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高血糖引發的下肢動脈硬化:您知道這些危險信號嗎?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變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PAD)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老年群體,由于長期的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的積累,成為該疾病的高發人群。這篇文章將帶您深入了解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讓您掌握更多的預防和治療知識。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一種發生在腿部動脈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動脈壁出現粥樣硬化、鈣化和狹窄,導致血流受阻,導致腿部供血不足。根據統計,全球超過2020萬的老年人受到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困擾,而在我國,60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更高。
什么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主要是因為動脈內膜下脂質沉積,形成粥樣硬化斑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斑塊逐漸鈣化,造成動脈壁僵硬和管腔狹窄,甚至完全閉塞。這一過程嚴重影響了下肢組織的血液供應,導致一系列的臨床癥狀。
患者常常在行走一段距離后感到下肢疼痛、無力,稱為間歇性跛行。這是因為增加的活動量導致肌肉對氧氣需求增加,但由于動脈狹窄,血液供應不足。一旦下肢動脈閉塞進一步加重,甚至會出現靜息痛和潰瘍,嚴重時可導致肢體壞死。
根據《中國老年病學雜志》2022年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中約有75%合并有其他類型的動脈硬化疾病,如冠心病、腦卒中等。因此,早期發現和干預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治療方法
目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主要是通過抗血小板藥物、他汀類藥物和降血壓藥物來控制病情的發展。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可以減少血栓形成,而他汀類藥物則有助于降低血脂,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對于癥狀較重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慮介入治療,如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和支架植入術。PTA通過球囊擴張狹窄的動脈管腔,支架植入則可以防止動脈再次狹窄。這些微創手術方法具有恢復快、效果好的優勢。
如果介入治療仍然不能改善癥狀,手術治療將成為最后的選擇。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動脈內膜剝脫術、旁路手術等。此類手術風險較高,需在嚴密監護下進行。
如何預防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預防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關鍵在于控制危險因素。首先,廣大老年讀者應定期監測血糖、血脂和血壓,保持其在正常范圍內。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要嚴格控制血糖,避免長期高血糖損害血管內皮細胞。
其次,適當的體育鍛煉也是預防下肢動脈硬化的重要手段。每天堅持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散步、騎自行車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血管彈性。此外,戒煙限酒、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也是預防動脈硬化的有效措施。
對于已經診斷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患者,定期復查和隨訪非常重要。通過血管超聲、CT血管造影等檢查手段,可以及時了解病情變化,調整治療策略。
未來醫學技術的前瞻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治療將更加精準和高效。例如,基因治療和干細胞治療有望通過修復受損的血管內皮細胞,恢復動脈的功能。此外,智能醫療設備的應用,如可穿戴血糖監測儀、智能運動手環等,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對于已經罹患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患者,調整心態,積極面對病情非常重要。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遵循醫囑進行治療,同時多與家人溝通,將有助于提高生活質量。
此外,患者家屬在日常生活中也應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愛和支持。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陪伴其進行適當的鍛煉,可以極大地改善患者的預后。
- 《中國老年病學雜志》2022年,動脈硬化閉塞疾病的臨床研究,作者:王明華。
- 《內分泌代謝》2023年,高血糖與動脈硬化的關系,作者:李秀琴。
- 《血管外科年鑒》2021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微創介入治療,作者:趙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