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夢中蘇醒:探秘麻醉蘇醒期的躁動現象
01 什么是麻醉蘇醒期躁動? ??
手術結束,麻藥勁兒還沒完全退,剛睜開眼的你突然手舞足蹈、滿臉疑惑,或者變得異常不安。這種情況在麻醉蘇醒期其實挺常見,醫學上叫做“蘇醒期躁動”。
簡單來說,就是患者在麻醉后清醒的那段時間,情緒和行為都容易變得不穩:有人會煩躁、掙扎,有人則表現得迷糊,說話語無倫次,甚至會出現短暫的恐懼或哭鬧。
雖然一般很快就過去,但有時候還真讓人措手不及。
02 什么樣的表現值得關注? ??
麻醉蘇醒期躁動其實“樣子”各異,從輕微的小動作到明顯的失控行為,醫生一般分三種類型來看待:
類型 | 主要表現 | 生活場景/案例 |
---|---|---|
輕微型 | 偶爾皺眉、嘟囔幾句,手腳不安分 | 一位30歲的女性做完甲狀腺手術,蘇醒時只是不停地摸臉,幾分鐘后安靜下來 |
中度型 | 反復動手拔掉輸液針、亂抓床單 | 10歲男孩術后清醒時試圖爬下病床,語言有點混亂,但能聽勸阻 |
重度型 | 持續高喊、試圖掙脫約束,甚至危險性動作 | 65歲男性術后突然大吼、劇烈掙扎,需要醫護人員一起協助安撫 |
可以看出,程度不同,處理方式也有差異。主要看躁動有沒有傷到自己或者影響到恢復。
03 為什么會出現躁動?
這個“突發狀況”的背后,其實原因蠻復雜,通常離不開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影響:
- 藥物作用: 有些麻醉藥本身會干擾人的神經系統,比如吸入型麻醉劑較常引發躁動。
- 術后疼痛未及時緩解: 麻醉勁兒過后,疼痛感反彈,有人會因此感到煩躁不安。
- 環境突然切換: 手術室的燈光、設備聲音太陌生,蘇醒后大腦一時接受不了。
- 心理壓力大: 兒童、焦慮癥、失眠史的人更容易出現。
有學者統計,兒童、老年人、焦慮狀態下的患者,更容易遇到這種情況。
數據顯示,兒童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可以高達20%-30%(Aouad, M.T., & Nasr, V.G., 2005)。
04 躁動有什么健康風險?
- 身體受傷:猛烈舉動易拉傷傷口、碰撞跌倒,對于剛手術完的人來說風險更大。
- 醫療裝置工作受影響:不自覺地拔掉輸液針、導尿管,導致醫療干預中斷甚至感染。
- 心理體驗變差:蘇醒留有"噩夢"印象,后續容易擔心下次手術。
研究顯示,躁動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高,且住院時間有延長趨勢(Hudek, K., 2009)。因此,哪怕是偶發現象,也不可小覷。
05 麻醉蘇醒期躁動,怎么預防? ?
如果擔心手術后家人會有躁動表現,這些方法能幫忙降低風險:
- 術前充分溝通:提前解釋手術流程,讓患者有心理準備,尤其是兒童和老年人。
- 舒緩環境:蘇醒區調整為柔和燈光、減少噪音,患者更容易平靜。
- 鎮痛控制:術后及時鎮痛,避免疼痛刺激加重躁動(可以和麻醉醫生具體商量方案)。
- 藥物管理:根據患者身體狀況和過往經歷,個性化選擇麻醉藥物類型,提高安全性。
- 親人陪伴(兒童/特殊人群):準許家人陪在身邊,有助于蘇醒時的安全和情緒平穩。
06 未來會有哪些新發現嗎? ??
目前,科學家正在深入研究“蘇醒期躁動”的分子機制。不少國際團隊關注如何通過精準藥物配比、智能鎮痛設備減少風險,有些醫院還引入了“術后快通道”理念。
以最新研究為例,Chung, F.等人在2022年發表的模型研究表明:通過預判高風險人群并采用定制化干預措施,躁動幾率降低了30%以上(Chung, F. et al., 2022)。
07 日常關心問題小結 ??
- 家人有躁動史,下次手術要特別說明嗎?
建議手術前直接把相關經驗告訴麻醉醫生,有助于提前預防和個體化決策。 - 出現躁動一定要用鎮靜藥嗎?
輕中度躁動多數能通過心理安撫或調整環境緩解。嚴重躁動才考慮藥物干預,決策由醫生做出。 - 躁動影響術后恢復多久?
早期干預基本不會有長期影響。偶爾嚴重的病例,恢復可能比常規稍慢,多數數天到一周內即可。
參考文獻
- Aouad, M. T., & Nasr, V. G. (2005). Emergence agitation in children: an update. Current Opinion in Anaesthesiology, 18(6), 614-619.
- Hudek, K. (2009). Emergence Delirium: A Nursing Perspective. AORN Journal, 89(3), 509-516.
- Chung, F., Subramanyam, R., Liao, P., & Elsaid, H. (2022).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mergence agitation: new models and future outlook. Anesthesiology Clinics, 40(2), 28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