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占位性病變患者麻醉鎮痛領域的應用:保障手術安全與圍術期管理
說到手術,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緊張:會不會痛?麻醉安不安全?其實,大部分人在接受麻醉時都只是短暫失去知覺,醒來一切如常。但麻醉的背后,其實涉及一整套復雜又細致的醫學管理。從手術前的準備,到術中的安全監護,再到術后的恢復,每一步都要細致照顧。今天就聊聊,麻醉到底在手術中扮演著怎樣的關鍵角色,讓大家對它有個清晰的認識。
01 什么是麻醉?它如何作用于我們的身體
簡單來講,麻醉就是讓人在手術期間“舒服一些”、痛覺和其他感覺暫時消失,同時幫助身體適應手術過程。有一點像給大腦和神經系統掛上一道“保護窗簾”——外界刺激進不來,身體得到短暫的休息。麻醉并不是簡單的“睡覺”,而是由專業醫生根據手術類型、個人狀況精心設計的醫學方案。
麻醉領域關注的并不只有讓人無痛,還包括維持生命體征的平衡,以及術前、術中、術后的整體管理。因此,每次麻醉都像是一場定制的健康護航,需要專業、精準和對每一個環節的把控。
別忽視,合適的麻醉不僅讓手術變輕松,也大大降低了手術期間的各種風險。
02 麻醉如何守護手術安全?
- 生命體征的全程監測:手術臺上,麻醉醫生會實時監測心率、血壓、呼吸和體內氧氣含量。有點像給身體配了一個高精度“監控系統”,可以隨時發現異常。比如,心率忽快忽慢,醫生能第一時間調整藥物劑量或采取應對措施。
- 手術風險的動態調整:不同手術、不同體質的人,對麻醉藥物的反應差異很大。麻醉醫生會根據手術進度、失血量、體溫等變化,靈活地調整麻醉深度和用藥方案。比如在大型腹部手術中,每一步都要兼顧心臟和腎臟的承受能力。
- 快速應對突發狀況:手術中可能出現過敏、呼吸驟停等意外,麻醉團隊必須隨時準備搶救。正因為有他們的專業監護,意外的風險才大大降低。
手術全程的每一個細節都離不開麻醉醫生的高強度關注。
03 麻醉的種類和適應人群有哪些?
根據不同的手術和個人健康差異,麻醉的方法也各有不同:
- 全身麻醉:讓人徹底失去意識,適合大多數腹部、胸部等較大手術。比如做胰腺切除,或需要身體完全放松的操作。
- 區域麻醉:只讓身體某一部分感覺消失,比如腰麻用于剖腹產、下肢骨折等,不影響意識。
- 局部麻醉:僅僅讓一小塊皮膚或組織“麻木”,一般用于牙科、皮膚縫合等小手術。
選擇哪種麻醉方式,主要看手術部位、時間和你本身的身體情況。比如,年齡較大、心肺功能稍弱的人,醫生會額外評估麻醉風險,力求找到既安全又有效的方案。
手術前和麻醉醫生充分溝通,有助于個性化選擇最合適的麻醉方式。
04 哪些因素影響麻醉的風險?
- 年齡因素:年齡增長,身體器官的儲備能力下降,麻醉耐受力減弱。比如高齡老人手術后恢復較慢,麻醉藥物的清除也慢。
- 合并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肝腎疾病等,都可能讓麻醉風險增加。一些基礎病讓手術中的用藥調整、恢復時間都更為復雜。
- 既往手術或麻醉不良反應:曾有過麻醉過敏、用藥反應異常史,需要麻醉醫生特別留意。
- 家族遺傳:極少數人有遺傳性麻醉相關疾?。ㄈ鐞盒愿邿幔?,健康檔案和家族史對風險評估很重要。
- 飲食與生活習慣:長期飲酒、抽煙的人,對部分麻醉藥物代謝較快或有耐受性,術前會特別關注。
據文獻報道,老齡患者合并多種基礎疾病時,圍術期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會顯著上升(Cao et al., 2017)。不過,麻醉醫生會通過詳細的術前風險評估,最大程度讓危險降至最低。如美國一項關于圍術期安全的數據也顯示,綜合評估和團隊協作可顯著減少突發事件(Smilowitz et al., 2018)。
所以,手術和麻醉前仔細評估既往史、不良反應及基礎病,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
05 怎么做術前準備,讓麻醉更安全?
術前的細致準備,是確保手術和麻醉安全的前提。這里有幾點建議:
- 認真配合術前問診:醫生會詳細問詢過敏史、既往用藥及家族健康情況。千萬不要漏掉任何細節,比如用藥、飲食、過敏。
- 進行必要的檢查:包括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胸片等。有時候根據具體病情,還會增加影像學檢查,如CT或MRI。比如前文的77歲胰腺占位患者,住院期間完成了全套檢查,為后續治療提供依據。
- 保持空腹,按時停藥:很多手術要提前6-8小時空腹,以避免胃中食物倒流引發窒息危險。部分慢病用藥,根據醫生吩咐調整時間,而不是自行停藥。
- 心理準備少焦慮:緊張和焦慮會影響術中、術后恢復,正常心態對身體也有幫助。和麻醉醫生聊聊你的擔憂,比自己悶在心里有效得多。
術前一切準備越充分,手術和麻醉越順利,恢復也會更快。
06 手術麻醉后,恢復期間應該留心哪些細節?
