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在手術與重癥監護中的應用
01 麻醉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提起手術室,有人會想到明亮的燈光和一群嚴肅的醫生,但許多人可能忽略了另一個默默守護的人——麻醉醫生。其實,大多數外科手術難以離開麻醉的幫助。簡單來說,麻醉就是借助藥物,讓人在手術或特殊治療時暫時“睡著”,失去對疼痛和操作的感知,還能幫助平穩呼吸、調節身體反應。
這種狀態有點像夜間熟睡,卻更加安全可控。麻醉醫生不僅負責打藥,還要隨時監測心率、呼吸等,及時調整方案。生活中常見的全身麻醉,是最典型的麻醉方式。此外,一些輕微的小手術可能只用到局部麻醉,讓患者保持清醒,同時沒有痛苦。
麻醉不僅讓手術變得無憂,還能讓許多治療以前所做不到的方式順利完成。別忽視這個“沉默的守護者”,它為醫學進步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02 如何評估患者的麻醉風險???
并不是每個人都能一口氣完成麻醉前的準備。病史、身體狀況,甚至當天早晨的精神狀態,都和麻醉的效果有關。大家不妨想想,是否有親友在手術前做過一系列體檢,例如心電圖、血常規或肝腎功能檢查?這些都是為了幫助醫生判斷麻醉的“安全指數”。
- 1. 年齡和合并疾?。?/strong> 老年患者和有慢性疾?。ㄈ绺哐獕骸⑻悄虿?、心臟?。┑娜?,身體代謝藥物的能力會下降,更容易在麻醉下出現問題。例如,一位67歲的男性患者,身高175cm、體重58kg,除了食管癌,還合并右肺微浸潤性腺癌和膽囊結石。這類病人,麻醉前需要更細致的評估。
- 2. 身體營養狀況: 體重偏瘦、貧血或長期營養不良者,耐受麻醉藥物的能力有限,需要醫生小心調整用藥劑量。
- 3. 藥物過敏史和用藥情況: 有些人對麻藥或鎮靜劑會有不良反應,這類信息必須在手術前主動告知醫生。
小提醒:麻醉前“如實交底”是保護自己的重要措施。有疑問就問醫生,有既往病史別隱瞞。
03 麻醉對圍術期生命體征的管理有哪些影響???
手術過程中,患者雖沉睡,身體卻一直在“工作”。呼吸頻率、心跳速度、血壓高低,這些數據麻醉醫生一分鐘也不會松懈。麻醉藥物能放松肌肉、降低痛覺,不過也可能影響心跳、血壓甚至呼吸,這些變化必須被密切掌控。
實際操作中,麻醉醫生會用多種監護儀器,像電子警衛一樣觀察患者狀態。一旦發現血氧下降、心跳不穩或呼吸減慢,會立刻用藥物或儀器進行干預,讓身體各項指標盡快恢復平衡。比如有些人手術時會出血,麻醉醫生就要隨時應對血容量變化,防止重要器官缺氧。
別小看一次手術背后團隊的“四面八方守護”,這也是安全手術能普及到普通人的重要基礎。
04 麻醉的分類及其適應癥是什么???
不同性質的手術,需要匹配不同的麻醉方式。最常見的主要有兩大類:
- 全身麻醉: 讓整個身體進入“深度休眠”。適用于較大的手術,比如涉及胸腹腔、腦外科或全身范圍的操作。上文67歲男性朋友進行的胸腹腔鏡手術,就是典型的全身麻醉案例。整個過程需要氣管插管或輔助呼吸裝置,醒來后在麻醉醫生監護下安全復蘇。
- 局部麻醉: 只讓某一部位“失知覺”。比如拔牙、切除皮膚小腫塊,或局部微創手術?;颊呖梢员3智逍?,術后恢復快,又能迅速投入日常生活。某些特殊的區域還可以選用“神經阻滯”等方法,針對性阻斷疼痛傳導。
不同麻醉方案的選擇,取決于手術范圍、患者基礎病情、年齡以及個人需求。醫生會根據實際需要,結合科學證據推薦最合適的方式。
05 麻醉后的恢復過程是怎樣的???
手術結束并不等于“萬事大吉”。麻醉蘇醒環節同樣重要。剛從麻醉中醒來的病人,身體就像“剛啟動的電腦”,需要時間恢復意識、呼吸自理和體力。部分人可能會經歷惡心、嗜睡、口干,嚴重者還可能出現呼吸抑制等并發癥。此時,麻醉醫生會根據患者狀態,調整給藥和支持措施。
- 意識和呼吸: 大多數人清醒后幾分鐘內能恢復呼吸、睜眼、回應呼叫。如果恢復慢,就要警惕藥物積存、心肺功能差等問題。
- 疼痛管理: 有些手術后術區疼痛較強,醫生會根據疼痛程度選擇合適鎮痛藥物,幫助患者舒適度過早期恢復期。
- 術后監護: 某些高危病人還需短暫轉入重癥監護室進一步觀察,直到生命體征完全穩定。
例如一位術后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出院時已能進食半流質、傷口愈合良好,但回家后需要按醫囑服藥,3周后復診,分階段恢復飲食。
別小看這個過程,早期的調理和監護,能有效防止并發癥,為最終康復打下基礎。
06 如何在重癥監護和急救復蘇中有效應用麻醉???
