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海一閃而逝: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預防寶典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英文簡稱TIA)其實就是腦部血流短時間“不太給力”。一般癥狀只持續幾分鐘甚至更短,很快又自己恢復了正常。它和真正的中風最大的區別,是沒有造成大的腦部損傷。但它像一次不太明顯的警告,預示未來可能發生更嚴重的腦血管意外(中風)。
簡單比喻: TIA就像馬路上突然堵了一下又暢通了,而真正中風則可能造成嚴重“交通癱瘓”。
有研究顯示,TIA患者在發作后90天內發生中風的風險比普通人高近10倍(Easton JD et al., 2009)。
特征 | 描述 |
---|---|
發作時間 | 幾分鐘到1小時,最多不會超過24小時 |
癥狀消失 | 完全恢復正常,無殘留癥狀 |
風險點 | 提示未來可能發生更嚴重中風 |
- ?? 輕微、偶發的表現 比如說話突然不利索,嘴角輕微歪斜,或是一只手感覺有點無力,很快又好了。
- ?? 明顯、持續的信號 比如持續幾分鐘說不清話、單側肢體明顯無力,甚至看東西突然模糊。這種情況需要立刻去醫院。
表現 | 常見情況 |
---|---|
說話含糊 | 突然口齒不清,說半句話卡住 |
短暫肢體麻木 | 一側手臂、腿短時間沒力氣 |
視力變化 | 一只眼模糊、黑影飄過 |
1. 動脈硬化
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內壁變厚、變硬(動脈硬化)是最核心的因素之一。它讓大腦血流更容易“卡殼”。老年人群發病率較高,超過70歲的老人每年TIA發生率約為2%-3%(Grau AJ et al., 2001)。
2. 高血壓、高血脂
長期血壓高、血脂異常容易造成血管堵塞。這也是中青年人最近幾年發病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3. 心臟病變
一些老年朋友有房顫等心臟問題,心臟內的血栓隨血液“漂”到腦部,引發TIA。
4. 生活習慣相關
長期吸煙、過量飲酒增加血管損傷幾率;高鹽、高油飲食習慣同樣為誘因之一。
其實,很多預防方法都融入在日常生活的點滴里,比如吃什么、怎么動、睡得好不好。這里整理一些更實用的建議。
推薦食物 | 具體功效 | 食用建議 |
---|---|---|
燕麥 | 有助于平穩血脂 | 可替代部分主食,每天一小碗 |
新鮮綠葉蔬菜 | 富含葉酸,幫助血管健康 | 午晚餐都搭配 |
鮭魚等深海魚 | 含優質脂肪酸,調節血管彈性 | 一周1-2次比較適合 |
堅果(如核桃、杏仁) | 提供健康脂肪,輔助心腦健康 | 每天少量(如一小把)即可 |
- ?? 每天堅持適量步行,有氧運動心理壓力減輕,腦部血流得到改善。
- ??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有助于心血管調節。
- ??戒煙限酒,但具體細節適合因人而異。(直接戒煙,飲酒不超過每天1小杯)
-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藥物,適合有血管堵塞風險的人群。
- 針對有房顫等心臟病史的人,可能需服用抗凝藥物(如華法林)。
- 經常監測血壓血脂,按醫生推薦調整用藥,效果更好。
- 血壓檢測:建議在家也能自己測。
- 血脂、血糖檢查:每年查一次。
- 超聲心動圖、頸動脈超聲:45歲后有條件可查。
很多人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充滿誤解,“只是偶發小癥狀,不嚴重”。事實是,未被重視的TIA很可能就悄然發展成中風。
- ????? 家庭成員中有人出現反復短暫說話不利索或肢體無力的情況,盡早帶他去神經科就診,說明具體發作經過,有助于診斷。
- ?? 社區醫院也可以提供基礎的風險評估,有高危因素時及時上級醫院轉診。
- Easton JD, Saver JL, Albers GW, et al. Defi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 Stroke. 2009;40(6):2276-2293. https://doi.org/10.1161/STROKEAHA.108.192218
- Grau AJ, Weimar C, Buggle F, et al. Risk factors, outcome, and treatment in subtypes of ischemic stroke: the German stroke data bank. Stroke. 2001;32(11):2559-2566. https://doi.org/10.1161/hs1101.097421
- Amarenco P, Lavallée PC, Labreuche J, et al. One-year risk of stroke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minor 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6; 374(16):1533-1542. https://doi.org/10.1056/NEJMoa1412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