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溺水到生命重啟:掌握心肺復蘇的關鍵步驟
01 溺水風險:日常中的隱形威脅
炎熱的夏天,孩子們最喜歡趁著假期跳進游泳池或到河邊戲水,幾位朋友也會相約一起去水庫漂流。這類放松時光常常充滿歡聲笑語,但世衛組織數據顯示,溺水依舊是全球意外事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有時候,哪怕池邊站了一堆人,也可能有人在玩水時悄悄沉下去,沒有人第一時間發現。
溺水帶來的健康后果遠不止嗆幾口水那么簡單。短短幾分鐘缺氧,可能傷及大腦、心臟、肺等多個器官,輕則出現注意力難以集中,重則發生昏迷甚至呼吸與心跳驟停。每年的溺水傷亡,多集中在救援不及時或者應急操作不到位的環節中。
02 溺水現場,應該怎么反應?
- 第一步:大聲呼喊,尋求幫助
現場目擊者立刻呼喊,引起其他人注意,同時指派具體人撥打120。如在游泳館或海邊,可迅速呼叫救生員。 - 第二步:保證自身安全
施救者不要貿然跳水。有經驗的人用漂浮物或伸長桿救助更安全。不少意外救援變成雙重危險,都是因為救援者也被卷入險境。 - 第三步:盡快拖離水中至安全地帶
確認沒有其他危險后,將溺水者平放在堅實地面,進行初步評估和急救。
有位14歲的中學生小杰,在與朋友湖邊游泳時不慎踩空,被人及時發現呼救,隨后老師使用長竹竿將其拉上岸,這個敏捷反應為后續成功營救贏得了寶貴時間。
這個例子說明:目擊者反應速度和方法很重要,也可以避免二次傷害。
03 為什么要立刻做心肺復蘇(CPR)?
簡單來說,溺水最危險的后果是大腦、心臟缺氧。一旦氧氣供應中斷,腦細胞數分鐘內就會受損,甚至無法恢復。數據表明,? 心搏呼吸驟停超過4分鐘后,再復蘇成功的概率明顯下降(Larsen et al., 1993)。
心肺復蘇就是要彌補缺氧帶來的損失,在醫護人員到來前,用“人工心跳”和“人工呼吸”方式,為傷者爭取繼續生存的時間。它不只是醫護專業的“專利”,普通人學會后完全可以在關鍵時刻救人一命。發現溺水后,判斷沒有反應和自主呼吸,應該立即啟動CPR流程,別等救護車。
04 施救前的準備工作,你做好了嗎?
操作事項 | 具體要點 |
---|---|
檢查環境 | 確認沒有電線、水流等二次危險;如果室內,注意地面干燥防滑。 |
判斷意識 | 拍打肩部,大聲呼叫,無反應即為緊急狀況。 |
評估呼吸 | 觀察有無胸腹起伏,用“看、聽、感受”3秒;無呼吸或異常喘息應立即開展CPR。 |
叫人幫忙 | 指明某人去打120電話,避免無人跟進。 |
準備急救工具 | 如現場有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及時就位。 |
這些準備雖短暫,卻能確保救援安全高效。
?? 一位35歲的游泳教練,曾遇到6歲女孩溺水,僅花5秒快速觀察后就開始救治。結果證明,這些“小動作”很重要。
05 心肺復蘇(CPR)操作:一步步來
- 確認平躺,解開衣物
保持傷者仰臥,松開衣領、腰帶,方便急救操作。 - 胸外按壓
雙手重疊壓在胸骨正中(乳頭連線中點),手臂垂直,快速垂直按壓。
頻率:100-120次/分鐘;深度:5-6厘米(成人) - 開放氣道
壓額抬下巴法,讓氣道通暢,口腔如有泥沙、嘔吐物應迅速清理。 - 人工呼吸
捏住鼻子,包住其口,口對口吹氣2次,每次1秒,觀察胸廓起伏。 - 繼續循環
按照“30次胸外按壓 + 2次人工呼吸”反復操作,直到有專業人員或AED到來。
按——快有力;呼——深且足;循——不斷續。
06 復蘇之后:別急著放松,還要這樣做!
一旦溺水者恢復呼吸心跳,不代表一切結束。這個階段尤其需要監測,因為復蘇后身體可能會反復出現心跳停頓或呼吸短暫暫停。
- 持續觀察:定期檢查脈搏、呼吸和意識變化,并避免傷者再次受到傷害。
- 保暖安靜:用毛巾或衣物幫身體保暖,減少體溫流失,同時鼓勵家屬保持安靜,避免圍觀。
- 平臥側頭:輕輕側頭可防止嘔吐誤吸,但絕不強行移動頸部,懷疑有頸椎傷要按原位保護。
- 配合救護人員:詳細告知急救過程與溺水時間,為后續救治提供參考。
07 如何預防溺水帶來的意外?
與其事后補救,不如提前做好預防。很多意外可以通過簡單措施減少。
預防措施 | 實際做法 |
---|---|
學習游泳 | 建議所有孩子6歲起接受專業游泳培訓,游泳基礎越扎實風險越低。 |
加強看護 | 無論是自家泳池還是開放水域,小孩進入水邊,始終有專人陪同。 |
提升家庭急救技能 | 建議每位家長或青少年參加CPR和急救課程,應對突發狀況時更有底氣。 |
攜帶救生器具 | 野外戲水,請備好救生圈、救生衣,游泳新手尤其適用。 |
參考文獻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Drowni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rowning
- Larsen, M. P., Eisenberg, M. S., Cummins, R. O., & Hallstrom, A. P. (1993). Predicting survival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 graphic model.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22(11), 1652-1658.
- Nielsen, N., Wetterslev, J., al-Subaie, N., et al. (2019). 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at 33°C versus 36°C after cardiac arres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9(23), 2197–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