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簼摬卦谌粘I钪械脑缙诰瘓?/h1> 01 什么是糖尿?。汉唵瘟私饣靖拍?/h2> 吃完一碗米飯,身體會把它變成葡萄糖,當成“燃料”送到細胞里使用。但如果身體沒法像往常一樣管理這些葡萄糖,血糖就會升高。糖尿病其實就是這樣:胰島素(身體發出的“鑰匙”)不夠用,或細胞用不了血糖,結果血液里的糖越積越多。
說起來,糖尿病分兩類。1型(比較少見,一般年輕人)是因為身體幾乎不產生胰島素;2型(絕大多數人)則是胰島素變得“不太靈光”,多見于成年人。無論是哪一種,關鍵問題都在于血糖水平常常超標。
?? TIPS: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大約有5.37億成年人正受到糖尿病影響。
02 當身體輕聲提醒:糖尿病的早期信號
很多朋友會覺得:“又渴、又愛跑廁所,不過最近喝水多,這應該沒啥?!钡@些就是身體敲響的“小警鐘”。有時只是偶爾、輕微地出現,容易被忽略。
常見早期癥狀 生活中的例子 嗓子經常發干 剛喝完水不久又覺得渴,有時夜里也要起床喝水 偶爾尿頻 一天里上廁所比以前多,晚上起夜也多了幾次 偶發性頭昏或乏力 沒干什么重活卻覺得累,休息后稍有好轉 容易感到饑餓 吃得和以前差不多,飯點沒到就又餓了
?? 有位42歲的朋友,最近總是嗓子干、偶爾眼花,以為是熬夜所致。一查血糖,高出了正常范圍。這個例子其實提醒我們,不要總把輕微不適歸咎于小毛病。 03 為什么有人更容易得糖尿???風險因素不容忽視
血糖管理的“天平”一旦傾斜,是不是有些人生來就容易出問題?其實,糖尿病的發生并不是“運氣差”那么簡單,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 遺傳因素:
父母或者兄弟姐妹里有人得糖尿病,自身患病的幾率會增加。研究顯示,一級親屬里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群,其發生率幾乎是普通人的2到3倍 (Hu et al., 2011)。 - 肥胖和腰圍過粗:
脂肪特別是腹部脂肪,容易讓胰島素“添堵”,導致細胞接收血糖變差。醫學上的“胰島素抵抗”,就是這里作怪。 - 年齡增長:
年齡每增加10年,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都會升高一個臺階,超40歲之后顯著增加 (Jiang et al., 2020)。 - 缺乏運動:
久坐不動會讓身體消耗糖分的能力退步,為血糖升高埋下隱患。 - 飲食習慣:
經常愛吃高熱量、含糖飲料等精致碳水,使得“胰島素衛士”時常疲于奔命。
?? 這些風險多半來自生活細節,有的還能累積多年。合理預估個人風險,才有機會早一點發現苗頭。 04 區分早期信號和其它小問題:什么時候要引起重視?
生活中頭暈、口渴很常見,前一天吃咸了、喝水少、感冒了也會有這些感覺。那么,哪些變化值得特別在意?
情況 糖尿病信號 普通小問題 尿多 持續幾周,無解釋原因(比如沒喝特別多水) 臨時性,調整飲水量后恢復 渴感 頻繁、日夜出現 飯后、重體力后出現,休息后改善 饑餓 吃正餐后仍覺得餓,難以滿足 偶爾因活動量變大或者飲食不規律所致 視力變化 短時間內模糊反復出現 熬夜、長時間用眼后偶見
?? 一位54歲的男性,最近連續幾個星期早晨口渴且常去廁所。他原以為是春天氣候干燥,后來就醫發現是血糖長期偏高。從中可以看出,和常見“小毛病”相比,糖尿病的信號往往持續存在,容易被誤認為日常不適。 05 及時檢測,別讓糖尿病“潛伏”太久
很多2型糖尿病在發病幾年后才被診斷出來,錯過了最佳干預時機。早查血糖是掌握主動權的關鍵。
檢查項目 作用和適用人群 簡單說明 空腹血糖 體檢常規/有癥狀時 8小時禁食后采血,數值≥7.0 mmol/L懷疑糖尿病 餐后2小時血糖 篩查高危人群 標準餐后2小時采血,≥11.1 mmol/L考慮糖尿病 糖化血紅蛋白(HbA1c) 監測長期血糖 >6.5%提示血糖異常,有助于反映2-3個月平均水平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4)
?? 一般建議40歲以后每1~2年查一次血糖,如果家里有糖尿病史、肥胖或平時有早期信號,可以適當提早、增加檢測頻率。如有異常,一定要就醫進一步確認。 06 日常這樣做,給健康添把“保護鎖”
其實,糖尿病不是一朝一夕“發作”,更多是日積月累。好在生活方式的調整很有幫助,哪怕只是做些小變化,也能降低風險。
日常措施 具體做法 簡單原理 ?? 多吃蔬果 餐桌上多些西蘭花、胡蘿卜、菠菜 富含膳食纖維,有助于平穩血糖 (Schwingshackl et al., 2018) ?? 優先全谷物 主食可用糙米、燕麥等替換部分白米飯 升糖慢,不易引起血糖大幅波動 ?? 規律運動 快走、騎車等有氧運動建議每周150分鐘 促進葡萄糖利用,提升胰島素敏感性 ?? 體重管理 設定小目標逐步減重 減輕胰島素工作壓力,有助于控糖 ?? 睡眠規律 保證7-8小時睡眠 充足休息有利于新陳代謝
?? 如果日常嘗試飲食運動管理后,血糖值仍偏高,或者已經出現持續的癥狀,要及時咨詢內分泌科醫生,根據醫生建議進一步檢查和調整方案。 參考文獻(APA格式):
