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在手術及急救中的應用指南
說到麻醉,很多人想到的是手術臺上的片刻無感,或急救時的疼痛緩解。那些監護儀器、藥物注射背后的流程,其實和我們的安全息息相關。生活里總有人問,“我會不會醒不過來?”“麻藥會不會太強?”這些擔心并不稀奇。了解一些基本知識,既能讓人安心接受治療,也方便與醫生溝通。下面就聊聊麻醉在手術和急救中的那些關鍵環節。
01 麻醉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簡單來說,麻醉就是通過特定的藥物或技術,讓患者在手術、處理外傷等情況下,短時間內感覺不到疼痛。它不只是“讓人睡著”,而是讓人免受手術帶來的不適和精神壓力。醫生會根據不同的情況和需求,選用最適合的麻醉方式。比如,一場牙齒拔除的短暫麻醉,和一次急診手術的全身麻醉,方案完全不同。
麻醉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幫助醫生更好地操作手術,避免患者因疼痛或緊張導致身體劇烈反應。不夸張地說,現代手術離不開麻醉,因為它大大降低了手術風險,也讓更多治療變成可能(Butterworth JW et al.,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2018)。
02 麻醉在手術中扮演什么角色????
很多人以為麻醉醫生只是在打麻藥,其實,他們的工作就像守護生命的小衛士。從麻醉藥物注射開始,麻醉醫生就會一直監控患者的心跳、呼吸、血壓、體溫等關鍵指標。一旦發現呼吸變慢、血壓飆升或下降,他們會立刻采取措施。
- 痛感控制:核心任務是讓患者避免手術痛苦。比如手術切口、縫合等環節,全靠麻醉將這些感受屏蔽掉。
- 維持生命體征:通過調整麻藥或者補液、吸氧,保障身體狀態穩定。
- 應對突發狀況:遇到意外失血、藥物反應等問題,麻醉醫生能迅速處理,爭取時間。
有一位45歲的男性,右側腰腹部突發劇烈疼痛,在醫院緊急處理時采用了局部麻醉。麻醉師全程監控,他后來順利轉入??浦委煛倪@一過程看,麻醉不只是“打針”,關鍵時刻救命很實在。
03 麻醉的類型有哪些?各自適用場景是什么???
- 全身麻醉:讓全身都感覺不到痛,通常人會進入深睡眠狀態。比較常用在時間較長、創傷較大的手術,比如開腹手術或大型骨折處理。
- 區域麻醉:像腰麻、椎管內麻醉等,只讓身體局部失去感覺。運用較多的有剖腹產、下肢手術等。
- 局部麻醉:麻醉劑注射到手術部位,僅該部位不痛覺。適合小范圍手術,比如痔瘡切除、淺表腫塊切除等。
- 鎮痛和鎮靜:手術不需要完全失去意識,僅鎮痛、鎮靜即可。內鏡、某些微創治療常用。
不同的手術、身體狀況和病史,都會影響麻醉方式。比如年齡大、心臟有問題,用全身麻醉時就要考慮得更全面。交流清楚自己曾經麻醉和手術的過程,對合理選擇很有幫助(Barash PG et al., Clinical Anesthesia, 2017)。
04 麻醉前要做哪些準備???
這個準備過程,既是為了確保麻醉安全,也是幫助身體從容進入手術狀態。一次提前的溝通和檢查,能避免很多術中麻煩。
05 麻醉進行時:身體會經歷什么???
一旦進了手術室,麻醉師會再次確認身份、藥物、術式。全身麻醉多由靜脈或吸入藥物起效,局部麻醉則是打在患處。過程可能很快,但核心流程很嚴謹。
- 實時監控:手腳接著心電電極,指端夾著血氧儀。每隔幾秒鐘,麻醉師都在關注各種滴答響的指標。
- 動態調整:麻藥量太高易抑制呼吸,太低又不夠鎮痛。麻醉師會根據數據變化,增減藥物,必要時吸氧或者補液。
- 應對反應:有些患者對麻醉藥物敏感,可能出現低血壓、心跳暫停等罕見情況。醫生有一套處置流程。例如剛才講到那位45歲的男性,及時監測和止痛后轉危為安,就是麻醉團隊快速應變的結果。
多數人會覺得整個過程“仿佛一眨眼”,出來時藥效幾乎消退。組織、藥物劑量都精確到毫克,安全性大大提升(Miller RD, Miller’s Anesthesia, 2019)。
06 麻醉后的恢復:怎么順利過渡???
