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記憶悄然遠去:揭開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癥狀的面紗
01 阿爾茨海默病是什么?
很多人都有過忘帶鑰匙、找不到眼鏡的經歷,但如果身邊的老人開始頻繁地忘記常做的小事,家人不免會有些擔心。"是不是老年癡呆?"這句話常常在飯桌上被提及,其實,科學名稱叫做阿爾茨海默?。ˋlzheimer’s Disease),它是一種慢性的神經系統疾病,通常在中老年人群中悄然發生。
阿爾茨海默病主要表現為大腦神經細胞的逐漸退化,記憶、思維與語言等功能會逐步受到影響。最初的小遺忘,可能只是剛開始的信號。
這不光是個人的問題,對家庭、甚至整個社會都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例如,一個原本獨立生活的老人,突然連最愛的家路也走不回去了,這會讓照護的家人身心俱疲。
- 全球范圍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人數正逐年增加。
- 目前尚無根治藥物,早期識別和干預可以明顯改善生活質量。
02 為什么要重視早期癥狀?
許多家屬會以為健忘只是年齡大了的正常現象,但有些看似普通的變化,其實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的苗頭。比如:經常忘記放東西的地方、說著話突然卡殼、熟悉的路突然走錯。
及早識別這些苗頭,家人才有機會幫助老人盡早采取措施,減輕疾病帶來的困擾。越早干預,保留現有能力的時間就越長,可以推遲嚴重癥狀的到來。
早期信號 | 誤以為是正常老化的表現 |
---|---|
忘記聊天內容 | 偶爾分心 |
搞混常用物件位置 | 一時記憶差 |
- 察覺變化要及時溝通,早期發現帶來更多選擇機會。
03 最開始的警報:記憶方面的蛛絲馬跡
記憶的減退,是阿爾茨海默病最常見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表現,尤其是近期記憶的混亂。60歲的陳先生平時很健談,最近總是重復問家人同一個問題:今天幾點吃飯?這一類反復、偶爾丟三落四,家屬常常安慰自己是“年紀大了”。其實,這種剛剛出現、偶爾發生的小問題值得多留個心眼。
- 經常找不到新近放下的物品,卻能記得年輕時的事。
- 忘記約定時間、剛做過的事,甚至忘記自己剛說過什么。
有時候,病人自己可能還不覺得有問題,反而是家屬最先發現端倪。因此,別輕易把這些小失誤歸為“正常老了”,適當多觀察,能幫忙及時拉響警報。
04 除了記憶,還有哪些認知變化?
- 語言表達卡殼:有位68歲的女性,在日常聊天時突然想不起來常用詞,話到嘴邊說不出來。跟長時間不說話或者緊張導致的暫時性卡殼不同,這類表達障礙會偶爾反復出現,并在熟悉話題也沒法解決。
- 判斷力下降:選衣服花很久、難以做生活小決策,本來愛打理自己,現在常常搭配出錯。
- 方向感減弱:72歲的蘇阿姨去鄰居家串門,回來時卻繞了半圈小區都認不出方向。早期只是偶爾路上迷糊,后面或許會在熟悉環境中迷路。
- 遇到上述小變化,不必慌張,但確實需要多加關注。
05 心情和行為也會悄然改變
除了認知方面的變化,有些人的脾氣、興趣、行為也可能由細微處發生波動??偸菒蹍⒓訌V場舞的老李,最近不愛出門,喜歡安靜獨處,還變得容易發脾氣。這類變化通常比較細微,容易被認為只是心情不好。
- 情緒起伏大,常因小事憤怒或哭泣
- 對家人的關心減少,有淡漠感
- 主動社交減少,活動興趣下降
- 如果這些小變化和記憶、語言等問題同時發生,建議早做專業評估。
06 如何早期篩查和診斷?哪些情況需要看醫生?
當發現親人出現以上多項變化時,很多人會猶豫:要不要去醫院,看什么科室?其實,有幾種方法和工具能幫助判斷問題的嚴重程度。
- 簡易認知篩查量表(MMSE、MoCA): 醫生會提一些日常生活相關的小問題,通過回答來初步判斷認知狀態。
- 神經心理評估: 在專業機構內,進行更細致的認知功能測試。
- 腦部影像檢查: 有必要時,醫生可能建議磁共振(MRI)幫忙發現腦部結構變化。
初步信號 | 需就診情況 |
---|---|
偶爾失憶混淆 | 多次出現并逐漸加重 |
情緒和行為波動 | 干擾正常人際關系時 |
- 如多項癥狀同時出現,建議到神經科或記憶門診就診。
- 正規的醫療機構有更系統的檢查流程,可獲得更多個性化建議。
07 風險因素與機理——為什么會得阿爾茨海默???
- 年齡:研究顯示,8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遠高于65歲以下 (Prince et al., 2013, Alzheimer's & Dementia)。
- 家族遺傳:如直系親屬有類似情況,患病幾率會上升。
- 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會增加風險(Qiu et al., 2007, The Lancet Neurology)。
- 不良生活習慣:長期缺乏運動、很少社交也可能使風險增大。
- 腦部損傷:外傷后出現認知障礙的概率更高。
上述因素往往在悄無聲息中發揮作用,不過,能做到早期發現、積極應對,仍然有助于延緩疾病進展。
- 年齡和基因是目前無法改變的風險因素,其它則可通過長期調整影響發生發展。
08 日常預防與飲食建議
說起來,阿爾茨海默病不是無法防御,只要生活習慣得當,也能有所幫助。以下建議都比較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實現。
食物 | 具體益處 | 食用建議 |
---|---|---|
深色綠葉蔬菜 | 富含抗氧化劑,有助于大腦保護 | 推薦每天適量搭配,例如菠菜、羽衣甘藍 |
堅果類 | 含有多種健康脂肪,對神經細胞有益 | 每天一小把核桃/杏仁等(不過量) |
深海魚 | 含有歐米伽-3脂肪酸,助于維持腦健康 | 建議每周2-3次烹飪鮭魚、沙丁魚等 |
漿果類 | 多酚豐富,有益認知功能 | 可在早餐、零食中加入藍莓、草莓等 |
- 多動腦:下棋、閱讀、學習新知識,有助于激活神經通路
- 適度鍛煉:快走、廣場舞等可增強血液循環,對大腦健康有好處
- 重視社交:主動與朋友互動,能降低孤獨感與相關風險
- 如發現多項早期癥狀,建議先安排專業認知評估,再考慮進一步生活調整。
不用過度擔心每一次小的遺忘,關鍵是持續觀察和適時調整。有疑問就去咨詢醫生,不必等到完全搞不定時再行動。多些耐心、多些包容,是對待阿爾茨海默病家人的最好方式。
參考文獻
- Prince, M., Bryce, R., Albanese, E., Wimo, A., Ribeiro, W., & Ferri, C. P. (2013). The global prevalence of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lzheimer's & Dementia, 9(1), 63–75.e2. https://doi.org/10.1016/j.jalz.2012.11.007
- Qiu, C., Winblad, B., & Fratiglioni, L. (2007). The age-dependent relation of blood pressure to cognitive function and dementia. The Lancet Neurology, 6(8), 741–751.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07)70141-6
- Livingston, G., Sommerlad, A., Orgeta, V., et al. (2017).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The Lancet, 390(10113), 2673-2734.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7)31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