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與痛風:你必須知道的那些事
01. 尿酸究竟是什么?日常身體的“小廢物”
一說起“尿酸”,不少人第一反應就是體檢報告上那串數字。其實,尿酸本身是一種正常代謝產物——它主要由身體分解嘌呤(存在于細胞中的一類物質)時產生。正常情況下,尿酸可以順利從腎臟排出,只有少量殘留在血液里。如果把身體比作一個工廠,尿酸就像是流水線上剩下的“小廢物”。少點沒事,發生積壓時才會影響“工廠”效率。
項目 | 參考值 |
---|---|
成人男性 | 210~420 μmol/L |
成人女性 | 150~360 μmol/L |
小技巧:單次尿酸升高不等于疾病,多次超標才要留心。
02. 為什么尿酸會升高?
很多人困惑:并不常吃海鮮大餐,怎么體檢還是高尿酸?其實,尿酸升高背后的因素很復雜,絕非一個晚餐決定。
- 1. 飲食影響: 有些食物中嘌呤含量本就高,比如動物內臟、部分海鮮。如果長期偏愛這些食物,增加尿酸生成。
- 2. 遺傳因素: 父母有高尿酸或者痛風史的人,患病風險更高。
- 3. 腎臟代謝減弱: 隨著年齡增長,腎臟“排廢”變慢,導致尿酸更易蓄積。
- 4. 某些生活習慣: 經常熬夜、喝甜飲料、肥胖,都會讓身體分解和排出尿酸能力變差。
- 5. 快速減重: 短時間過度減肥,有時反而讓尿酸突然升高。
?? 案例
有位52歲的男性,平時愛喝啤酒,近期感冒吃了幾天感冒藥后,體檢發現尿酸飆升。這說明“多重因素疊加”時,身體一時難以應對。
小提醒:腎功能好的年輕人偶爾暴飲暴食影響不大,年齡增長時,代謝變慢需要特別當心。
03. 痛風來了是什么感覺?分清早期和典型表現
痛風這種“老朋友”,最初的信號往往不明顯,等到真正發作,才讓人不得不注意。
?? 輕微表現(早期變化)
- 時不時覺得關節有點僵、偶爾指頭發脹,但幾天就消失了。
- 早晨起床時,大腳趾有點不適,活動活動就緩解。
- 時不時覺得關節有點僵、偶爾指頭發脹,但幾天就消失了。
- 早晨起床時,大腳趾有點不適,活動活動就緩解。
? 明顯癥狀(發作時)
- 關節突然感到撕裂般疼痛,局部腫、熱,皮膚發紅。
- 最常見是大腳趾,也有膝、踝等地方發作,一般持續2-3天到一周左右。
- 關節突然感到撕裂般疼痛,局部腫、熱,皮膚發紅。
- 最常見是大腳趾,也有膝、踝等地方發作,一般持續2-3天到一周左右。
?? 病例
一位68歲的女性退休教師,突然夜間大腳趾腫脹發熱,疼得無法下地,連被子碰到都覺難受。就診檢查發現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這個例子說明,急性發作時,關節痛會來得非常突然,并且明顯干擾生活。
注意:疼痛第一次出現時,做好記錄,有助于醫生判斷是不是痛風。
04. 高尿酸一定會痛風嗎?兩者是怎樣的關系?
很多人對高尿酸和痛風總是傻傻分不清。其實,高尿酸(高尿酸血癥)并不直接等于痛風,但兩者有著緊密的聯系。
- 高尿酸是痛風最大的風險因素,長期保持在高位時,尿酸會在關節中形成結晶,像小沙粒一樣卡在那里,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發炎癥。
- 痛風是高尿酸的“后來者”,只有一部分長期高尿酸的人才最終發展成痛風。醫學統計顯示,約10%~20%的高尿酸人群未來會出現痛風癥狀 (Luxembourg et al., 2022)。
- 女性絕經前較少見痛風,這是因為雌激素有幫助排出尿酸的作用。
狀態 | 尿酸 | 痛風 |
---|---|---|
健康人 | 正常 | 無 |
高尿酸血癥 | 升高 | 未必 |
痛風患者 | 升高 | 有明確癥狀 |
需要留意:即使沒有痛風發作,長期高尿酸也可影響心血管和腎臟健康。
05. 怎樣吃更有益?實用的飲食建議
預防高尿酸和痛風,最實在也是最友好的做法,就是調整飲食結構,讓每天的三餐變得更科學。
溫和建議:下面這些推薦,融入日常餐桌就好,不必一次改變全部飲食結構。
- 櫻桃 + 有助于降低炎癥和尿酸 + 建議:每周吃2-3次新鮮櫻桃或無糖櫻桃汁
- 全谷雜糧 + 有利于平穩血糖和代謝 + 建議:日常主食可適當搭配燕麥、糙米、玉米等
- 低脂奶制品 + 提升尿酸排泄 + 建議:每天1-2杯低脂牛奶或酸奶
- 綠葉蔬菜 + 富含抗氧化物,幫助代謝 + 建議:一餐至少一份菠菜、莧菜、油麥菜等
- 飲水充足 + 促進尿酸排出體外 + 建議:每天1500-2000ml清水為宜
另外,有慢性病的朋友、或40歲以上,建議每1-2年查一次尿酸和腎功能,有助于早發現、早調整。
? 三餐做到葷素搭配,主食不過量
? 保持輕體重,避免劇烈節食
? 適量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每周3-5次
? 睡眠要有規律,避免通宵或過度勞累
醫療建議:若尿酸持續升高,或曾出現關節腫痛,及早就醫,由??漆t生判斷是否需要藥物干預。
06. 痛風治療有哪些?最新研究怎么說?
痛風的管理不只是打“止痛針”。治療方案分為急性發作緩解、長期尿酸控制兩大塊。近幾年,國際指南對痛風治療提出了更多個體化方案。
- 急性期應對:醫生通常按需選擇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秋水仙堿等,緩解關節疼痛和炎癥。
- 降尿酸藥物:對復發頻繁或關節受損的人群,可考慮非布司他、別嘌醇等長期藥物,按醫生建議調整劑量 (Richette & Bardin, 2017)。
- 新進展:近年出現的降尿酸新藥能減少肝腎代謝負擔,對部分患者更安全。部分醫院已引入相關指南 (Dalbeth et al., 2021)。
- 聯合生活方式管理:研究顯示,規律運動、維持健康飲食,有助于減輕痛風復發風險 (Neogi et al., 2020)。
治療方案需個體化——切勿自行停藥或盲目大量進補,暴發期和緩解期的處理各有門道。
?? 現實提醒:
36歲的工程師小王,初次痛風后自行用止痛藥,未按醫生指導規范降尿酸,結果半年后再次反復發作。這種經歷提示,規范治療很關鍵。
參考文獻
- Luxembourg, B., Linhart, O., & Stein, G. (2022). Hyperuricemia and Gout: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Current Opinion in Rheumatology, 34(2), 134–140.
- Richette, P., & Bardin, T. (2017). Gout. Lancet, 389(10085), 349–361.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6)00346-9
- Dalbeth, N., Choi, H., & Terkeltaub, R. (2021).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Gout: New Therapies and Recommendations. 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 17, 323–334.
- Neogi, T. et al. (2020). Gout Management: Integrating Lifestyle and Medication. Arthritis & Rheumatology, 72(6), 89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