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了解病因、癥狀與治療
放下手中的工作,和閨蜜在茶桌旁閑聊時,有沒有聊過關于女性健康的話題?其實,卵巢癌離每個家庭并不遙遠。它不是電視劇里才有的特例,現實生活中,很多女性會遇到疑似癥狀卻不自知。今天,我們就來拆解這位“隱秘來客”—卵巢癌,到底該如何認識和面對。
01 卵巢癌是什么?
卵巢癌是一種發生在卵巢里的惡性腫瘤。卵巢是女性體內負責釋放卵子的“種子庫”,也是激素調控的重要部位。簡單來講,卵巢癌是卵巢組織里的異常細胞開始無序增生,甚至擴散到身體周圍,和良性的卵巢囊腫完全不是一碼事。
在女性全部腫瘤中,卵巢癌的發病率并不算高,但它的死亡率表現突出。主要原因是早期不容易察覺,等發現時已經進入中晚期。根據2023年的最新流行病學研究,每10萬女性中約10-14人會罹患卵巢癌,而發病年齡往往集中在40歲之后[1]。
跟感冒等小病不同,卵巢癌沒有特定的早期信號,經常讓人掉以輕心。這也是很多人第一次聽到“卵巢癌”這個詞時,會覺得陌生又可怕。有了基本概念后,接下來我們看看有哪些表現需要多加關注。
02 身體發出的信號,你注意到了嗎?
卵巢癌的癥狀其實很“低調”,不像扁桃體炎馬上喉嚨痛得說不出話。很多女性前期只是偶爾感覺下腹脹脹的、吃飯沒以前舒服。只是這些輕微不適,往往被誤當作是腸胃消化小毛病。
不過,如果出現以下持續或者明顯的變化時,就要留心了:
- ?? 腹部持續脹痛:而且不是偶爾來訪,是天天如約而至。
- ?? 尿頻、便秘:排尿和排便節奏被打亂,不知道是怎回事。
- ?? 體重突然下降、食欲明顯減退:吃啥都覺得沒滋味。
- ?? 下腹部有包塊或持續不適:摸到硬結或者有壓迫感,總有憋著的感覺。
有位中年女性患者,一年前只是覺得下腹不太舒服,自以為是“熬夜多、消化不好”導致,直到感到肚子持續脹痛才去醫院。經過檢查,發現病情已發展到卵巢癌II期。她的經歷其實給我們提了個醒——如果身體的“不配合”持續出現,最好別輕易忽略。
另外,類似腹瀉、進食早飽(吃兩口就撐),或者腰腹隱約疼痛,碰上反復出現,也建議盡早就診。
03 為什么會得卵巢癌?
說起來,卵巢癌的產生沒有單一的罪魁禍首,而是多種因素疊加造成。醫學界經過多年研究,歸納出以下關鍵原因[2]:
- 1. 家族遺傳:如果家族里有母親、姐妹或其他親屬曾患卵巢癌或乳腺癌,患病概率更高。部分基因(如BRCA1、BRCA2)突變與卵巢癌風險密切關聯。英國一項大數據隨訪指出,攜帶這兩類基因變異的女性,罹患率比一般人高數倍。
- 2. 年齡增長:卵巢癌大多數出現在絕經以后。60歲以后風險持續增加,不過30-50歲之間也曾有報道。
- 3. 激素影響:過早來月經、絕經年齡較晚、長期未生育等狀態都會讓卵巢上皮細胞暴露在更多激素作用下,增加細胞異常分裂幾率。
- 4. 婦科病史或某些慢性炎癥:子宮內膜異位癥、多囊卵巢綜合征等,都可增加患癌風險。體內慢性炎癥容易讓卵巢環境變糟,讓異常細胞有“可乘之機”。
- 5. 環境因素:如不良飲食、肥胖、吸煙或長期暴露于某些有害化學物質,都對卵巢健康不利。
不同于大多數癌癥,卵巢癌高危人群中很多人并無明顯異常。即便如此,了解自身風險后,及早關注和管理仍然有幫助。
04 如何確診卵巢癌?
