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了解癥狀及應對策略
夏天在外吃飯或者出游時,偶爾朋友會抱怨“肚子突然不舒服,拉肚子還發燒”,不少人下意識覺得是食物不干凈。其實,這種情況里細菌性痢疾是常見元兇之一。它不像感冒那樣容易忽略,也不會自己很快恢復,這種“小麻煩”拖久了反而影響整個人的狀態。了解一些細菌性痢疾的知識,其實能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早發現、早處理。
01 簡單來講,什么是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是一種由志賀菌(Shigella)引起的腸道疾病。它在兒童和老人中尤其常見,但任何年齡段都有風險。這個“小不速之客”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一旦進入體內,會刺激腸道,引起一系列不適。例如有位29歲的男士,在一次路邊攤聚餐后,第二天就肚子脹痛、頻繁跑廁所——后來查明是志賀菌感染。
研究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超過1.65億人受到細菌性痢疾影響,死亡人數約為60萬,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Kotloff et al., 2013)。這也提醒我們,即使衛生條件改善,細菌性痢疾依然不能掉以輕心。它的暴發不僅影響個人健康,還可能導致學校、社區等密集場所短時間內出現集體感染。
02 癥狀如何分辨?有哪些警示信號?
癥狀類型 | 早期表現 | 明顯警示 |
---|---|---|
腹瀉 | 次數偶爾,便質稀薄 | 頻繁水樣便,甚至有膿血 |
腹痛 | 輕微不適、容易忽略 | 持續絞痛,排便不緩解 |
發熱 | 偶有低熱(37.5℃左右) | 高熱、體溫波動大 |
全身癥狀 | 食欲減退、輕微乏力 | 虛弱、口渴明顯 |
從中可以看出,早期癥狀往往不嚴重,可能只是偶爾感覺肚子有點不舒服,或者腹瀉一次就結束。但如果腹瀉持續加重、出現膿血便甚至高熱,那就需要盡快就醫,不要拖延。類似37歲的女性患者,剛開始只是腹部輕微不適,三天后卻反復高熱、便中帶血,最終查出細菌性痢疾,及時治療很關鍵。
03 為什么會感染?致病機制解析
- ??? 污水和受污染食品:志賀菌最常通過沒有徹底清洗的蔬菜、水源污染的飲水或者不潔餐具傳播。街頭攤販、學校食堂、集體用餐都是高風險區域。
- ?? 體質和年齡:年幼的孩子、年長者免疫力較低,更容易感染,且病情更兇險(Gupta et al., 2019)。
- ?? 人與人接觸:痢疾患者的糞便中的病菌通過手、物表等途徑傳播,尤其在衛生習慣欠佳的環境。
- ?? 環境因素:高溫、多雨或者洪澇災害后,飲用水污染、環境衛生惡化,都可能增加爆發風險。
04 避免小病變大?。翰l癥與長期影響
有些人覺得只是“腸道不舒服”,實際上,細菌性痢疾拖延不治,很快就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問題。最常見的是脫水——長時間腹瀉會使體內水分和電解質迅速流失,特別是老人、小孩,容易出現意識模糊,甚至休克。另外,個別人會發生結腸炎(腸道嚴重炎癥),如果志賀菌入血,還可能導致敗血癥。
并發癥名稱 | 主要表現 |
---|---|
脫水 | 皮膚干燥、嗜睡、頭暈 |
腸穿孔 | 腹痛劇烈、腹膜炎癥狀 |
敗血癥 | 高熱、極度虛弱、脈搏增快 |
其實,長期反復感染還會影響腸道吸收,造成體力下降,甚至生長發育遲緩(尤其兒童)。這個例子提醒我們,細菌性痢疾絕不是“小感冒”,出現持續癥狀要趕早治療。
05 診斷與治療:不再無所適從
檢查方式 | 作用說明 |
---|---|
糞便涂片+培養 | 直接檢測志賀菌,明確病因 |
血常規檢查 | 評估炎癥和脫水平衡 |
電解質分析 | 反映身體鹽分和水分丟失程度 |
- 藥物治療:首選喹諾酮類或頭孢菌素(可由醫生根據菌屬敏感性選擇),能有效控制感染。
- 補液調整:長期腹瀉者需口服或靜脈補充電解質液(如口服補液鹽),避免脫水風險。
- 飲食調理:治療期間建議少食多餐,選擇易消化、清淡的食物,比如米粥、小米粥等,可以幫助腸道恢復。
06 如何預防?飲食和習慣建議
食物名稱 | 具體功效 | 食用建議 |
---|---|---|
新鮮水果 | 補充維生素、提高免疫力 | 清洗干凈后,直接食用 |
紅薯 | 富含膳食纖維,幫助腸道修復 | 蒸煮食用,易消化 |
酸奶 | 含益生菌,維持腸道菌群平衡 | 每日1小盒為宜 |
番茄雞蛋湯 | 口感清爽、提供多種營養 | 搭配主食適量飲用 |
- ?? 洗手:飯前便后用流動水認真洗手,有效降低病菌通過手傳播的概率。
- ??? 飲用水:飲用水務必煮沸,外出自備瓶裝水更安心。
- ??? 避免生食:所有水果蔬菜、海產品等,最好熟食,減少感染風險。
細菌性痢疾并不神秘——看清早期信號、養好生活習慣,出現警示癥狀及時就醫,其實大多數情況都能順利康復。如果家人朋友近期有腹瀉發熱,可以把這些簡單策略講給他們聽。日常多留心一點,身體自會有更好的狀態。
英文文獻參考
- Kotloff, K. L., et al. (2013). "Burden and etiology of diarrheal disease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Global Enteric Multicenter Study (GEMS)." The Lancet, 382(9888), 209–222.
- Gupta, A., Dhar, M. S., & Gopalakrishnan, A. (2019). "Shigella: Epidemiology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9, 191.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The global burden of Shigella infec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