- Hu, F. B., Manson, J. E., Stampfer, M. J., Colditz, G., Liu, S., Solomon, C. G., & Willett, W. C. (2011). Diet, lifestyle,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wome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5(11), 790-797.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4). 2.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Diabetes: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 Diabetes Care, 47(Supplement_1), S18–S29.
- Jiang, Y., Wang, L., Li, Y., Zhang, M., Wang, L., & Wang, L. (2020).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among older Chinese adults: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BMC Public Health, 20, 456.
- Schwingshackl, L., Chaimani, A., Hoffmann, G., Schwedhelm, C., Boeing, H., & Knüppel, S. (2018). Impact of different dietary approaches on blood lipid, glucose and insulin concentr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58(4), 614-636.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Diabetes: Key fact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iabetes
01 什么是糖尿?。汉唵瘟私饣靖拍?/h2> 吃完一碗米飯,身體會把它變成葡萄糖,當成“燃料”送到細胞里使用。但如果身體沒法像往常一樣管理這些葡萄糖,血糖就會升高。糖尿病其實就是這樣:胰島素(身體發出的“鑰匙”)不夠用,或細胞用不了血糖,結果血液里的糖越積越多。
說起來,糖尿病分兩類。1型(比較少見,一般年輕人)是因為身體幾乎不產生胰島素;2型(絕大多數人)則是胰島素變得“不太靈光”,多見于成年人。無論是哪一種,關鍵問題都在于血糖水平常常超標。
?? TIPS: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大約有5.37億成年人正受到糖尿病影響。
吃完一碗米飯,身體會把它變成葡萄糖,當成“燃料”送到細胞里使用。但如果身體沒法像往常一樣管理這些葡萄糖,血糖就會升高。糖尿病其實就是這樣:胰島素(身體發出的“鑰匙”)不夠用,或細胞用不了血糖,結果血液里的糖越積越多。
說起來,糖尿病分兩類。1型(比較少見,一般年輕人)是因為身體幾乎不產生胰島素;2型(絕大多數人)則是胰島素變得“不太靈光”,多見于成年人。無論是哪一種,關鍵問題都在于血糖水平常常超標。
?? TIPS: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大約有5.37億成年人正受到糖尿病影響。
02 當身體輕聲提醒:糖尿病的早期信號
很多朋友會覺得:“又渴、又愛跑廁所,不過最近喝水多,這應該沒啥?!钡@些就是身體敲響的“小警鐘”。有時只是偶爾、輕微地出現,容易被忽略。
常見早期癥狀 | 生活中的例子 |
---|---|
嗓子經常發干 | 剛喝完水不久又覺得渴,有時夜里也要起床喝水 |
偶爾尿頻 | 一天里上廁所比以前多,晚上起夜也多了幾次 |
偶發性頭昏或乏力 | 沒干什么重活卻覺得累,休息后稍有好轉 |
容易感到饑餓 | 吃得和以前差不多,飯點沒到就又餓了 |
?? 有位42歲的朋友,最近總是嗓子干、偶爾眼花,以為是熬夜所致。一查血糖,高出了正常范圍。這個例子其實提醒我們,不要總把輕微不適歸咎于小毛病。
03 為什么有人更容易得糖尿???風險因素不容忽視
血糖管理的“天平”一旦傾斜,是不是有些人生來就容易出問題?其實,糖尿病的發生并不是“運氣差”那么簡單,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 遺傳因素:
父母或者兄弟姐妹里有人得糖尿病,自身患病的幾率會增加。研究顯示,一級親屬里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群,其發生率幾乎是普通人的2到3倍 (Hu et al., 2011)。 - 肥胖和腰圍過粗:
脂肪特別是腹部脂肪,容易讓胰島素“添堵”,導致細胞接收血糖變差。醫學上的“胰島素抵抗”,就是這里作怪。 - 年齡增長:
年齡每增加10年,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都會升高一個臺階,超40歲之后顯著增加 (Jiang et al., 2020)。 - 缺乏運動:
久坐不動會讓身體消耗糖分的能力退步,為血糖升高埋下隱患。 - 飲食習慣:
經常愛吃高熱量、含糖飲料等精致碳水,使得“胰島素衛士”時常疲于奔命。
?? 這些風險多半來自生活細節,有的還能累積多年。合理預估個人風險,才有機會早一點發現苗頭。
04 區分早期信號和其它小問題:什么時候要引起重視?