其實,麻醉后的恢復期是保證整個治療效果的最后一環。麻醉影響可能在數小時到一天內緩慢消退,期間身體會有些小變化,比如頭暈、惡心、嗓子干、乏力。
- 術后應保持適度休息,剛出麻醉時不要急于進食、喝水,避免嗆咳或胃腸不適。
- 恢復室內,護士會定時測量生命體征。如果出現持續惡心、劇烈頭痛、呼吸不暢,需立刻告知醫療人員。
- 部分局麻、神經阻滯藥物退出后,肌肉和關節會有輕微酸麻,24小時內緩解屬正常。
- 接受鎮痛藥物時,部分患者短暫嗜睡、情緒低落,無需擔心。癥狀嚴重或者不緩解的,要及時溝通。
一些數據表明,及時活動、合理飲食可以幫助身體更快清除麻藥代謝產物。比如少量頻飲溫水,能減少脫水、頭暈等小困擾。規律復診是恢復路上的關鍵一步(Smith I et al.,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he role of the anaesthetist”, Anaesthesia, 2019)。
07 哪些情況增加麻醉風險???
并不是每個人麻醉經歷都一樣。有些生活習慣、既往疾病和個人體質,確實會增加風險。以下幾類人群,術前需要更加詳細評估和針對性管理:
- 慢性疾病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腎功能異常的人更容易心血管波動。
- 肥胖、吸煙:吸煙影響肺功能,肥胖影響藥物分布,都讓心臟、呼吸系統承壓。
- 過敏史:曾有藥物過敏的人,需要開麻前特別提前告知醫生。
- 年齡較大或幼齡兒童:老年人代謝變慢,嬰幼兒某些藥物容易過量,應格外細致管理。
- 重度焦慮患者:精神緊張的人,術中容易出現血壓、心率波動,術后恢復慢。
據研究統計,整體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約1%以下),但上述情況確實需要引起重視(Gonzalez-Suarez ML et al., “Anesthesia-related complications”, Curr Opin Anaesthesiol, 2020)。
08 日常飲食與習慣,怎樣助力麻醉安全???
除了醫生的指導,我們平時的飲食和習慣同樣對恢復很有幫助??茖W研究明確指出,充足水分、優質蛋白和新鮮蔬果都能為身體術后修復提供“燃料”。下面這些具體建議值得試試:
- 溫水:有利于體液循環、代謝麻醉藥物,建議每日分多次、緩慢飲用,不必一次喝太多。
- 新鮮蔬菜水果:豐富維生素C、膳食纖維,有助免疫與消化,術后一周內多吃一些,比如西蘭花、香蕉、蘋果等。
- 高質量蛋白食品:如雞蛋、瘦肉、奶制品,提升肌體修復速度,減少術后感染概率。
- 適度慢走與伸展:麻醉退后,建議下床慢慢活動,避免長時間臥床帶來的血栓、便秘等問題。
- 定期隨訪復查:每次手術、麻醉經過后,按醫生建議復診,可以 盡早發現小問題。
簡單活動、均衡營養能讓我們的身體恢復得更順暢。如果發現術后持續不適,比如傷口紅腫、劇烈嘔吐或者心情低落,應盡快與醫院聯系,別自己硬撐。如果選擇醫院時拿不準,可以提前咨詢當地三甲或有麻醉科認證的醫療機構,正規流程更可靠。
09 小結:麻醉的科學與信心??
回頭看,麻醉就像幕后功臣。它保護著生命,也減少我們對手術的恐懼。關鍵是相信專業團隊,提前坦誠交流病情、合理配合禁食和檢查。術后合理飲食、慢慢恢復,每一步都安全、可控。麻醉技術成熟、安全,但別忽視個人的身體差異和生活習慣。多一些了解,也多一份安心。當下,醫學已經能讓大多數人順利、安全度過手術和急救。如果身邊的家人朋友要做麻醉相關檢查,這些常識很值得分享。
參考文獻
- Butterworth JW, Mackey DC, Wasnick JD. (2018).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6th Ed. McGraw-Hill.
- Barash PG, Cullen BF, Stoelting RK, et al. (2017). Clinical Anesthesia, 8th Ed. Wolters Kluwer.
- Miller RD, Eriksson LI, Fleisher LA, et al. (2019). Miller’s Anesthesia, 9th Ed. Elsevier.
-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reoperative Fasting and the Use of Pharmacologic Agents to Reduce the Risk of Pulmonary Aspiration: Application to Healthy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Procedures. (2017). Anesthesiology, 126(3), 376–393. https://doi.org/10.1097/ALN.0000000000001452
- Smith I, White PF, Nathanson M, Gouldson R. (2019).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he role of the anaesthetist. Anaesthesia, 74(S1):85–92. https://doi.org/10.1111/anae.14553
- Gonzalez-Suarez ML, et al. (2020). Anesthesia-related complications. Curr Opin Anaesthesiol, 33, 51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