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麻醉如何影響膀胱功能?
大家可能沒想到,麻醉藥就像一把“遙控器”,暫時按下了膀胱的按鈕 —— 讓它感知和收縮能力都變弱了。這里分幾點說說:
影響機制 | 生活例子 |
神經阻滯 | 全麻藥物讓膀胱暫時“感覺不到尿意” |
抑制膀胱收縮 | 有尿卻排不掉,“堵車”了一樣難受 |
壓力反應改變 | 手術應激讓排尿反射暫時失靈 |
有位52歲的女性,膝關節置換術后,一直說很憋但排不出來。檢查發現,膀胱里已經超出了400ml尿液——這讓人意識到,術后的膀胱功能,絕不是小問題。
03 尿潴留的影響因素分析
其實,為什么有的人術后會遇到尿潴留,有的人卻安然無恙?背后有不少因素聯合作用:
- 手術類型:剖腹、關節、脊柱類手術風險高
- 麻醉方式:腰麻、硬膜外麻醉影響更大,全麻中樞抑制較多
- 年齡:65歲以上,膀胱更容易“懶惰”
- 基礎疾病:前列腺增生、糖尿病、神經病變更易發生
- 術后護理:術后補液量大也會助推尿潴留
Tip: 有研究(Baldini et al., 2009)指出,60歲后的男性術后尿潴留的風險幾乎是年輕人的1.8倍,尤其在泌尿外科手術后。
比如,67歲的男性,因為有前列腺增生史,腰麻做完腸道手術后出現明顯尿潴留。實際手術方案和身體基礎決定了他更需要關注這個問題。
05 處理麻醉后尿潴留的有效方法
一旦確診尿潴留,第一步并不是立刻插導尿管,通常會先考慮溫和處理方式,并根據嚴重程度逐步升級。
處理策略 | 具體辦法 |
物理刺激 | 熱敷下腹部、輕柔按壓(有助放松膀胱括約?。?/td> |
藥物干預 | 必要時醫生給予促進排尿的藥物 |
導尿操作 | 腹脹嚴重或超聲顯示膀胱容量>400ml,建議導尿,防止膀胱損傷 |
37歲的女性,剖腹產后長時間排尿困難,采用短時導尿減少膀胱張力,3天后順利恢復自主排尿。這個故事也提醒:選用策略要個體化,及時處理,能夠避免更多并發癥。
醫學界建議:
如超過6小時仍無法排尿,或膀胱超聲回聲增強明顯,切勿拖延,應請醫生幫忙處理。
06 預防尿潴留的策略
麻醉后如何積極預防尿潴留?其實,并不復雜,行動起來也不難:
- 術前準備:告知醫生既往是否有泌尿系統問題,有基礎病的要如實說明
- 麻醉護理:合理選擇麻醉方式,采取術中適量補液,保持尿路通暢
- 術后康復:適當下床活動(如條件允許),多與醫護溝通,不便時主動表達需求
飲食上增加富含水分的水果(如西瓜、梨)、常溫淡鹽水(補液但不刺激膀胱)、營養均衡的蛋白質攝入,有助于膀胱自我恢復。 重要提醒:如果出現持續不能排尿、腹部劇烈脹痛、或體溫異常升高,需要盡快就醫。選擇正規醫院的泌尿外科或綜合性手術科室最為合適。
這些辦法看似簡單,但正如那位患有糖尿病的復合手術患者術后逐步恢復一樣,對身體的細致關注,遠比事后處理來得更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