手術結束,麻醉消退,并不代表所有風險都已解除。很多人會在這時出現短暫的困倦、惡心、喉嚨不適等問題?;謴褪业淖o士和麻醉醫生會繼續監護你的生命體征,直到完全清醒。
- 意識狀態:醒來后是不是能分清時間、地點?能不能跟家人簡單溝通?
- 呼吸功能:有沒有憋氣、咳嗽或呼吸困難?氧氣指標是否恢復正常?
- 麻醉藥物殘留反應:部分人會感覺頭暈、嗜睡,個別人惡心嘔吐,這通常幾小時內會改善。如有異常,及時告知醫護人員。
以一名老年患者為例,他術后根據醫生建議,逐步恢復飲食,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幾天后狀況明顯好轉。小問題盡早說出來,能幫醫生及時處理意外。
有任何不適要主動和護士說,別拖延。
07 如何管理術后疼痛,促進舒適恢復?
手術結束后,身體傷口、操作部位都會有程度不同的疼痛。別怕告狀,疼痛管理其實是術后康復非常關鍵的一部分。
- 藥物鎮痛:常用有口服、注射和貼劑式的鎮痛藥。比如芬太尼透皮貼可以持續緩釋,適合部分慢性疼痛患者。
- 局部及輔助治療:有些情況下,醫生會選擇局部麻醉藥、冷敷等物理方法,結合藥物雙管齊下。
- 個性化調整:針對高齡或有特殊疾?。ㄈ缒[瘤)患者,醫生會定制專屬疼痛管理方案,既減輕痛苦,也避免藥物副作用。
有研究指出,術后規范疼痛管理能夠有效減少心臟等器官的并發癥,同時讓人恢復得快一些(Apfelbaum et al., 2003)。哪怕覺得疼,也一定要和醫生溝通,別自己硬撐。恰當的疼痛管理能幫助早下床活動,降低血栓、肺炎等風險。
疼痛不是“扛”出來的,合理鎮痛才能幫身體快點恢復。
08 手術和麻醉后的飲食與日?;謴汀趺醋龈槙??
- ?? 清淡溫和的飲食:術后最初幾餐,建議選擇米湯、稀粥、溫水、蒸蛋等易消化、溫熱的食物。這樣能減輕胃腸負擔,幫身體適應。(Mixtures of rice soup and soft-boiled eggs are gentle on the stomach during initial post-surgery recovery. – Adapted from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patient site, 2023)
- ?? 新鮮水果添加維生素:例如,橙子、獼猴桃富含維生素C,有助于傷口愈合。每天適量攝入新鮮水果,對免疫力恢復有好處。
- ?? 高蛋白食物加快修復:牛奶、雞蛋、魚肉等富含蛋白質,能促進組織修復,幫助傷口愈合。
不適合一上來就大魚大肉或辛辣刺激。通常醫生會根據你的恢復情況,提示逐漸過渡到常規飲食。術后定期回訪,若感覺有力氣了,可以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量。
簡單講,順應身體節奏,進食、鍛煉、休息同步進行,有利于整體恢復。
09 哪些情況要及時就醫?如何選擇靠譜醫院?
- 術后反復發熱、劇烈疼痛、惡心嘔吐,可能提示感染或并發癥,要實時聯系醫生。
- 出現呼吸、心跳加快或意識模糊,千萬不要自行調整藥物,應立刻前往急診。
- 恢復緩慢或術后“感覺不對”,比如持續乏力、食欲不好,也可向麻醉醫生進行咨詢。
- 選擇醫院和醫生時,優先考慮綜合性醫院、麻醉??讫R全、有專業鎮痛管理團隊的醫療機構。
不同地區、醫療水平參差,選擇專業醫護團隊,對手術和恢復都更有保障。
其實,麻醉在現代醫學里就像隱形守護者,既提升了手術體驗,也為風險管理提供了堅實后盾。多一點了解,多一分安心。手術不是“勇敢闖關”,而是團隊協作下的科學流程。將來如果需要手術,帶著信心和醫生多溝通,讓每一步都更有把握。
參考文獻
- Apfelbaum, J. L., Chen, C., Mehta, S. S., & Gan, T. J. (2003). Postoperative pain experience: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suggest postoperative pain continues to be undermanaged. Anesthesia & Analgesia, 97(2), 534-540. https://doi.org/10.1213/01.ANE.0000068822.10113.9E
- Cao, L., et al. (2017). Risk factors for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elderly patients.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14(12), 726-732. https://doi.org/10.11909/j.issn.1671-5411.2017.12.009
- Smilowitz, N. R., Gupta, N., Ramakrishna, H., et al. (2018). Perioperative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associated with noncardiac surgery. JAMA Cardiology, 3(4), 328-335. https://doi.org/10.1001/jamacardio.2018.0036
-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2023). Nutrition during recovery. In ASA Patient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sahq.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