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在手術及重癥監護中的重要性:保障健康安全
01 什么是麻醉???
在醫院,有時我們難免會遇到需要進行手術的情況。說到“麻醉”,不少人第一反應可能還是“打一針、睡一覺”,但其實,它的作用遠超我們的想象。麻醉不只是讓人“睡著”,它有時像一個負責調節的大師,幫助身體暫時屏蔽痛苦、應對外界創傷,讓手術醫生能夠專注、安心地進行操作。
其實,麻醉可以通過藥物或者其他手段讓人喪失部分或全部知覺。在現代醫院中,醫生會根據手術的性質和患者的實際情況,決定應該怎樣合理、安全地使用麻醉技術。這背后既有豐富的藥理知識,也離不開麻醉??漆t師的細致判斷。一場規范的麻醉管理,不僅直接影響治療效果,還關系到患者整個恢復流程的安全感和舒適度。
02 麻醉在手術中的作用有哪些???
-
1. 緩解疼痛,減輕心理壓力
家屬常常關心“疼嗎?”“能不能醒的時候不會痛?”實際上,麻醉的最大作用就是減輕或消除手術帶來的疼痛。這樣的保護,不僅僅讓人身體上不覺得痛,精神層面也減少了很多壓力。 -
2. 穩定生命體征
手術時,身體處于一種被“侵入”的狀態。麻醉醫生會通過相關設備實時監測血壓、心率、血氧等指標,并根據變化及時調整麻醉劑量和補救措施。這樣既防止身體壓力過大,也能第一時間發現并應對突發狀況。 -
3. 提高手術的可操作性
有些手術操作對患者的配合度要求很高,麻醉可以幫助身體“放松”,讓醫療團隊的操作更加精細。如果沒有理想的麻醉狀態,有些復雜甚至危重的手術就無法安全進行。
以一位29歲的男性患者為例:他因右足部開放性損傷、大面積皮膚壞死及燒傷,接受了全身麻醉下的清創植皮手術。術中,麻醉醫生不僅控制他的痛覺和意識,還通過連續監測和調整,讓他平穩度過了近兩個小時的手術過程。術后觀察,生命體征穩定,這實際就說明了麻醉工作的重要性。
03 麻醉有哪些類型?各自適用哪些場景???
不同手術,有不同的麻醉方案。主要分為以下幾類,每種方式就像鑰匙開不同的鎖:
- 全身麻醉 — 用藥物讓人“完全入睡”,適合深度創傷大、時間較長的手術(比如大面積燒傷植皮)。
- 區域麻醉 — 讓身體某一塊區域暫時失去感覺,經常用于剖宮產、下肢骨科等手術。
- 局部麻醉 — 只針對很小的切口或局部處理,如縫合小傷口或者牙科手術。
麻醉方式的選擇,完全取決于手術的部位、創傷的深淺、患者的身體健康情況。比如剛才提到的右足植皮手術患者,由于創傷范圍大,創面處理涉及多個部位,采用了全身麻醉,這樣既保證操作順利,也便于術中監測全身狀態。
說起來,麻醉方式的制定需要麻醉醫生與主刀醫生、患者共同溝通。每次手術前,麻醉科醫師都會詳細問診、查體,確保選擇最合適、風險最低的方案。
04 麻醉前需要做哪些評估???
在進入手術室之前,還有一道非常重要的“閘門”——術前麻醉評估。這個過程主要包括:
- 病史調查: 麻醉科醫生會細致了解有沒有基礎疾?。ㄈ绺哐獕?、糖尿?。⑺幬镞^敏、家族中有人對麻藥特殊反應等。
- 體格檢查: 醫生會檢查呼吸道、心肺功能,看看是否存在影響麻醉管理的風險因素。
- 輔助檢查: 有些患者需要做血常規、電解質、肝腎功能測試,心電圖等,幫助評估身體狀態。
比如在前面那位29歲、全身麻醉手術的患者案例中,麻醉前的評估就包括了燒傷創面、呼吸系統、心臟負荷等多項考量。對于復雜病例,醫院還會邀請多學科會診,進一步降低風險。
如果身體狀況允許,患者會被安排按時手術;如發現需要調整的地方,則提前處理或推遲手術時間。這一步驟,就像為汽車做一次全面的保養,保障“上路”時更加平穩。
05 麻醉后的監測和護理怎么做???
