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醫生:在手術中默默守護的無名英雄
01 手術臺旁的守護者:麻醉醫生的使命
手術室外總是讓不少人緊張,有時連病人家屬都說:“醫生技術好就放心了。”其實,除了主刀醫生以外,還有一位始終站在患者身后的守護者——麻醉醫生。麻醉醫生的主要任務聽起來簡單,就是確保每一位手術患者在全程中既不會感到痛苦,也不會發生意外。不過,這種“無聲的守護”背后,需要異??b密和靈活的專業判斷力。
簡單來說,麻醉醫生負責讓患者能安全、平穩地“沉睡”進入手術狀態,也要確保術中和術后不出意外。從手術伊始到病人清醒,都離不開他們的細致監測和調整。有時候,麻醉醫生就像飛機飛行時隱藏在駕駛艙的副機長,時刻準備應對任何突發變化。
TIP:每臺手術配備的麻醉醫生,職責不僅限于打麻藥,更包含對生命體征的持續關注和術后恢復的安全保障。
02 麻醉類型都有哪些?實際用法有什么不同
- 全身麻醉——適合大多數需要長時間、復雜操作的手術。通過藥物讓患者失去意識和痛覺,全身“沉睡”,術中需要氣管插管和呼吸機協助。
有位52歲的男性患者做胃癌切除術,全麻下安然睡去,術后被喚醒,幾乎沒有太多手術過程記憶。 - 區域麻醉——對局部或身體一部分進行麻醉,比如脊椎麻醉,常見于剖宮產、膝關節置換等?;颊弑3智逍训中g區無感覺。
一名31歲女性順產生寶寶時,采用腰麻,整個過程感覺肚子麻麻的不疼,意識保持清醒,能與醫生互動。 - 局部浸潤麻醉——適合局限的小手術,比如縫合創口或牙科拔牙,只麻醉小片局部區域,既安全又方便,術后恢復快。
- 靜脈鎮靜/麻醉——通過靜脈注射藥物讓人感覺困倦、減輕焦慮,多用于胃鏡、纖支鏡等檢查操作,有時候被稱為“舒適化醫療”。
?? 針對不同手術,麻醉醫生會選擇最合適的麻醉方式,最大程度減輕痛苦。
03 麻醉前要做哪些評估?為什么個性化方案很重要
麻醉前的準備工作遠比想象的要復雜。不只是體重、年齡這么簡單,麻醉醫生會全方位了解病人的健康狀況。常見的流程包括詳細問診和身體檢查,還要關注既往麻醉記錄、慢性疾病、過敏史等。比如有高血壓的人群需要特別注意,選擇用藥要避開對血壓影響較大的藥物,以防術中波動。
評估項目 | 內容 | 作用 |
---|---|---|
既往病史 | 高血壓、糖尿病、心腦疾病等 | 判斷耐受風險 |
過敏史 | 藥物、食物、麻醉劑過敏記錄 | 避開危險藥物 |
體檢與輔助檢查 | 心電圖、肺功能、血液化驗 | 制定個性化方案 |
用藥情況 | 長期服藥者、近期特殊用藥情況 | 預防藥物相互作用 |
從病人的角度來講,有一次一位65歲的女性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準備做膽囊切除,麻醉醫生提前調整了麻醉計劃,特別注意呼吸道管理,術中沒有出現并發癥——這個例子說明,評估和個性化對每個人都重要。
?? 提前溝通健康情況,有助于制定更適合自己的麻醉方案。
04 手術中,麻醉醫生都在忙什么?
