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急救:生命的最后一瞬,掌握關鍵救助步驟
01. 溺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機還是誤解?
在夏天的游泳池邊、公園小河旁,孩子的歡聲笑語總讓人心情放松。不過,沒人希望玩水帶來風險。但現實里,溺水往往在大家沒注意的一瞬間發生。和不少人想象的不一樣,溺水時人們往往不會拼命拍打水面、喊救命。大多數情況下,這場危機就藏在安靜之中。
?? 小貼士:世界衛生組織數據表明,每年全球有超過23.6萬人死于溺水,這個數字排在意外致死的前列(WHO, 2021)。
溺水其實是水進入呼吸道,阻止了空氣進入肺部。這和喝“嗆了口水”可不是一回事,真正的溺水會迅速影響大腦、心臟等重要器官的供氧。一旦供氧中斷,幾分鐘內就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別以為溺水總是遠離我們,其實很多日常場景下都可能發生這樣的緊急情況。
02. 如何快速識別溺水者?這些異常動作別忽視
有人以為溺水的人會大聲呼救,其實很多溺水都是靜悄悄發生的。有時候,溺水者甚至沒有力氣尖叫或掙扎。
- 1. 身體直立在水中,無法游動 尤其是小孩,無力拍打水面,卻直立在水里,手臂下沉——這就是危險信號。
- 2. 頭部后仰,嘴巴時隱時現地浮到水面 看起來像在“找呼吸”,其實是氧氣急缺的表現。
- 3. 眼神呆滯、無法聚焦 眼睛睜大、表情茫然,這是缺氧的直接表現。
- 4. 無法呼喊、無法揮手求救 溺水往往沒力氣呼救,只能做短暫的掙扎動作。
- 5. 突然安靜,或悄悄下沉 有時小朋友安靜下沉讓人誤以為只是潛水玩耍。
識別特征 | 溺水風險 | 普通玩水 |
---|---|---|
身體直立 不動 | 高 | 低 |
表情呆滯 | 高 | 正常 |
無法喊叫/揮手 | 高 | 低 |
?? 提醒:還聽說過“靜音溺水”嗎?它在兒童中并不罕見。
03. 緊急應對:發現疑似溺水,第一步該怎么做?
簡單來講,發現疑似溺水者時,第一反應不是自己盲目下水,而是大聲呼叫周圍人協助、撥打120、通知救生員。這一點經常被忽略,但實際救援已發現,盲目入水救人時施救者自己也容易被牽連。
- 1. 判斷現場安全:只有保證自身安全,才能進行接下來的救助。
- 2. 迅速呼叫支援:一邊派人報警、一邊尋求更多人幫忙。
- 3. 觀察溺水者狀態:是否還有意識、呼吸,有無抽搐等。
? 要留心:報警優先于任何冒險救援。不少事故中,二次傷害源于盲目沖動。
案例啟發: 有一次,20歲的男生李明見同伴被沖走,急忙跳下水,兩人最后雙雙遇險。這種情況下,如果先呼救、拋擲救生圈,結果往往更好。
04. 施救技巧:救人也要保證自己的安全
在判斷沒有專業救生工具、人員不能及時到場時,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盲目施救。說起來,就算會游泳,沒有救生經驗,盲目下水充滿風險。
安全救援操作建議:
- 優先使用救生圈、竹竿、繩索等物品輔助,把救生物拋給溺水者。
- 無法拋投時,應采用“蹲姿托救”,拉人時身體重心貼近地面,防止被拖入水中。
- 下水后避免與溺水者正面接觸,應從背后靠近,防止被本能掙扎的人拉?。O易導致二次溺水)。
方法 | 優點 | 風險 |
---|---|---|
拋投救生圈 | 安全, 易于操作 | 溺水者若抓不住效果減弱 |
拉拽法 | 不必入水,減少救援人員風險 | 需溺水者配合 |
直接下水救人 | 及時救助 | 高風險, 不熟練者極易被拉下水 |
?? 安全提醒:如果不會游泳,不建議擅自下水施救。
05. 急救處理:心肺復蘇和現場急救的步驟
將溺水者救上岸后,下面這些急救措施是關鍵。這里要做的,和醫療劇里看到的CPR步驟沒什么區別,但順序一定要記清。
主要急救流程:
- 立即清理口鼻異物。讓患者平躺,頭偏向一側,避免嘔吐物堵塞呼吸道。
- 檢查呼吸、心跳。
- 無呼吸、無脈搏:馬上進行心肺復蘇(CPR)。
- 有呼吸:脫下濕衣物,注意保溫,盡快等候急救。
- CPR簡化流程:
- 雙手重疊,按壓胸骨中部,頻率100~120次/分鐘。
- 每按壓30下,再進行2次人工呼吸,繼續循環。
- 持續至專業人員到場或溺水者恢復呼吸。
?注意:心肺復蘇時別試圖“控水”,強行倒水既無效也可能延誤急救時機。
現實例子:一位45歲女性在湖邊溺水,被救上岸時已無意識?,F場施救者即刻進行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3分鐘內恢復自主呼吸。這里提醒,掌握應急知識確實能救命。
06. 溺水怎么預防?這樣做效果最好!
其實,預防措施貫徹到日常,才能真正減少溺水發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應急技能、監督意識和安全習慣都落實。
- 定時安全教育 家庭、學校、社區經常普及溺水防范和自救知識,兒童每年參與一次水上安全課程十分有益。
- 游泳時有成年人看護 12歲以下孩子不單獨下水,有人監督才能大大降低風險。
- 學習基本急救技能 參加一次CPR培訓,對平時生活和戶外活動幫助很大。
- 選擇正規泳池 盡量選擇有救生員值守的場所,不到無安全設施的水域游玩。
- 個人防溺裝備 不會游泳者穿戴救生衣,外出釣魚、漂流都可隨身攜帶簡單浮具。
- 快速識別異常 經常提醒自己觀察身邊人游水情況,發現呆滯、安靜沉水等表現及時關注。
- 水上活動建立互助小組 幾人同行,彼此結伴而行,危險時互相提醒。
?? 專家說:“會游泳不代表不會溺水,防范意識和技能訓練同樣重要?!?——Quan L., Cummings P., et al., 2010
07. 文獻資料與參考閱讀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Drowning. WHO official site.
- Quan, L., Cummings, P., Brandon, T. B., & Bennett, E. (2010). Long-term outcome and quality of life after out-of-hospital pediatric drowning. Pediatrics, 126(1), e54-e59.
- Szpilman, D., Bierens, J. J., Handley, A. J., & Orlowski, J. P. (2012). Drowning: current concep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6(22), 2102-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