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糖尿病足:分級標準與防治策略
晚飯后散步時,一位鄰居停下來問我:“腳最近老覺得麻,走一會兒鞋跟就磨破點皮,怕不是老毛病犯了吧?”不少人覺得沒什么大礙,但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類似的小傷有時候會變成“大麻煩”。其實,糖尿病足就是這樣不聲不響地出現,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質量。
01 糖尿病足到底是什么?
糖尿病足其實不是一個突如其來的名字。簡單來說,就是因為長期高血糖,導致腳部血管和神經慢慢發生變化,進而可能形成難愈合的潰瘍,嚴重時甚至需要截肢。像60歲的王大爺,他發現腳背起了個小泡,原本覺得是新鞋磨腳,結果幾天后起了膿,最終發展成了明顯的潰瘍。
這種病不只影響走路,有時甚至會引發身體其他部位的不適。腳部是我們經常被忽視的“守衛”,小小的傷口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讓不少人吃盡苦頭。
02 常用的糖尿病足分級標準有哪些?
醫生往往需要用一些“標尺”來判斷腳部病變的嚴重程度,最常見的有 Wagner 分級法和 Texas 大學分級法(University of Texas Grading System)。
分級體系 | 級別描述 |
---|---|
Wagner 分級法 |
|
UT 分級法 | 結合潰瘍深度、感染、缺血等,多維度綜合分類,更適合細致指導治療。 |
有位52歲的糖尿病女性,腳底發現紅疹,最初在醫生判斷下屬于Wagner 1級,及時規范治療后避免了進一步惡化。這個分級體系,幫助醫生根據風險制定個性化干預方案。
03 分級標準能起到什么作用?
為什么醫生總喜歡說“這屬于幾級”,其實分級的意義遠不止于“對號入座”。具體來說——
- 幫助判斷嚴重程度: 不同級別需用不同治療策略,比如1級重在修復,3級則必須抗感染。
- 指導治療方案: 級別越高,干預越積極,如高于2級時會聯合多學科會診。
- 預后評估: 高分級意味著截肢或并發癥風險提升,便于患者和家屬提前了解風險。
小提示:分級不是標簽,而是一種動態管理工具,隨治療進展會不斷更新。
04 為什么會得糖尿病足?
其實,糖尿病足的出現原因可以分為 “三駕馬車”——神經病變、血管病變和感染。這三方面共同作用,才讓小傷口變成難題。
- 神經受損: 血糖高久了,神經變得“不敏感”,腳上的疼痛或觸覺變弱,很容易忽略小創傷。
- 血液供應差: 血管變窄,營養和氧氣送不到腳部,小傷很難愈合,就像給"工廠"斷了電。
- 易感染: 免疫力下降,細菌一旦進入,很容易擴散加重病情。
- 年齡增大、病程長、男性、既往抽煙史,都是提高風險的無形“推手”。
05 有哪些實用的預防方法?
預防糖尿病足比治療更關鍵。只要掌握好生活細節,每天花點心思,就能大幅降低風險。
- 全谷物 維持血糖平穩 :每天早晚推薦適量全麥面包或燕麥片,主食最好一半來自全谷物。
- 深綠色蔬菜 增強血管彈性 :可以炒菜、涼拌,每天兩種以上。
- 堅果類 有助神經修復 :杏仁、核桃每天一小把,改善微循環。
- 適度低強度運動 提升下肢血流 :每天快走20~30分鐘,能幫助恢復足部供血。
06 糖尿病足用什么方法治療?
糖尿病足的治療,目標就是讓傷口盡快愈合,避免并發癥。具體有哪些辦法呢?
- 清創處理: 定期清除傷口壞死組織,為新生組織“掃清障礙”。
- 控制感染: 細菌感染時會用抗生素,嚴重時聯合局部和全身用藥。
- 減壓保護: 用專業鞋墊、防壓墊,讓腳步“少受罪”。
- 改善供血: 必要時通過藥物或介入方法改善局部血流。
案例——有位68歲的老年男性,足部出現2級潰瘍,經清創+穿著減壓鞋三周后,傷口明顯縮小,未出現感染。及時配合多學科團隊管理,效果會更好。
07 糖尿病足患者如何日常自我管理?
長期和糖尿病足打交道,生活里有不少小竅門。合理安排,才能讓生活更從容。
環節 | 建議 |
---|---|
飲食 | 適當多樣,主食粗細搭配,不追求一味低糖 |
運動 | 量力而行,步行或游泳比較安全,堅持就有進步 |
情緒 | 保持樂觀心態,適當轉移注意力 |
足部日常 | 每日溫水清洗,吹干,仔細查看有無破損 |
實際上,穿合腳、無突起的襪子和鞋子,比很多藥物來得重要,尤其是家中地板偏硬或養寵物的朋友,更應小心擦傷或抓痕。
說到底,糖尿病足的長期管理重在點滴細節積累,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讓自我管理容易落實,也能發現苗頭早處理。
糖尿病足遠沒想象中復雜,關鍵是自己多留點神,從飲食、運動到足部護理每一步都能發揮作用。其實,了解風險、掌握分級、早預防、及時處理,就是給自己的健康加上一道踏實的“防護墻”。家中若有人血糖偏高,也別覺得壓力大,多學一點知識,也許會讓明天過得更輕松。
參考資料
- Armstrong, D. G., Boulton, A. J., & Bus, S. A. (2017). Diabetic Foot Ulcers and Their Recurrenc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6(24), 2367-2375.
- Lavery, L. A., Armstrong, D. G., & Harkless, L. B. (1996).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ic foot wounds. Diabetes Care, 19(5), 655-661.
- Bakker, K., Apelqvist, J., & Lipsky, B. A. (2016). The 2015 IWGDF guidance documents on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foot problems in diabetes. Diabetes/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s, 32, 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