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領域:您需要了解的關鍵知識與應對
手術室門口,許多人最關心的問題往往不是要做什么手術,而是會不會很疼、麻醉安全嗎。其實,麻醉不僅關乎疼痛控制,更像是給身體安上一道隱形的守護屏障。了解麻醉領域的基本常識,會讓我們在手術與急救中少一份擔心、多一份信心。下面,帶你直觀了解麻醉背后的那些核心要點。
01 麻醉在手術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很多人以為麻醉只是“打一針不疼了”,其實遠不止這樣。在大大小小的手術當中,有沒有恰當的麻醉方案,常常直接決定著手術過程的順利與病人的生命安全。以老年女性心臟病患者為例,心臟手術時,麻醉科醫生不只是讓患者“睡過去”那么簡單——他們要實時監測心跳、血壓、血氧,就像一位貼身守護者,隨時應對各種突發變化。
如果沒有細心的麻醉管理,突發的血壓波動或心律異常都有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哪怕是一次小手術,麻醉團隊的重要性都不容小覷。
簡單來講,麻醉不只是“讓人不痛”,它更像是在外科醫生操作時,讓身體的生命活動始終在安全的軌道上平穩運行。
02 麻醉的類型及適應癥是什么?
- 1. 全身麻醉:讓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幾乎毫無意識,常用于心臟、腦部等全身性、重大手術。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70多歲的心臟病老太太,進行瓣膜修復時就需要全麻,確保她在手術過程中不會有痛感或不適。
- 2. 局部麻醉:只讓需要手術的部位“失去知覺”。像拔牙、皮膚腫物切除這些小手術,醫生常常用這種方案,患者保持清醒,手術結束很快恢復。
- 3. 椎管內麻醉:下半身手術常用,比如剖宮產、下肢骨折修復。麻醉藥從腰部注入脊椎,一定范圍內失去感覺,頭部清醒。
- 4. 靜脈麻醉/鎮靜:有些操作,只需要短暫地讓人“微微迷糊”一下,下胃鏡或內鏡檢查常用。
這些麻醉方式各有適用場景,選擇時醫生會根據手術種類、病人健康狀況、用藥史等全方位評估。其實,對于高齡、體重偏低又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麻醉方案的選擇和劑量尤為講究,需要充分兼顧安全和手術效果。
03 麻醉前的準備工作有哪些?
想讓麻醉過程順利,術前準備不能少。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
-
1. 系統評估健康狀況
醫生會全面了解既往病史、用藥、過敏史,以及是否有特殊疾病。比如,那位70多歲心臟病患者,在術前就要查心電圖、心臟彩超、血常規和凝血功能。 -
2. 確認禁食時間
一般術前需6-8小時不進食固體,水也要提前2小時停,為避免手術過程中胃內容物返流造成窒息。 -
3. 明確用藥安排
部分基礎?。ㄈ绺哐獕?、糖尿病)患者需調整或延續用藥。有必要時停部分藥物(如抗凝血劑),調整劑量但不能漏服。 -
4. 溝通手術風險
醫生會提前溝通麻醉方式、可能的不適及風險,讓你有心理準備。
這些準備做得越細致,麻醉過程中的突發情況風險就越低。其實有些慢?。ū热绺哐獕骸⑻悄虿』颊撸┮驗闆]控制好,麻醉風險會明顯增加,因此術前一定要主動配合醫生,不清楚的事情盡量問明白。
04 麻醉后的注意事項與恢復過程是怎樣的?
