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與腎結石:看似冤家的兩位伙伴
01 痛風的真相:從代謝紊亂說起 ??
簡單來講,痛風其實是尿酸堆積惹的禍。當我們吃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啤酒)時,身體會產生大量尿酸。正常情況下,腎臟會像“清道夫”一樣把它們排出去。但如果尿酸太多、腎臟排不出去,血液里的尿酸水平就會升高,久而久之,尿酸結晶就會在關節或軟組織“安家”,引起疼痛。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第一次痛風發作時是在大腳趾關節,疼得睡不著覺。
痛風的威脅不僅僅只是暫時的疼痛,“反復發作”會讓關節損傷、畸形,還能影響腎臟功能。研究數據顯示,持續高尿酸血癥的人發生腎臟疾病的風險更高(Li et al., 2020)。
別忽視:部分患者會因為尿酸長期超標,進而誘發或加重腎結石等其他健康問題。
02 腎結石的成因:隱秘的生活方式之敵 ??
- (1)飲水量少:長期喝水太少,尿液就會變濃,結石物質容易堆積成塊。
- (2)愛吃高鹽高蛋白食物:比如動物內臟、部分海鮮,可能讓尿液里鈣、草酸、尿酸濃度升高。
- (3)久坐不動:活動量小、出汗少,尿量減少,也間接導致腎結石風險提高。
- (4)家族遺傳:如果父母得過腎結石,患病概率會更大。
腎結石初期可能沒有太多不適,只有輕微的腰脹感或排尿變澀。一旦結石體積增大或卡在輸尿管,劇烈疼痛甚至血尿就可能出現。結石的長期刺激,還會引起感染、腎積水等問題。
03 痛風與腎結石的微妙關系 ??
痛風和腎結石的“牽掛”其實在于尿酸??茖W數據顯示,痛風患者的高尿酸血癥,讓尿酸結晶更易在腎臟沉積,成為尿酸性腎結石的溫床(Wijnands et al., 2019)。簡單來講,如果痛風治療不當,尿酸長期居高不下,患腎結石的機會比一般人高2-3倍。
其實,兩者并非所有患者都會“雙重受害”。有高尿酸的人也不一定會得結石,但兩種“老病友”常常因生活方式、遺傳等共同因素而結伴出現,提醒人們不要掉以輕心。
04 癥狀識別:痛風VS腎結石 ??
判斷身體的小信號,能幫我們爭取最佳治療時機。雖然痛風和腎結石都讓人感受到“痛”,但疼痛的位置、性質和發作方式大有不同。
05 預防維護:如何避開雙重困擾 ???
降低痛風和腎結石風險,其實沒你想象的那么難,重點關注飲食、水分和日?;顒印?
- 櫻桃 + 有助于降低血尿酸
每周2-3次、每次半碗為宜 - 低脂乳制品 + 輔助尿酸排泄
每日1杯酸奶或牛奶,有好處 - 檸檬水 + 幫助預防結石形成
每日早上一杯500ml,促進尿液堿化 - 全谷雜糧 + 血糖、尿酸都友好
米飯、面包中加入燕麥或藜麥
日常喝水建議 | 成人每天飲水量推薦2000ml左右,要分次補充,不渴也要主動喝水。 |
適量運動 | 快步走、慢跑、游泳,每周3-4次,每次30分鐘,能幫身體代謝“垃圾”。 |
規律體檢 | 建議一年測1次尿酸、腎功能或尿常規,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 |
06 治療策略:共存的疾病如何應對 ??
- 藥物治療:降尿酸藥(如別嘌醇、非布司他)和溶石藥分開使用,避免腎毒性累加,必須有腎功能監測做依托。
- 伴發結石時:必要時采取碎石術、腔鏡或體外沖擊波(不同于單純痛風治療),注意防止尿路梗阻。
- 飲食及生活方式管理:絕不是“只改飲食就夠了”,藥物+運動+生活管理協同,才能減少反復發作。
要強調的是,藥物選擇、治療時機和具體措施需要個體化,千萬不要自行盲目服藥或隨意停藥。出現復發或不明疼痛時,建議前往正規的腎臟或風濕免疫??七M一步評估。
總結下來,痛風和腎結石其實并不是生活的“必修課”,你完全可以通過日常的小習慣為自己減去很多麻煩。喝水、均衡飲食、適當活動、定期體檢——這些看似簡單的事,往往最見功夫。沒必要焦慮,跟身體做好朋友,好習慣慢慢養成,健康自然就會留下來。
- Li, S., Zhang, Q., Zeng, C., Wang, Y., & Wei, F. (2020).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out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A case–control study. 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22(1), 228. https://doi.org/10.1186/s13075-020-02290-0
- Wijnands, J. M. A., Viechtbauer, W., Manrai, A. K., Herings, R. M. C., Meuleman, Y., Spaetgens, B., et al. (2019). Serum uric acid levels and the risk of kidney ston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loS One, 14(4), e0216872.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1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