
認知行為療法(CBT) | 戀物沖動強烈且難以自控者 |
個體心理咨詢 | 因戀物癖引起焦慮、自責的朋友 |
家庭/伴侶治療 | 戀物影響親密關系者 |
- 日常生活、工作、學習或人際交往受到明顯影響
- 有嚴重自責、抑郁或焦慮狀態
- 自控能力下降,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無法控制
06 社會觀念與包容:該怎么面對戀物癖?
在很多場合,人們對戀物癖的認知還停留在誤解或者標簽階段,容易產生羞辱、歧視甚至排斥。實際上,戀物癖行為本身不會對他人構成直接傷害。據國際疾病分類ICD-11,只有當行為本身導致極大困擾或傷害才被界定為“障礙”。(參考: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Revision (ICD-11))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性多樣性的廣泛存在,包容和尊重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07 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建議
- 出現疑惑或困擾,可以和信任的人或專業心理醫生聊聊。
- 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理解性取向的多樣性;別讓誤解困住自己。
- 伴侶之間可坦誠交流,讓對方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
- 平時注意疏解壓力,例如運動、培養興趣愛好。
- 數據一覽:研究顯示,輕度戀物癖在一般成年人中發生率約為0.8%-2%(DeBlock, G., & Money, J. (1990).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9(2), 165–176.)。
主要參考文獻(APA格式)
- Kafka, M. P. (2010). The DSM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fetishism.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39(2), 252–263. https://doi.org/10.1007/s10508-009-9490-9
- Money, J. (1986). Lovemaps: Clinical Concepts of Sexual/Erotic Health and Pathology, Paraphilia, and Gender Transposition in Childhood, Adolescence, and Maturity. Irvington Publishers.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Revision (ICD-11). https://icd.who.int/en
- DeBlock, G., & Money, J. (1990). "Adult Erotic Age Orientation in Different Subtypes of Fetishism."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9(2), 16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