手術結束后,患者并不是馬上就能“脫離監管”。實際上,麻醉恢復期出現意外的風險同樣需要關注。通常,術后會轉到“恢復室”——這里有專業護士和麻醉醫生團隊實時監護。
- 意識狀態:剛“醒”來的幾分鐘內,醫生會不斷觀察患者有沒有清醒、語言是否流暢。
- 生命體征:持續監控血壓、脈搏、呼吸和體溫,稍有波動馬上報告。
- 呼吸道管理:有些人因為咽部麻藥作用、手術應激或者出血風險,需要輔助吸氧或吸痰。
- 疼痛管理:患者如有明顯不適,會根據醫囑用鎮痛藥物管理,減輕痛苦,促進恢復。
剛才那例手術患者,術后第一天雖然手術區域疼痛明顯,但生命體征穩定,各項監測如引流通暢、意識清醒。這提醒我們,術后24小時是麻醉后恢復的關鍵期,切不可大意。
此外,麻醉恢復期間對身體功能的監控(如下肢活動能力)也是重中之重。比如出現下肢無力、四肢活動差等問題,要及時反饋、快速評估。
06 為什么圍術期風險要小心?致病機理解析??
手術本身是一種強應激過程,尤其對于身體處于非健康狀態的患者,圍術期(手術前后這段時間)常常暗藏隱患。以燒傷、感染、慢性疾病患者為例,這時期身體的抵抗力就像是臨時被調低了一檔,稍有不慎可能引發嚴重后果。
拿壞死性皮膚感染(壞死性蜂窩織炎、壞死性筋膜炎)作為典型例子。這種感染最大的危險在于,細菌一旦突破皮膚或創面屏障,不僅引發局部組織壞死,還容易通過血流擴散(Merck & Co., Inc., 2023)。小血管被堵塞后,免疫細胞和藥物都難以到達病灶,感染就會突然加重,甚至引發休克等生命威脅。
研究數據表明,壞死性筋膜炎的致死率高達20~30%,而且延誤診治、切除壞死組織不及時都會加重病情(Rehmus, W.E., 2023)。此外,復雜大手術還可能誘發心肺負荷、急性腎損傷、代謝紊亂等并發癥,尤其是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基礎的人群,風險更高。
因此,麻醉過程中的風險管理,不只是防止麻醉意外,更重要的是幫助身體渡過這段“敏感期”。這就要求患者和醫生團隊密切協作,手術期間科學評估、精準用藥,為恢復打下堅實基礎。
07 如何減少手術和麻醉帶來的健康隱患?實用建議??
想要讓手術和麻醉的風險最小化,從患者這一端也可以做不少準備。與其經常擔心“不安全”,不如動手改善可控因素——其實,提前做好功課、配合醫生,常常能讓手術過程平穩順利。
- 蔬菜攝入+促進慢性病康復: 比如多吃綠葉蔬菜(如菠菜、油菜)有助于提供維C、葉酸,且對創口愈合和免疫防護很有幫助。建議每天搭配三種以上,并注意顏色多樣化,利于補充多種微量營養素。(Smith et al., 2021, Nutrition Reviews)
- 優質蛋白質+促進組織修復: 動物蛋白(如雞肉、魚肉)、大豆制品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有助于手術創面及受損組織快速恢復。術前術后可適量增加蛋白食物比重,但要注意低脂肪、溫和烹飪。(Anderson, 2020, Clinical Nutrition)
- 補充充足的水分+有助維持電解質平衡: 手術期間適度飲水、保持水分充足,有助于腎臟代謝廢物,預防術后甲鈉失衡或血容量波動。尤其在術前一天可照醫囑適當進水、勿暴飲多餐。
- 定期健康檢查+早發現身體變化: 定期體檢可以幫助早期發現容易被忽略的問題。比如慢性疾病、心臟問題以及微小的代謝紊亂,按需向醫生反映,基本能提前干預,顯著降低手術和麻醉并發癥風險。
- 選擇有經驗的醫療團隊+信任專業決策: 一家有完善麻醉科和ICU(重癥監護室)支持的醫院,術前術后的整體保障更到位。遇到疑慮時別猶豫,及時與醫生交流,方案往往能及時調整,避免小問題變成大隱患。
簡單來說,提前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手術前不熬夜、不煙酒,術后科學飲食,配合復查。遇到不適要及時復診,常見警示信號如持續發熱、劇烈疼痛、傷口分泌物異常,需盡快和醫生聯系。家屬也要理解手術后暫時的不便,積極配合康復計劃。
參考資料
- Merck & Co., Inc. (2023). Necrotizing Skin Infections. Merck Manual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erckmanuals.com
- Rehmus, W.E. (2023). Necrotizing Skin Infections. In Merck Manual Professional Edition.
- Smith, L.J., Green, J.M., & Gordon, N. (2021). Vegetables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Nutrition Reviews, 79(Suppl 1), S35–S42.
- Anderson, D.T., & Brown, M.J. (2020). The role of quality protein in post-surgical tissue regeneration. Clinical Nutrition, 39(4), 1125–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