麻醉結束,手術并不算結尾?;颊邚穆樽碇兄饾u清醒,整個過程麻醉團隊依然要緊密監護。剛剛醒來時,有些人會覺得口干、嗓子不適,甚至一時迷糊,還有的出現惡心、輕微顫抖。這些反應大多不用擔心,一般在麻醉藥代謝掉后就會緩解。
不同的麻醉方式,恢復速度不一樣。局部麻醉恢復很快——可能剛走出手術室就能自理。全麻、椎管內麻醉則需要在麻醉恢復室或重癥監護室待一段時間,醫生會關注呼吸、血壓和疼痛狀況。
- ?? 操作后應多休息:頭幾小時別著急吃喝,更不要匆忙起床,以免暈眩、跌倒。
- ?? 有不適及時報告:如果恢復期覺得持續惡心、心慌或難受,要主動告知醫生。
這個環節里,麻醉科醫生和護士更像“幕后守護者”,幫助病人順利度過麻醉帶來的短暫影響,讓身體盡快恢復。
05 麻醉在重癥監護和急救中的應用是什么?
很多時候,麻醉醫生不僅在手術室忙碌,其實管理重癥監護和急救同樣是他們的重要工作。比如突發心臟驟停、腦出血等危急情況,麻醉醫生要迅速評估氣道、呼吸和循環,根據病情決定是否插管、用藥鎮靜,一旦處理不及時,病人生存率和康復質量都會大打折扣。
有的手術后并發重癥肺炎、急性腎損傷等危重病,病人甚至需要呼吸機和多種維持生命的手段,麻醉團隊依然負責調整鎮靜鎮痛方案,穩定各項生命體征。麻醉醫生和重癥醫學之間的聯系就像兩塊緊密協作的拼圖——缺一不可。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數據,2019年全球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高達1790萬,其中很多患者的救治與麻醉醫生的急救能力密切相關[1]。
06 為什么部分人麻醉風險更高?
說起來,麻醉并非對每個人都“同樣安全”。下列情況可能讓麻醉風險明顯增加:
- 1. 年齡因素:年紀越大,身體機能下降,對麻醉藥物的耐受力會減弱。例如那位70多歲的老年女性心臟病患者,因高齡和體重偏低,術中應激情況比年輕人更多。
- 2. 慢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病、腎功能下降等基礎病人群,術中容易出現心律失常、血壓波動。
- 3. 肥胖或體重過低:藥量和代謝都有影響,胖人呼吸道更容易塌陷,瘦人“底子薄”,更要嚴格調劑藥品劑量。
- 4. 遺傳和家族因素:有些罕見的遺傳代謝缺陷,如惡性高熱家族史,對部分麻醉藥高度敏感,極易出問題。
- 5. 環境及生活方式因素:抽煙、喝酒、長期熬夜等也會影響麻醉效果和風險。
全球數據表明,超過38%的過早心血管死亡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如抽煙、不規律飲食、高血壓等[1]。這說明合理管理健康習慣,對降低麻醉和手術風險很有幫助。
07 有哪些實用的健康管理建議?
- ?? 蘋果 + 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 建議每天適量食用,可改善血脂
- ?? 西蘭花 + 富含抗氧化成分 + 每周吃 2-3 次對全身代謝有益
- ?? 深海魚 + 促進大腦及心臟功能 + 一般建議每周食用1-2次
- ?? 規律鍛煉 + 維持血壓平穩 + 每周3-5次,每次30分鐘有幫助
- ?? 合理作息 + 提高身體免疫力 + 每天保證7-8小時高質量睡眠
除了飲食調整,有些慢性病患者(比如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定期復查心電圖和血壓,遵醫囑管理基礎疾病。如果準備做手術,提前向麻醉科溝通病情,按醫囑做好體檢和準備工作。遇到自己不懂的醫學問題,不要盲目自行停藥或調整用藥,及時與醫生溝通才靠得住。
簡單來說,健康的飲食、適度鍛煉和科學準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麻醉和手術的各種風險。即使已確診慢性疾病,通過規范管理,依然能很好地應對手術和麻醉帶來的挑戰。
參考資料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 WHO Fact Sheet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rdiovascular-diseases-(cvds)
- Mayo Clinic. (2023). Heart disease – Symptoms and causes.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eart-disease/symptoms-causes/syc-2035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