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癥:識別早期信號,守護心靈的陽光
01 生活中的陰霾:什么是青少年抑郁癥?
在學校操場上,常能看到活力滿滿的中學生嬉鬧打鬧,但有時,也有人默默地坐在角落看著地面。你是不是也注意過,有些孩子一段時間內變得沉默寡言、提不起興趣?其實,這不僅僅是“小情緒”。
青少年抑郁癥,是指10-19歲人群中,持續存在消極情緒、興趣喪失、動力不足,伴有學習、生活、社交等多方面受影響的精神健康問題。根據2020年《國際兒童與青少年精神醫學雜志》的一項調查,全世界約有4%至5%的青少年面臨著抑郁的困擾(Polanczyk et al., 2015)。抑郁逐漸成為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隱形敵人”。
?? 小知識:中國疾控中心數據曾顯示,城市青少年的抑郁癥狀檢出率約為20%。
(參考:Polanczyk, G.V. et al., "Annual research review: A meta-analysis of the worldwide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15.)
(參考:Polanczyk, G.V. et al., "Annual research review: A meta-analysis of the worldwide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15.)
02 悄然變化:那些難以察覺的早期信號
- 成績波動:原本成績尚可的小濤(14歲男生)最近一月作業屢屢拖延,考試成績下降,看上去總是心事重重。家長最初以為只是貪玩,“但其實,這可能是注意力不集中和動力不足的早期信號”。
- 常說“沒勁”:聽到孩子三天兩頭說“太累了,不想做事”,可不全是偷懶。偶爾覺得疲倦,可能正暗示心理正承壓。
- 朋友變少:小欣(16歲女生)慢慢不參加同學聚會,喜歡一個人在房間發呆。有時家人以為是青春期叛逆,其實逐步減少社交,有時正是心情低落的表現。
- 興趣消退:原本喜歡畫畫、打球、與伙伴玩鬧,漸漸覺得什么都無趣。偶爾失去興趣沒關系,但一段時間持續變淡,需要引起注意。
?? 提示:如果孩子1-2周內情緒明顯變得冷漠、逃避交流,就要思考一下是不是心理壓力在作怪。
03 明顯癥狀:青少年抑郁的“報警信號”
表現 | 描述 | 生活場景舉例 |
---|---|---|
長期消沉或悲傷 | 心情低迷至少2周 偶爾哭泣或無由沮喪 | 一個周末都沒有任何笑容,對假期也沒期待 |
興趣喪失 | 對自己喜歡的運動、游戲徹底不感興趣 | 足球小將阿迪(13歲男生),一度熱衷踢球,后來主動退出校隊 |
易怒或情緒波動大 | 對小事容易發火或過度反應 | 家里叫一聲吃飯,直接怒吼“不想吃,別煩我” |
睡眠出問題 | 長期睡不著或老是醒來 | 晚上翻來覆去難入眠,白天精神差 |
各種身體不適 | 胃痛、頭痛卻查不出明顯原因 | 有時醫生做檢查,報告一切正常,但癥狀持續 |
自我評價低、出現負面想法 | 常常說“我不行”、“什么都做不好”,甚至出現自傷傾向 | 寫日記總是負面內容,偶有“想消失”的表達 |
???若以上狀況持續超過兩周,且影響正常生活,最好及早向心理醫生或專業機構求助。
(參考:Thapar, A. et al.,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The Lancet, 2012)
(參考:Thapar, A. et al.,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The Lancet, 2012)
04 心情與身體:情緒低落會帶來哪些身體變化?
青春期正是身心悄悄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情緒不穩表面上看影響心情,實際上也會慢慢波及身體各方面。
- 胃腸道問題:長期抑郁導致胃口不好、飯量減少,有時伴隨胃痛或嘔吐。
- 免疫力下降:有研究發現,青少年抑郁者更容易得感冒等感染性疾?。≧obles et al., 2005)。
- 睡眠障礙:晚上難以入睡,白天昏昏欲睡,嚴重影響第二天的學習和社交。
- 生長發育影響:長期情緒低落,容易體重下降,甚至干擾正常激素分泌,對身體發育帶來困擾。
?? 其實,身體和心理是互相影響的“小工廠”,哪一方長期不好,都會波及全身健康——不要小看情緒的力量。
(Robles, T.F.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in healthy young adults", Brain Behav Immun, 2005)
05 家長、老師和朋友能做什么?
面對青少年的情緒變化,家庭、學校和朋友圈其實都可以成為溫暖的“避風港”。下面用一個表格簡單說明如何分角色幫助他們走出陰影。
角色 | 可以做什么 |
---|---|
家長 |
|
教師 |
|
同齡朋友 |
|
?? 有時候,認認真真地陪對方“說說話、散散步”,比很多大道理都管用。
06 什么時候需要醫生?常用資源與溫和建議
青少年抑郁不是小題大做——專業的心理評估和治療相當重要。出現自傷、持續自責、長期情緒低落、完全喪失興趣等明顯警示時,主動求助絕不是“軟弱”。
?? 可以嘗試這樣做:
- 撥打全國青少年心理援助熱線:12355
- 通過學校心理輔導室預約專業咨詢
- 到正規兒童精神衛生專科尋求評估與治療
- 心理咨詢過程保密,家長和學生可以放心交流
- 藥物治療需嚴格遵醫囑,沒有必要自行盲目用藥
- 如果在海外,可以查找當地心理健康資源,比如 Child Helpline International(childhelplineinternational.org)
(Thapar, A., Collishaw, S., Pine, D.S., & Thapar, A.K.,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The Lancet, 2012.)
簡單來說,當你發現身邊的孩子、同伴持續出現抑郁癥狀時,加入到支持行動中,“拉一把”就是最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