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病:被忽視的維生素B1缺乏癥
你可能從未留意的小變化
有時候,工作到一半突然覺得心跳加快,或者手腳發麻,很多人沒放在心上。 其實,這些輕微的不適背后,可能藏著被大家忽略的“老毛病”——腳氣病。它跟普通的腳氣(真菌感染)不是一回事,而是維生素B1缺乏惹的禍。 說到這里,或許不少人還記得小時候聽過長輩提一句“腳氣病”,但究竟是什么,卻始終是一團迷霧。
今天我們就聊聊,這種看似遠離現代人的老病,為何至今還會悄悄出現,它到底意味著什么,以及我們該如何應對。
腳氣病的前世今生
腳氣?。˙eriberi)是由于體內缺乏硫胺素(也就是維生素B1)引起的全身疾病。一百多年前,日本海軍發現士兵經常因心衰而倒在崗位上,這才讓維生素B1的重要性逐漸被重視起來。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隨著精米(去除了米糠的白米)成了主流,腳氣病成為亞洲多個地區的常見健康難題。那時候,人們對營養素的了解還很有限,直到后來科學家發現,米糠里正好有維生素B1,斷米糠成了健康“隱形殺手”的罪魁禍首。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腳氣病并沒有徹底消失,在一些特定人群和特殊飲食習慣下,依舊是不能忽略的小麻煩。
維生素B1:身體能量工廠的“點火器”
說起來,維生素B1和機體里的一臺點火器差不多。它對身體正常運轉的貢獻,遠不只是吃下去的營養那么簡單。硫胺素能夠幫助葡萄糖轉化為能量,對大腦、神經和心臟的功能尤其關鍵。
維生素B1的作用 | 對應健康環節 |
---|---|
能量代謝 | 讓身體從食物里獲取動力 |
神經功能維持 | 保持神經的正常傳導和反應 |
心血管健康 | 幫助心臟有效泵血 |
短缺時,身體各個環節就像“點火失敗”,出現各種或輕或重的小毛病。長期缺乏,甚至會燃起更大的健康問題。
腳氣病的主要表現有什么區別?
單靠癥狀判斷并不容易,有些表現極其輕微。不過,如果對那些“小信號”不上心,等到癥狀變明顯時就麻煩了。下面用一張表格,幫大家做下區分:
階段 | 常見表現 |
---|---|
早期(難察覺) |
|
明顯期(持續) |
|
為什么會得腳氣???
究竟哪些原因會讓身體缺乏B1呢?其實,日常習慣和飲食結構關系很大。我們拆分來看:
- 飲食精細化過度:主食長期以精米、白面、白饅頭為主,幾乎不吃全谷類或糙米,容易導致B1攝入不足。加工過程就像給米飯做了“精減”,把B1含量一起去掉了。
- 特殊人群更容易“中招”:
- 酗酒者:酒精會影響B1吸收,且容易導致營養流失。
- 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變弱,食量也減小,營養素入賬減少。
- 長期腸胃疾病或慢性疾病患者:容易因吸收障礙變得更缺乏。
- 特殊階段需求增加:孕婦、哺乳期媽媽需要的B1更多,一旦沒跟上供給也可能出現缺乏。
- 某些遺傳或基因缺陷:雖然少見,但有些基因變異會讓身體利用B1的能力下降。
據2021年《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統計,部分地區30-50歲人群維生素B1供應不達標的情況仍有發生。(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21)
怎么長久預防和補充維生素B1?
?? 推薦攝入食物
- 燕麥、糙米 - 含B1豐富,建議主食可以部分用這些全谷物替換。
- 豌豆、綠豆、花豆 - 豆類是B1的好來源,適合做粥或湯。
- 核桃、葵花籽等堅果 - 堅果里B1含量較高,適合零食或添加到早餐中。
?? 必要時補劑輔助
- 如經常飲食不規律,或特殊人群出現缺乏跡象,可根據醫生建議選擇單獨B1片劑。
- 身體慢性疾病、消化功能不佳的人,咨詢專業醫生后選擇合適的劑型,效果更有保障。
?? 什么時候需要就醫?
- 出現持續的手腳麻木、無力或水腫,尤其合并心跳異常,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內科檢查血清B1水平。
- 孕產婦、老年人或長期慢病患者,發現有類似表現,也應盡早咨詢醫生。
日常生活,細節決定健康
歸根結底,很多老問題其實并不難以預防。飯碗里多點顏色,堅果、豆類別落下,一碗糙米雜糧飯也能幫上大忙。 偶爾疲乏或麻木別總歸咎于工作和生活壓力,關注飲食結構,有懷疑就早點去醫院查查。
健康從來不只關注“補什么”或“不能吃什么”,找準自己習慣中的小漏洞,才是日常防病的關鍵。畢竟,仔細觀察身體的小變化,早一步調整,總比到癥狀“打臉”時補救要輕松許多。
主要參考文獻
- Lonsdale, D. (2006). A review of the biochemistry, metabolism and clinical benefits of thiamin(e) and its derivatives.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3(1), 49–59. https://doi.org/10.1093/ecam/nek009
-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21). Report on Nutrition and Chronic Diseases of Chinese Residents.
- Whitfield, K. C., Bourassa, M. W., Adamolekun, B., Bergeron, G., Bettendorff, L., Günther, K., & Talley, B. (2018). Thiam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diagnosis, prevalence, and a roadmap for global control program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430(1), 3–43. https://doi.org/10.1111/nyas.13919
- Smith, T. J., & Johnson, C. R. (2020). Thiamine Deficiency and Associated Clinical Syndromes. UpToDat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