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流行性腮腺炎:肆虐的腮腺腫痛之謎
01 流行性腮腺炎到底是怎么回事?
說起腮腺炎,其實很多家長第一反應就是“小時候打過疫苗,應該沒事”。可是,身邊不時會聽到學校里有孩子臉頰鼓鼓囊囊,被老師臨時請假回家。腮腺炎就像個愛湊熱鬧的小麻煩,總是在人多的時候找機會冒頭。
流行性腮腺炎(Mumps),是一種急性病毒感染,主要影響耳朵下方的腮腺部位。這種病喜歡小朋友,也會影響青少年,偶爾也會“盯上”未接種疫苗的成年人。它最大的特征是讓兩腮變大、變硬,還可能伴著低燒,吃飯、說話都別扭。
簡單來說,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帶來的傳染病,傳播比較快,尤其在幼兒園和學校里最常見。
02 腮腺炎的信號:腫、痛和發熱
- 1. 輕微變化的信號
最早期,腮幫兩側有點微脹、摸著有些虛腫,偶爾低熱。
比如:有位6歲的男孩,頭天睡覺時覺得臉“緊”,第二天晨起,左側腮部輕微變大,不過沒有疼得厲害。 - 2. 明顯癥狀
持續腫脹或疼痛時,往往已經發展為典型腮腺炎。腮部變硬、發熱,有時候連張嘴、咀嚼都不舒服。個別孩子還會有全身乏力、食欲差、頭痛等情況。 - 3. 特別癥狀需警覺
偏重患者,腮腺兩側都腫,發燒超過38度,甚至夜里睡不好、流口水。
別忽視,假如孩子反復說腮幫疼、吃飯費勁,家長要仔細看看腮部是不是鼓了。
03 流行性腮腺炎為何說來就來?
病毒“溜進”身體,主要靠空氣里的飛沫。當感染者說話、咳嗽或打噴嚏時,病毒顆粒就漂浮在空氣里,別人吸入就有可能中招。教室、幼兒園、寢室這樣的人多空間,成了腮腺炎最喜歡的溫床。
因素 | 為何容易傳播 |
---|---|
密切接觸 | 同桌吃飯、一起睡覺,口水和飛沫很難完全隔離 |
疫苗遺漏 | 沒打疫苗或者免疫力下降,感染風險大增 |
免疫力弱 | 生病或身體虛弱時易被病毒“趁虛而入” |
2021年一項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腮腺炎的高發人群多為 3-12 歲未完全接種疫苗的兒童,群聚暴發期,病例數飆升明顯。(Goh, D. Y. T., & Chew, F. T., 1998,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
?? 空氣傳播、小范圍暴發、容易“集體感染”,正是腮腺炎最大的特點之一。
04 腮腺炎并不總是“小麻煩”
一般來說,腮腺炎過一陣會自愈,但也不能掉以輕心。有些人可能在腮腺腫痛消退后,發生其他不舒服,比如睪丸脹痛、腹部絞痛,甚至突然發高燒。這些并發癥雖然少見,但一旦出現影響很大。
- 睪丸炎/卵巢炎:青少年男性可能出現睪丸紅腫、疼痛,有的人疼得坐不?。慌t可能肚子痛、月經紊亂。
- 胰腺炎:表現為持續腹痛、嘔吐。
- 腦膜腦炎:極少數人可能合并頭痛、脖子發硬、高熱等神經系統癥狀。
有位15歲男生,腮腺炎后第4天睪丸突然腫大,醫院檢查被確診為腮腺炎性睪丸炎,好在及時就醫后癥狀很快緩解。
發生上述并發癥時,必須盡快到醫院兒科或感染科處理,切忌耽誤。
05 疫苗,最靠譜的“護身符”
其實,預防腮腺炎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疫苗。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兒童在18月齡和4-6歲各打一針腮腺炎疫苗,多數已納入常規免疫程序。
研究顯示,接種兩劑MMR疫苗(麻疹-腮腺炎-風疹聯合疫苗)可將患腮腺炎風險降低九成以上。(McLean et al., 2013, JAMA)
研究顯示,接種兩劑MMR疫苗(麻疹-腮腺炎-風疹聯合疫苗)可將患腮腺炎風險降低九成以上。(McLean et al., 2013, JAMA)
??? 小貼士: 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漏種疫苗,可帶孩子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時補種。成年未接種者也可考慮補種,特別是即將升學、入伍或去人比較多的新環境前。
如果身邊有人確診腮腺炎,短時間內盡量避免密切接觸、共用餐具;感染者建議適當隔離,避免傳染他人。
06 腮腺炎康復期怎么照顧?
腮腺炎在恢復階段需要精心護理。很多家長關心這種病會不會留下什么后遺癥,其實,只要管理得當,大多都能完全恢復。
?? 充分休息:睡眠充足有助免疫系統戰勝病毒。
?? 口腔清潔:一天刷兩次牙,飯后漱口,減少口腔繼發感染風險。
?? 飲食選擇:選擇細軟、易咀嚼的食物,比如蛋羹、山藥泥、小米粥等,可以緩解咀嚼不適。
?? 溫水濕敷:腮腺區可用溫水毛巾濕敷,緩解腫脹。
?? 按醫囑復查:醫生建議的定期體溫和腮腺檢查,不要遺漏。
食物 | 作用 | 建議吃法 |
---|---|---|
山藥泥 | 促進消化、營養全面 | 蒸熟搗成泥,少量多餐 |
蛋花湯 | 補充蛋白、易咽下 | 不加過多調料,溫熱食用 |
蘋果泥 | 提供維生素、緩解口干 | 削皮泥,搭配溫水效果更好 |
如果出現持續高熱、腫脹加重或其他不適等情況,建議及時看兒科或感染科醫生,別拖著硬撐。
結尾小結
腮腺炎其實并非遙不可及,也不是特別可怕。只要關注日常信號、按時接種疫苗、出現癥狀時積極處理,大多數人都能順利康復。這些知識,也許有一天會幫上你、你的家人或同事。
健康知識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里,關鍵時刻多一份了解,少一點誤會,就是最實用的呵護。
主要參考文獻
- Goh, D. Y. T., & Chew, F. T. (1998). Epidemiology of mumps in children in Singapore: changing features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s.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 17(9), 769-773.
- McLean, H. Q., Fiebelkorn, A. P., Temte, J. L., & Wallace, G. S. (2013). Prevention of measles, rubella, 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 and mumps, 2013: summary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JAMA, 310(13), 1422-1423.
- Rubin, S. A., & Plotkin, S. A. (2017). Mumps vaccine. In Plotkin’s Vaccines (pp. 435-465). Elsev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