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降結腸癌的健康風險:專業靠譜的日常指南
01 | 降結腸癌是什么?
有些事,等到某一天走進醫院才突然明白,比如“降結腸癌”,名字聽起來有些陌生,其實就在我們肚子里的大腸左下方。降結腸肩負著剩余消化、儲存糞便等“收尾”工作。??降結腸癌指的就是在這里長出異常細胞(主要是腺癌),它們慢慢擴散、悄無聲息,常見于五十歲以上人群,卻也有年輕化趨勢。
它通常不像感冒那樣立刻“報到”,更多時候是悄悄靜靜地生長。等到身體出現警告信號,往往已經過了早期。臨床上,許多降結腸癌其實是在健康檢查時、或者因為其他腸胃問題就醫時意外發現的。這也是為什么了解基礎知識挺重要,早知道、早安心。
02 | 哪些癥狀要特別注意?
很多人問:“一開始會疼嗎?是不是拉了幾天稀就要懷疑?”其實,降結腸癌早期常常沒有太特別的感覺。偶爾會有點腹部不適、肚子左下側輕微發脹,或者排便習慣似乎有點亂,比如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不過,這種“時有時無”的小信號,很容易和普通腸胃不適混淆。
一旦這些癥狀變成了“家常便飯”,就需要引起警覺了,比如:
- 排便持續變化:好幾周總是便秘、腹瀉,或兩者交替。
- 排便變細或感覺排不干凈??。
- 大便帶血,顏色偏暗(有時肉眼難察覺)。
- 腹痛、左下腹持續隱痛或不適。
- 體重莫名下降(不是減肥導致)。
- 體力明顯下降,容易疲勞。
有一位中年男性,因為長期左下腹隱痛,有點排便變化(但其他功能正常),術后化療期間,經過定期檢查,發現主要的病變出現在降結腸。這個例子其實提醒我們:癥狀并不總是劇烈,但一定要正視身體的小變化。
03 | 降結腸癌為什么會發生?—風險因素和發病機制
降結腸癌的出現,其實跟很多因素有關。??主要原因可以分為三類:
-
1. 遺傳與家族史
如果直系親屬中有人得過結腸癌或家族性腸息肉癥,風險會顯著增加。研究發現,(Zauber, A.G., 2012)約20%的大腸癌患者有直系親屬患病史。 -
2. 生活習慣和環境因素
飲食偏高脂肪、少纖維,長期久坐、缺乏運動,肥胖,飲酒,吸煙等,都是已知的風險因素。歐美等發達國家大腸癌發病率較高,和這些習慣有關。(Johnson, C.M. et al., 2013) -
3. 年齡增長
年齡越大,結腸腺體細胞變異和老化概率增加,尤其是50歲以后,發病率顯著上升。 -
4. 炎癥性腸病及腸息肉
長期炎癥(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投喟l性息肉,時間一長容易轉變為異常細胞,成為后續癌變的“溫床”。 -
5. 分子機制異常
比如MSI-H(微衛星不穩定型)等特定分子特征,會導致自身細胞修復基因失去正常功能,讓異常細胞更容易堆積并發展為癌癥。
要留心,并不是有上述風險一定會得病,只是概率比普通人要高。很多時候,生活中看起來很普通的小習慣,時間長了就可能「幫倒忙」。
04 | 降結腸癌如何診斷?檢查流程全解析
很多人在體檢時,才第一次聽說“腸鏡”。其實這項檢查是診斷結腸類腫瘤的“金標準”。??
-
1. 臨床問診及體檢
醫生會了解你的癥狀、家族史、生活習慣。如果有消化道出血、排便異常等表現,一般會建議做進一步檢查。 -
2. 影像學檢查
包括B超、CT、核磁等,可以幫助評估腸腔結構、病變位置和范圍,但不能確診。 -
3. 內鏡(腸鏡)檢查
通過腸鏡直接觀察腸道內壁,有沒有異常組織或息肉??梢栽跈z查時取樣(活檢),送病理分析判斷細胞類型和分化程度。 -
4. 病理與分子檢測
如果發現異常細胞,會做病理切片,確定癌癥類型和分化程度,以及相關分子特征(如KRAS、MSI等)。
如果懷疑或發現病變,醫生會根據定位和分期制定下一步方案。有時候,一些分子檢測能幫忙判斷用哪類藥物治療更合適。建議40歲以上有腸癌家族史或排便異常的人群,提早進行篩查,及早發現、及早處理。
05 | 降結腸癌的治療可以怎么選?
萬一確診降結腸癌,目前可用的治療方法已經比較多元化:??
-
1. 手術切除
主要針對局部病變,將病變腸段連同周圍少量正常組織一起切除,并取淋巴結進一步檢查。大多數早期或中期降結腸癌都優先考慮手術。 -
2. 化療
包括口服或靜脈使用抗腫瘤藥物,適用于中晚期患者或者病理分型較“活躍”的腫瘤。部分患者會在術后通過化療降低復發風險。 -
3. 靶向治療
針對特定分子表達(如某些基因突變),專門藥物可以阻斷癌細胞生長信號,對于部分分子分型的患者效果更好。 -
4. 免疫治療
對于微衛星不穩定型(MSI-H)等特殊分型,免疫藥物能“喚醒”人體自身防御能力,更有效地清除異常細胞。針對性強,副作用較輕。 -
5. 支持治療
包括營養、護肝、腸道菌群調節等,輔助患者恢復體力,減輕治療副作用。
患者術后如繼續出現腹部癥狀,或擔心免疫治療的不良反應,應隨時與主診醫生溝通。每個人的身體條件和腫瘤類型都有差異,治療手段也會綜合定制。 治療過程中,定期復查很關鍵。
06 | 每天怎么做,有助于降低風險?(實用建議)
預防降結腸癌,其實重點在于“把平常的小事做好”。這兒分享幾個實用的健康建議——
-
規律運動
研究顯示,每周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快走、游泳、騎行等)
運動能夠幫助腸道蠕動,減少結腸息肉發生。 -
多吃蔬果和全谷物
蔬菜和全谷物富含膳食纖維,有助通便,稀釋腸道有害物質。 日常建議:一餐中保證一半是蔬菜或粗糧。 -
優質蛋白攝入
豆制品、魚肉等蛋白質來源,對腸道修復有好處。 -
補充益生菌
適量酸奶、發酵食品能優化腸道菌群,增強腸道屏障。 -
規律作息
保證足夠睡眠,有助于身體免疫功能更好地運轉。 -
保持健康體重
穩定體重、腰圍不過粗,長期看能幫助腸道維持正常活力。
如果年齡超過40歲、有家族腸癌史,或者排便方式出現穩定性變化,建議主動與消化內科醫生溝通篩查方案。一般來說,腸鏡檢查2~5年做一次較為合適(具體頻率需根據個人情況定)。
最后的話:日常健康“積少成多”,別著急一步到位,每天養成一點好習慣,比什么都重要。家人之間,也要多一些相互提醒與關心。
參考文獻
- Johnson, C. M., Wei, C., Ensor, J. E., Smolenski, D. J., Amos, C. I., Levin, B., & Berry, D. A. (2013). Meta-analyses of colorectal cancer risk factors. Cancer Causes & Control, 24(6), 1207-1222. https://doi.org/10.1007/s10552-013-0201-5
- Zauber, A. G. (2012). The impact of screening on colorectal cancer mortality and incidence: Has it really made a difference?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57(6), 1455-1462. https://doi.org/10.1007/s10620-012-2164-9
- Brenner, H., Kloor, M., & Pox, C. P. (2014). Colorectal cancer. The Lancet, 383(9927), 1490-150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3)616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