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往往不僅有一種疾病。比如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慢性腎衰合并心衰等,這些慢性問題使麻醉過程中容易出現意外反應。
?? 案例:67歲女性,腎功能減退并長期服用降壓藥,術中對普通麻醉藥出現較大耐受性波動。
這些復雜的特點,決定了危重患者的麻醉管理需要高度個體化,不能套用普通患者的模板辦法。
評估工具 | 用途簡述 | 生活舉例 |
---|---|---|
ASA分級 | 分為I~VI級,等級越高風險越大。用于初步判斷患者麻醉風險。 | 比如一位身體健康的年輕人做闌尾手術為I級,而80歲、心衰住院的患者則為IV級。 |
APACHE II評分 | 主要用于重癥患者,評估24小時內多項生命體征和實驗室指標。 | ICU收治的重型肺炎患者,醫生每次調整治療都會結合這個評分。 |
心臟風險評估(如Revised Cardiac Risk Index) | 針對需要評估心血管意外風險的手術病人。 | 術前有冠心病史的中年男性,醫生會用該方法具體評分,決定是否加用特殊藥物。 |
這些工具各有側重。麻醉醫生通常會綜合應用,根據不同病情選擇適配的評估方法,確保把潛在問題提前預判出來(Fleisher, L.A., et al., 2014, Circulation)。
術前要穩定血壓、控制血糖、調節心功能,只有基礎狀態調整到位,手術和麻醉才更有保障。
補齊心電圖、胸片、重要器官功能等檢查。復雜患者需根據建議進行更深入的專項篩查。
結合全部基礎病、檢測結果,醫生會選擇最適合的麻醉藥物和用藥劑量,制定應急預案。
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有些患者對藥物過敏史、慢性藥物使用要主動告知麻醉醫生。遺漏關鍵信息容易在手術中暗藏風險。
手術時,危重患者的每一次生命體征波動,都可能是身體極限的信號。麻醉醫生會實施全程動態監測,包括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等。有些重癥病例還會加強有創監測,比如動脈壓、中心靜脈壓等。實時數據讓醫生能第一時間發現“麻煩苗頭”。
比如在一場大出血風險手術中,發現患者短暫性低氧,麻醉團隊立即調整吸氧濃度并增補血容量,快速穩定情況,手術順利完成。這種“緊急修正”能力,在危重患者中至關重要。
監測指標 | 說明與作用 |
---|---|
心電、血壓、呼吸 | 基礎生命體征,反映心臟與全身狀態。 |
血氧 | 提示供氧是否足夠,可發現呼吸衰竭先兆。 |
有創動脈監測 | 適合重癥手術患者,幫助發現早期不穩定因素。 |
這也告訴我們:麻醉醫生的“守門”角色,是每一臺高危手術不可或缺的保護傘。
有位71歲的男性患者行心臟手術后,家屬給予持續心理與生活照顧,按時復查,最終實現了滿意的恢復。這說明,麻醉后的細致觀察和長期關心,是康復同樣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