麻醉醫生的工作并不只在手術臺,還需要應對重癥監護室和急救現場的嚴峻挑戰。重癥患者,尤其是出現多臟器問題或突發性病情變化的人,常常需要用到麻醉藥與鎮靜藥,讓他們的身體在極端壓力下能獲得休息和修復機會。
- 重癥監護: 在ICU,許多患者需要無創或有創呼吸機輔助。如果過度緊張、難以配合,醫生常用短效鎮靜或鎮痛藥,讓人體在安靜狀態下修復。比如術后合并肺部疾病的人,可能需要短時間插管呼吸,麻醉醫生負責藥物調整和器械操作,保證氣道暢通。
- 急救復蘇: 遇到突然失去意識、呼吸或心跳的患者,急救環節同樣可能需要鎮痛甚至短暫麻醉。合理用藥可防止不適,讓治療措施得以順利進行。
慢性病人或免疫力低的人,身體反應慢。因此急救時的麻醉藥品,需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劑量和給藥方式,以防副作用或藥物殘留影響康復。
從ICU到急診臺,麻醉醫生是幕后“調度員”。他們的介入,有助于提高搶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的后期生存質量。
07 哪些生活因素會增加麻醉風險???
看似日常的小事,可能悄悄影響麻醉的安全。例如不良的生活習慣、慢性疾病控制不佳,都會讓手術風險悄悄升高。
- 吸煙與飲酒: 長期吸煙的人氣道敏感,容易手術中痙攣。飲酒多者肝臟解毒能力下降,藥物代謝變慢。這些都可能增加術中與術后并發癥。
- 慢性基礎?。?/strong> 比如糖尿病患者容易感染,高血壓患者術中血壓波動加大。慢性的肝腎疾病,會讓麻醉藥物排出速度減緩,增強副作用。
- 年長或兒童: 年齡大的人基礎代謝慢,小孩各器官發育不全,抵抗能力弱,也容易發生意外。
- 藥物濫用與過敏史: 有些平素濫用鎮靜或鎮痛藥物的人,對麻醉藥敏感性改變,而藥物過敏史則需特別標記,以免術中出現嚴重反應。
研究顯示: 伴有多種基礎疾病且年齡超65歲的患者,麻醉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更高(參考:Brull, R., & McCartney, C. J. (2007). Anesthesia for the elderly patient. 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 54(8), 762-773)。
這說明平時關注慢病管理,對手術“平穩過關”至關重要。
08 如何降低麻醉和圍術期風險???
好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長遠“保險”。想讓手術和麻醉少些波折,可以從平時做起,積極調整習慣,保持身體健康。
-
飲食均衡:
如番茄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可以幫助身體修復術后微損傷。每周多吃些新鮮蔬果,增強身體防御力。
番茄 + 修復組織 + 建議:每天適量生食或做湯 - 適度鍛煉: 規律的走步、輕柔體操,能提升心肺功能,讓麻醉過程更穩健。
- 睡眠充足: 術前養成良好作息,減少熬夜,能讓身體處于最佳狀態迎接手術。
- 定期體檢: 40歲以后建議2年做一次全面檢查,有慢性病者應遵醫囑管理好血糖、血壓,術前按時復查。
- 積極溝通: 有任何病史、服用藥物或特殊反應都要提前告知醫生,便于提前制訂個性化方案。
特別提醒: 如果出現持續咳嗽、胸悶或吞咽困難等癥狀,建議及時到大型醫院或有資質的麻醉??茍F隊就醫。專業團隊會根據個人情況給予更合適的建議和方案。
平時多為健康投資,到了關鍵時刻才更有底氣應對挑戰。
09 日??破招柎?/h2>
- Q:麻醉藥會不會影響記憶和智力?
A:大部分人術后記憶和智力不會長期受影響。但老年人或接受多次大手術者,短時間內有些“反應慢”、“記性差”都屬于可逆性。
- Q:術后多久可以下床活動?
A:一般建議術后24小時內,在醫生指導下適量起身,促進腸道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
- Q:麻醉會不會讓人上癮?
A:醫療用麻醉藥嚴格控制,正規使用不會產生依賴。長期自用鎮痛藥則需警惕,務必遵醫囑。
- Q:麻醉藥會不會影響記憶和智力?
A:大部分人術后記憶和智力不會長期受影響。但老年人或接受多次大手術者,短時間內有些“反應慢”、“記性差”都屬于可逆性。 - Q:術后多久可以下床活動?
A:一般建議術后24小時內,在醫生指導下適量起身,促進腸道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 - Q:麻醉會不會讓人上癮?
A:醫療用麻醉藥嚴格控制,正規使用不會產生依賴。長期自用鎮痛藥則需警惕,務必遵醫囑。
10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 Brull, R., & McCartney, C. J. (2007). Anesthesia for the elderly patient. 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 54(8), 762-773.
- Ghoneim MM, Block RI. (1997). Learning and memory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in humans: facts and fiction. Anesthesiology, 87(2): 278-94.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2020). Esophageal cancer treatment (PDQ?)–Patient Version. NIH PubMed.
- "食管癌 - 癥狀與病因 - 妙佑醫療國際","UpTo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