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術前不再緊張:緩解麻醉前焦慮的有效方法
01 手術前焦慮,怎么回事???
說起要做手術,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心里多多少少會發怵。有時從預約手術那天起,整個人就變得比平時更敏感,一閉上眼滿腦子都是手術室、麻醉針、醫生的白大褂……甚至有朋友和醫生說完話后,食欲就差了,晚上還容易失眠。這些,就是典型的 "麻醉前焦慮",其實很常見,也不是什么個人意志不堅強。
健康影響:
短期來看,焦慮會讓人感覺呼吸變快、心跳加速,睡眠質量變差,還可能導致情緒脾氣變糟。如果緊張到影響手術準備,比如血壓波動大或者配合不好麻醉,也可能影響手術安全。換句話說,輕度焦慮像是一陣風,但嚴重起來,可不好受。
健康影響:
短期來看,焦慮會讓人感覺呼吸變快、心跳加速,睡眠質量變差,還可能導致情緒脾氣變糟。如果緊張到影響手術準備,比如血壓波動大或者配合不好麻醉,也可能影響手術安全。換句話說,輕度焦慮像是一陣風,但嚴重起來,可不好受。
TIPS:如果家里有老人小孩要手術,他們對陌生環境適應力差,更容易出現類似緊張反應。
02 認知行為療法:調整思路很關鍵??
好多人覺得,只有靠藥物才能緩解麻醉前的緊張,其實簡單的方法也很管用。認知行為療法(CBT)是心理學上最常見的“拆解焦慮的工具箱”:
- 第一步,找出讓你害怕的具體想法。比如,“麻醉會不會醒不過來?”這類念頭越具體越好對癥下藥。
- 第二步,把它們寫下來,然后問自己,這些想法有證據嗎?有沒有被夸大了?
- 第三步,試著用事實給這些想法“減肥”——比如“醫學上麻醉意外概率極低,醫生會有很多層保護措施”。
常見焦慮點 | 理性想法建議 |
---|---|
怕術中蘇醒 | 現代麻醉監控極為嚴格,意外極少見(Mashour et al., 2009) |
擔心藥后惡心 | 有藥物可預防和緩解,醫生會提早干預 |
害怕不能交流需求 | 麻醉團隊會反復核查溝通,不會忽略個人感受 |
提醒:簡單來說,把“怕”具體化、寫出來,然后再進行事實驗證,對緩解心理負擔很管用。
03 放松練習:深呼吸與冥想?????♂?
放松類技巧有點像在給緊張情緒“踩剎車”,操作也不會太復雜。
① 深呼吸法: 很多麻醉前教育里,醫護都會交“腹式呼吸”:吸氣時肚子鼓起來,呼氣慢慢吐出,整個過程盡量延長。一次做3~5組,就能感到身體明顯松弛。
② 簡單冥想: 找個安靜地方,閉上眼,關注呼吸,一邊呼吸一邊想象喜歡的場景,比如山間小道或者溫暖陽光。即使每次只有五分鐘,也有幫助。2020年一項國內研究顯示,定期做呼吸冥想,可以讓70%的手術患者緊張度降低至少一半。
① 深呼吸法: 很多麻醉前教育里,醫護都會交“腹式呼吸”:吸氣時肚子鼓起來,呼氣慢慢吐出,整個過程盡量延長。一次做3~5組,就能感到身體明顯松弛。
② 簡單冥想: 找個安靜地方,閉上眼,關注呼吸,一邊呼吸一邊想象喜歡的場景,比如山間小道或者溫暖陽光。即使每次只有五分鐘,也有幫助。2020年一項國內研究顯示,定期做呼吸冥想,可以讓70%的手術患者緊張度降低至少一半。
貼心建議:最好提前在家練習幾次,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等到真的進了手術室,這種“老朋友”的感覺,能幫你自然過渡緊張瞬間。
04 藥物輔助:科學用藥緩解焦慮??
有的人實在焦慮得厲害,單靠心理調整和放松法不夠,這時可以請醫生評估一下是否要用藥物。
鎮靜劑的作用方式:醫生通常會選用短效鎮靜藥,比如咪達唑侖、地西泮等。這些藥能幫助人在手術前迅速放松下來,心理和生理的焦慮都會降低不少(參考:Caumo et al., 2001)。
案例:58歲男士張先生有多年高血壓,術前幾次溝通后依然睡不著,醫生根據他具體健康情況臨時用了低劑量鎮靜劑。結果證明,次日手術配合很順利,術后恢復也更快。
鎮靜劑的作用方式:醫生通常會選用短效鎮靜藥,比如咪達唑侖、地西泮等。這些藥能幫助人在手術前迅速放松下來,心理和生理的焦慮都會降低不少(參考:Caumo et al., 2001)。
注意:藥物使用要嚴遵醫囑,不要自己到網上買“安定”類藥物。醫生會根據你的健康狀態和可能的禁忌給出建議,比如心臟病、孕婦、老年患者需要更細致評估。
案例:58歲男士張先生有多年高血壓,術前幾次溝通后依然睡不著,醫生根據他具體健康情況臨時用了低劑量鎮靜劑。結果證明,次日手術配合很順利,術后恢復也更快。
05 溝通:和醫護多聊聊,真的有用?????
很多朋友手術前不敢多問,怕惹麻煩,其實醫生和麻醉師都希望你能把擔心的問題提前說出來。
有效溝通怎么做?
有效溝通怎么做?
- 提前準備好自己的疑問,用紙條寫下來。
- 描述不適或者特殊敏感,比如“我之前對某麻藥有過不適”。
- 務必弄明白注意事項,比如什么時候需要禁食,術前哪些藥可以照常吃。
簡單提示:有疑問一定要問清楚,哪怕是看似很小的擔心,都值得提出來。
06 術前準備:建立安全感,焦慮自然淡了??
手術前的一系列準備,也在悄悄幫你減輕不安。
- 家人陪伴:可以請醫院開設“家屬陪伴時間”,即便只是等在外面,也能讓自己更有依靠。
- 熟悉環境:提前到醫院走一走,看看手術區位置、怎樣進入手術室、休息區在哪。這種“熟人感”能減少未知引發的緊張。
- 帶點小物品:比如帶上喜歡的音樂、舒適的小毛巾,或者一本安慰自己的小書,這些“儀式感”,哪怕只是短短幾分鐘,也能讓人情緒上松一口氣。
?? 參考文獻
- Mashour, G. A., Orser, B. A., & Avidan, M. S. (2009). 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from neurobiology to risk reduction. Anesthesiology, 110(1), 194-206. https://doi.org/10.1097/ALN.0b013e318190e6a8
- Caumo, W., Schmidt, A. P., Schneider, C. N., et al. (2001). Preoperative anxiety in adults: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s with perioperative variables.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87(6), 864-874. https://doi.org/10.1093/bja/87.6.864
- Song, G. M., et al. (2020). Effect of breathing relaxation training on preoperative anxiety in pati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52, 102496. https://doi.org/10.1016/j.ctim.2020.10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