進入手術室后,患者一覺醒來仿佛“一切如?!?,但對麻醉醫生來說,整個過程都高度緊張。手術期間,麻醉醫生需要持續監測心電、脈搏、血壓、血氧、呼吸、體溫等多項指標。比如遇到術中大出血、極端體位改變或電解質紊亂,麻醉醫生要及時調整藥物劑量,確保生命體征穩定。
?? 實時調整麻醉深度
根據手術對疼痛刺激的強弱,靈活增減麻藥,防止疼痛蘇醒或藥量過大。
根據手術對疼痛刺激的強弱,靈活增減麻藥,防止疼痛蘇醒或藥量過大。
?? 生命體征監測
發現心跳、血壓等異常,立即處理,有效預防重大并發癥。
發現心跳、血壓等異常,立即處理,有效預防重大并發癥。
??? 團隊溝通
根據外科醫生需求,調整麻醉方式或配合緊急措施(如抗休克、輸血)。
根據外科醫生需求,調整麻醉方式或配合緊急措施(如抗休克、輸血)。
說起來,麻醉醫生現如今更像一位動態調音師,一邊根據手術進展“調節音量”,一邊仔細監聽每一個微小變化。
05 手術結束后:恢復和并發癥管理
手術做完,病人從麻醉狀態蘇醒,這時麻醉醫生的任務遠沒有結束。大部分患者會被轉到恢復室(PACU)進行進一步觀察和處置。常見要處理的問題有惡心嘔吐、短時間意識模糊、疼痛難忍等。對于少數人來說,可能出現呼吸抑制、循環不穩定,或者罕見的意識障礙等并發癥。
并發癥 | 表現 | 應對辦法 |
---|---|---|
呼吸抑制 | 呼吸淺慢、血氧降低 | 吸氧、刺激清醒、藥物對抗 |
惡心嘔吐 | 腹部不適、食欲下降 | 給予止吐藥、調整體位 |
術后感染 | 局部紅腫、發熱 | 抗感染處理、監測恢復 |
疼痛難忍 | 持續不適、面色痛苦 | 按需給予鎮痛藥 |
有位28歲男性做膝關節手術,術后出現明顯惡心,麻醉醫生及時用了止吐藥和調整了鎮痛措施,很快緩解,順利出院。
?? 術后恢復期間出現明顯不適,及時反饋醫生能夠減少風險。
06 麻醉發展的新趨勢:安全與協作雙提升
近幾年,麻醉學的進步讓手術變得更安全和舒適。醫學界在不斷研發新型麻醉藥,讓麻醉過程控制得更精準、更容易蘇醒。同時,“舒適化”理念正在普及,越來越多的檢查和小手術也能通過鎮靜和輕麻醉實現無痛體驗,緩解患者焦慮。
除了藥物和技術,團隊協作也在加強。許多醫院設立了專門的“術前麻醉門診”,在患者手術前就介入,全程跟進評估、監測和個性化管理。人工智能、遠程監測等新手段也正在逐步應用,提升患者保障水平。
- 新藥物推進蘇醒速度,減少術后不適 (Myles, P.S., et al., 2017)
- 智能麻醉監測儀提升數據精度
- 術前麻醉門診滿足更個性化需要
- 遠程監護與大數據分析助力精準干預
?? 選擇正規的醫療機構和經驗豐富的團隊,能更好保障手術安全。
07 麻醉安全管理:哪些細節我們能做得更好?
很多人關心麻醉安全率。其實,只要提前告知過敏史、如實匯報慢性疾病、積極配合麻醉前評估,大部分風險都能避免。有些藥物或健康問題可能對麻醉有特殊影響,簡單溝通看似不起眼,卻能決定安全底線。
- 手術前詳細告知個人健康信息
- 注意遵從麻醉醫生術前禁食、停藥等叮囑
- 術后如有嚴重不適,第一時間反饋
- 術前如對某次麻醉有疑慮,勇敢提問
??小細節能決定最終的結果,重視溝通和配合,讓手術體驗更順利。
結語
如果你或者家人即將面臨手術,別忽視麻醉醫生這道關鍵“安全鎖”??茖W溝通、自身配合加上專業團隊的保障,麻醉其實沒有那么難。那些在手術間靜靜忙碌的身影,正用專業與專注為每一次手術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 Myles, P. S., Leslie, K., McNeil, J., Forbes, A., & Chan, M. T. (2017). Bispectral index monitoring to prevent awareness during anaesthesia: the B-Awa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363(9423), 1757-1763.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4)16300-9
- Miller, R. D., Eriksson, L. I., Fleisher, L. A., Wiener-Kronish, J. P., & Young, W. L. (2019). Miller's Anesthesia (9th ed.). Elsevier.
- Apfelbaum, J. L., Silverstein, J. H., et al. (2012). Postoperative pain experience: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suggest postoperative pain continues to be undermanaged. Anesthesia & Analgesia, 115(2), 409-421. https://doi.org/10.1213/ANE.0b013e31824f1c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