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糖尿病與空腹血糖:你的健康無小事
01 你有沒有注意到這些小變化?
有時候,身邊的人會在早上醒來時發現口特別干,但喝了幾口水后又恢復正常,還有人會覺得夜里容易醒,卻當成“年紀大了”。其實這些不起眼的小細節,可能正和血糖水平息息相關。如果你偶爾突然感到容易疲倦,睡眠質量也大不如前,也別太快歸結于工作壓力或年紀——這些小變化也許是身體在默默提示你,需要關注自己的血糖。
?? 別忽視日常的微小不適,有時候小變化才是健康的“風向標”。
02 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它們到底是什么?
- 糖尿?。?/strong>簡單來講,就是體內“調節血糖的小衛士”胰島功能出了問題,血糖水平異常升高。高血糖持續,容易影響全身器官(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2)。
- 空腹血糖:指的是清晨空腹8小時左右時,抽血測得的血糖值。它是發現血糖異常最常用的指標之一。
- 標準是什么?
狀態 空腹血糖值(mmol/L) 正常 3.9 - 6.1 糖尿病前期 6.1 - 7.0 糖尿病 ≥ 7.0
?? 在正規醫療機構做一次空腹血糖檢查,一般只需半天時間。
03 血糖偏高:你能發現哪些明顯的信號?
如果血糖水平長時間偏高,開始出現一些更持續、更明顯的癥狀時,別再當成“小麻煩”。
- 持續口渴:比如一位47歲的男士發現白天總想喝水,而且喝了很多仍感覺口干,才意識到需要就醫檢查,這個例子提醒我們,持續性的口渴不是簡單的天氣干燥那么簡單。
- 排尿次數變多:有人會發現夜里頻繁起夜,這種頻繁的排尿如果持續了幾個星期,往往和高血糖有關。
- 體重不明原因下降:體重突然瘦下去,沒有刻意鍛煉或者節食,也需要小心,可能是胰島功能異常(Shi et al., 2021)。
?? 一旦這些明顯變化持續存在,最好就醫檢查。
04 為什么血糖會升高?風險都有哪些?
血糖升高的背后,其實和很多生活習慣、遺傳因素有關。說起來,糖尿病和現代生活關系緊密,有的風險甚至藏在日常習慣里。
- 家族遺傳:醫學界認為,一級親屬(父母或兄弟姐妹)中如果有糖尿病患者,自己患病的概率會明顯上升(Laakso & Tuomi, 2019)。
- 長期缺乏運動:有研究顯示,比起每天有運動的人,久坐者患糖尿病的風險要高不少。
- 飲食結構單一:經常高熱量、高脂肪飲食卻很少吃蔬菜水果的群體,空腹血糖容易異常升高。
- 年齡增加:超過45歲后,身體代謝率下降,胰島功能也容易變弱。
- 慢性胰腺問題:比如長期胰腺炎或肥胖等都會影響血糖調節,增加風險(Tabák et al., 2012)。
?? 風險大多可以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
05 這樣做,對降低風險真有幫助
全谷物早餐 ?? 提供豐富膳食纖維,有助于平穩血糖 建議:燕麥、糙米、全麥面包可輪換選擇
時令蔬菜 ?? 含多種維生素,幫助改善代謝 建議:每天餐餐都搭配一些新鮮蔬菜
適量堅果 ?? 富含健康脂肪,利于血管和心臟健康 建議:杏仁、核桃每天一小把即可
規律鍛煉 ???♂? 有利于胰島素發揮作用,幫身體消耗血糖 建議: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鐘快走或游泳
定期監測 ?? 早發現,早調整 建議:40歲以后,每年至少檢查一次空腹血糖,有高危因素的人可酌情增加頻率
?? 選擇靠近自然的食材和簡單的運動,反而能更好地幫你遠離糖尿病。
06 新技術、新研究:未來的路值得期待
別覺得糖尿病診療停滯不前,其實醫學每天都在進步。比如,新一代胰島素筆、無創血糖監測設備等,都給患者帶來了更好的管理體驗。最新研究還在嘗試通過腸道菌群、個性化營養等方式,探索更適合中國人體質的糖尿病預防和治療方案(Rodbard, 2023)。
- 人工胰腺設備正在臨床實踐,有望讓胰島素調節更精準。
- “智能”健康手環,不僅能記錄運動量,還能關聯餐食與血糖變化,便于日常管理。
- 醫學界正在開發新藥,幫助延緩病程,減輕并發癥,讓患者生活質量提升(Fisher et al., 2020)。
?? 新技術是工具,堅持健康生活方式才是基礎。
07 說在最后:多點關注,更好生活
血糖這個“小衛士”,其實就在你每日三餐和生活習慣里。再忙,也別忘了給自己和家人一點點關注。健康本來就是一天天積累下來的。下次體檢時,抽空查查空腹血糖,也許會幫你規避不少麻煩。有些改變,從今天就能做起,只需一點點堅持,日子可能會變得輕松許多。
?? 健康路上,別忘了攜家人同行。
參考文獻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2).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Care, 45(Supple 1), S17–S38. https://doi.org/10.2337/dc22-S002
- Shi, Z., Zhen, S., Zhou, Y., Taylor, A. W., & Stamatakis, E. (2021). Physical activity, protein, and weight changes in diabetes: Findings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 12(4), 647–655.
- Laakso, M., & Tuomi, T. (2019). Genetic predisposition to type 2 diabete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therapy.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7(9), 720–730.
- Tabák, A. G., Herder, C., Rathmann, W., Brunner, E. J., & Kivim?ki, M. (2012). Prediabetes: A high-risk state for diabetes development. The Lancet, 379(9833), 2279–2290.
- Rodbard, D. (2023).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A review of recent technology and clinical trials. Diabetes Technology & Therapeutics, 25(2), 103-113.
- Fisher, L., Polonsky, W. H., Hessler, D. M., & Bowyer, V. (2020). Understanding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diabetes: The Diabetes Distress Scale. Diabetes Care, 43(3), 53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