生活中頭暈、口渴很常見,前一天吃咸了、喝水少、感冒了也會有這些感覺。那么,哪些變化值得特別在意?
情況 | 糖尿病信號 | 普通小問題 |
---|---|---|
尿多 | 持續幾周,無解釋原因(比如沒喝特別多水) | 臨時性,調整飲水量后恢復 |
渴感 | 頻繁、日夜出現 | 飯后、重體力后出現,休息后改善 |
饑餓 | 吃正餐后仍覺得餓,難以滿足 | 偶爾因活動量變大或者飲食不規律所致 |
視力變化 | 短時間內模糊反復出現 | 熬夜、長時間用眼后偶見 |
?? 一位54歲的男性,最近連續幾個星期早晨口渴且常去廁所。他原以為是春天氣候干燥,后來就醫發現是血糖長期偏高。從中可以看出,和常見“小毛病”相比,糖尿病的信號往往持續存在,容易被誤認為日常不適。
05 及時檢測,別讓糖尿病“潛伏”太久
很多2型糖尿病在發病幾年后才被診斷出來,錯過了最佳干預時機。早查血糖是掌握主動權的關鍵。
檢查項目 | 作用和適用人群 | 簡單說明 |
---|---|---|
空腹血糖 | 體檢常規/有癥狀時 | 8小時禁食后采血,數值≥7.0 mmol/L懷疑糖尿病 |
餐后2小時血糖 | 篩查高危人群 | 標準餐后2小時采血,≥11.1 mmol/L考慮糖尿病 |
糖化血紅蛋白(HbA1c) | 監測長期血糖 | >6.5%提示血糖異常,有助于反映2-3個月平均水平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4) |
?? 一般建議40歲以后每1~2年查一次血糖,如果家里有糖尿病史、肥胖或平時有早期信號,可以適當提早、增加檢測頻率。如有異常,一定要就醫進一步確認。
06 日常這樣做,給健康添把“保護鎖”
其實,糖尿病不是一朝一夕“發作”,更多是日積月累。好在生活方式的調整很有幫助,哪怕只是做些小變化,也能降低風險。
日常措施 | 具體做法 | 簡單原理 |
---|---|---|
?? 多吃蔬果 | 餐桌上多些西蘭花、胡蘿卜、菠菜 | 富含膳食纖維,有助于平穩血糖 (Schwingshackl et al., 2018) |
?? 優先全谷物 | 主食可用糙米、燕麥等替換部分白米飯 | 升糖慢,不易引起血糖大幅波動 |
?? 規律運動 | 快走、騎車等有氧運動建議每周150分鐘 | 促進葡萄糖利用,提升胰島素敏感性 |
?? 體重管理 | 設定小目標逐步減重 | 減輕胰島素工作壓力,有助于控糖 |
?? 睡眠規律 | 保證7-8小時睡眠 | 充足休息有利于新陳代謝 |
?? 如果日常嘗試飲食運動管理后,血糖值仍偏高,或者已經出現持續的癥狀,要及時咨詢內分泌科醫生,根據醫生建議進一步檢查和調整方案。
參考文獻(APA格式):
- Hu, F. B., Manson, J. E., Stampfer, M. J., Colditz, G., Liu, S., Solomon, C. G., & Willett, W. C. (2011). Diet, lifestyle,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wome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5(11), 790-797.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4). 2.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Diabetes: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 Diabetes Care, 47(Supplement_1), S18–S29.
- Jiang, Y., Wang, L., Li, Y., Zhang, M., Wang, L., & Wang, L. (2020).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among older Chinese adults: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BMC Public Health, 20, 456.
- Schwingshackl, L., Chaimani, A., Hoffmann, G., Schwedhelm, C., Boeing, H., & Knüppel, S. (2018). Impact of different dietary approaches on blood lipid, glucose and insulin concentr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58(4), 614-636.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Diabetes: Key fact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iabe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