很多女性一聽說要做婦科檢查,總是有點緊張。其實,現代醫學對卵巢癌的檢測已經變得越來越精細,絕大多數都能在門診完成。常見方法有這么幾種[3]:
- 陰道超聲:醫生用一種探頭在陰道內做超聲檢查,可以看到卵巢有無異常腫塊或者囊腫。如果發現實體或囊實性包塊,就會進一步檢查。
- CT/MRI:通過斷層掃描或磁共振,可以更加詳細地“看清”腫瘤形態和擴散情況。
- 腫瘤標志物檢測:血液中的CA125、CEA等指標,如果偏高,不一定說明就是癌癥,但會提示有惡性病變的風險,對早期篩查和疾病監測都很有用。
- 組織病理活檢:通過手術或者穿刺取出部分病變組織,經病理醫生顯微鏡下檢查,最終才能確定是不是卵巢癌。
檢查過程并不復雜,大多數風險可控。像上文提到的那位II期卵巢癌患者,正是通過B超、PET-CT和腫瘤標志物綜合分析才最終確診。她的后續治療也因此更加精準。
別忽視身體發出的信號。女性定期婦科體檢,其實就是給自己上一道“健康保險”。
05 卵巢癌有哪些治療方法?
說到治療,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我該選哪種方案”?目前,卵巢癌主要有這幾種治療方法,醫生會根據分期、身體狀況等具體情況,給出個體化建議[4]。
- 手術切除:通常是首選,通過專業術式去除病灶,比如全子宮及附件切除、腫瘤減滅術等。目的是盡量清除可見腫瘤組織。
- 化療:術后常規采納,用藥物打擊殘存的癌細胞。常規化療周期多為3-6輪,具體療效因人而異。
- 放療:對于局部晚期或復發病例,有時采用高能射線照射,殺傷異常細胞,但在卵巢癌里的應用頻次較低。
- 靶向治療:對于某些特定分子類型的卵巢癌,可以采用靶向藥物,精準“鎖定”癌細胞的關鍵路徑。這種方法副作用相對可控。
不同于一刀切,治療方案始終都是因人而異。比如某位患者術后腫瘤標志物略高,結合靶向藥物、免疫調理等綜合處理,效果得到了鞏固。她的案例說明,和醫生積極溝通,愿意嘗試綜合管理,往往會收獲更好的預后。
06 日常生活中如何管理和預防?
卵巢癌雖是大事,但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加分項”。這些做法不僅讓身體變得更健康,也能降低一些潛在風險。
- ?? 多吃蔬果:比如西蘭花、番茄、胡蘿卜等,富含膳食纖維、抗氧化物和維生素,有助于穩定身體環境,增強免疫力。建議每天兩份蔬菜、一份新鮮水果。
- ?? 優質蛋白:雞蛋、豆制品、魚肉等易消化的蛋白質,有助組織修復和維持正常免疫。主餐搭配一份優質蛋白,每天堅持最好。
- ???♀? 規律運動:每周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跳操),可以減少體內慢性炎癥,提高身體“適應力”。
- ?? 心理疏導:遇到壓力可以找朋友聊聊,下棋、聽音樂都是不錯的放松方式。必要時不妨請專業心理醫生幫忙,保持愉悅的心情對健康很重要。
說到底,預防不是一次兩次,也沒有絕對標準。定期健康體檢,和懂你的醫生保持溝通,一旦發現異常,第一時間處理,這是最實在的守護方式。
別擔心,日常中的點滴小改變,就能慢慢累積實施。預防卵巢癌,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比單純依賴某種藥物更有效。
小結與行動建議
其實,每個人都可能遇到身體的小波折。卵巢癌雖厲害,但并非無藥可解。我們能做的,是關注身體的小變化,該問醫生時別猶豫,做好日常管理,生活質量照樣可以很高。如果你身邊有女性朋友,也不妨把今天的內容分享給她們,讓健康成為家常便飯。
參考文獻
- Sung, H., et al.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 Mallen, A. R., Townsend, M. K., Tworoger, S. S. (2018). Risk factors for ovarian cancer: an overview.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50, 3-14.
- Moore, R. G., Brown, A. K., Miller, M. C., et al. (2008). The use of multiple novel tumor biomarkers for the detection of ovarian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a pelvic mass. Gynecologic Oncology, 108(2), 402–408.
- Armstrong, D. K., et al. (2006). Intraperitoneal cisplatin and paclitaxel in ovarian cancer.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4(1), 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