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細菌性痢疾:它是什么?
午后,一杯冷飲下肚,肚子卻開始隱隱作痛。幾小時后,有人頻繁跑廁所,開始懷疑是不是吃壞了東西。這種日常中的“小插曲”背后,可能潛藏著細菌性痢疾的“身影”。
簡單來說,細菌性痢疾是一種由志賀菌屬(Shigella)引發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俗稱“痢疾”。這種細菌常常通過被污染的水和食物進入人體,影響消化道。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超過九千萬人感染細菌性痢疾,尤其在夏秋季節、兒童群體中較為常見,衛生條件差或暴雨洪災后風險更高 (Kotloff, K. L. et al., 2018,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02 癥狀變化:細菌性痢疾的信號
- 1. 初期信號
很多人剛開始只是偶爾感覺腹部不適,比如輕微肚子脹、隱隱作痛、有點惡心。這些癥狀容易被誤認為普通的腸胃不適。 - 2. 明顯癥狀
病情加重時腹瀉變得頻繁,每天次數達十次甚至更多,有時伴隨腹部劇烈疼痛、持續性發熱。不少患者出現粘液膿血便,身體虛弱。 - 3. 嚴重表現
兒童、年長者或者基礎病患者如反復高燒、脫水、抽搐,發展非常迅速,需要及時就醫處理。
03 如何診斷?確認“禍首”的方法
單靠癥狀難以和普通腹瀉區分,正確的診斷方式很重要。日常臨床上主要依靠三種方法進行確診:
診斷方式 | 說明 | 應用場景 |
---|---|---|
糞便顯微鏡檢查 | 可檢測到膿細胞、紅細胞 | 簡易初篩,輔助判斷細菌性感染 |
糞便培養 | 檢測志賀菌并確定菌種 | 確診金標準,便于藥敏選擇 |
血常規與脫水狀態評估 | 輔助判斷炎癥及體液變化 | 觀察病情嚴重程度 |
目前,分子生物學檢測(如PCR)正逐步應用于部分大型醫院,更高效但成本較高 (DuPont, H. L., 2021, The Lancet)。
04 細菌性痢疾的危險機理
為什么有的人會得病?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生活接觸,二是身體易感。
- 環境因素: 志賀菌藏在污染水源、被污染的食物或手上。這種細菌抵抗力不強,但只需極少量(10-100個)即可引發疾病。
- 群體易感性: 兒童、老人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最容易生病。比如,大型幼兒園群體餐飲或水源不潔時,易出現集體感染。
- 傳播方式: 主要通過“口-糞傳播”,即吃入被污染的食物和水。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表示,不良環境衛生與高發病區密切相關。暴飲暴食、飲用生水、共用餐具也可能加大風險。
05 對癥治療:科學應對措施一覽
治療需明確三大目標:緩解脫水、控制感染、減輕癥狀。具體措施如下:
治療選擇 | 具體作用 | 適用情況 |
---|---|---|
口服補液鹽 | 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防止脫水 | 輕中度脫水者 |
抗生素(如諾氟沙星) | 針對志賀菌,抑制細菌生長 | 重癥、粘液膿血便或高危人群 |
對癥處理(如退燒、緩解腹痛) | 減輕全身不適,改善生活質量 | 持續高熱或劇烈腹痛等個別癥狀 |
沒必要自行盲目用藥,部分癥狀隨機緩解,但出現高燒、脫水、持續膿血便等均要及時就醫。
研究顯示,合理抗生素治療可縮短病程,預防并發癥發生(Riddle, M. S. et al., 2016,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但不建議自行反復更換藥物,以免產生耐藥問題。
06 生活中如何預防?實用健康建議
說起來,預防遠比治療重要。生活小細節,可以大幅減少感染機會:
具體建議 | 說明 |
---|---|
清潔雙手 | 飯前便后用流水和肥皂反復搓洗20秒。家有小孩,更要帶頭做。 |
飲食新鮮 | 建議選擇當日新鮮的瓜果蔬菜,生冷食品先用沸水燙過再入口。 |
熟食加熱 | 剩飯剩菜徹底加熱后再吃,避免細菌殘留。 |
飲水安全 | 日常盡量飲用燒開的自來水或瓶裝礦泉水。 |
分餐用具 | 家庭聚餐最好使用公筷公勺,預防交叉污染。 |
如果身邊有人出現腹瀉癥狀,應及時勸導分開飲食和生活用品。社區出現集中發病時,不必慌張,配合疾控部門進行檢疫和環境消殺最為關鍵。
07 研究進展與未來展望
當前,全球各地都在加強對細菌性痢疾的防控和治療研究。疫苗研發持續推進中,部分候選疫苗進入臨床試驗,未來或為高危人群提供主動防護(MacLennan, C. A. et al., 2019,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 疫苗研發: 目前已有多種志賀菌疫苗在動物實驗和早期臨床階段,初步結果樂觀。
- 新型抗菌藥研發: 針對耐藥菌株的新型抗菌方案正不斷被開發,用以遏制耐藥問題的蔓延。
- 公共衛生防控: 世界衛生組織將志賀菌感染列入重點消滅目標,全球疫情監測力度持續加大。
對于普通家庭來說,不必因專業進展焦慮,關鍵是關注生活習慣變化,這已是當前最可行的“保護傘”。以后有了疫苗,也可以讓高危人群多一層保障。
參考文獻
- Kotloff, K. L., et al. (2018). Shigella infection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 continuing challenge.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96(4), 233-245. PubMed
- DuPont, H. L. (2021). Shigella species (bacillary dysentery). The Lancet, 397(10279), 1233-1244. PubMed
- Riddle, M. S., et al. (2016).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entery in adults.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13(6), 868-876. PubMed
- MacLennan, C. A., et al. (2019). Vaccines against Shigella and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a human challenge model.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17(10), 626-638.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