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在腹股溝疝手術中的重要性:知曉、識別與應對
01 術前的未察覺變化:病友的“小故事”
有時候,健康上的變化并不容易引起注意。比如61歲的李先生,一直以為自己左側腹股溝偶爾會有點漲,不疼不癢,只是在體檢時被醫生發現有可復性包塊。這種局部的腫塊不會一直存在,站著或咳嗽時才會突出,一躺下就又消失,他便沒有太在意。
其實,這種被忽略的信號正是腹股溝疝的早期表現之一。沒有明顯疼痛,只是時不時有點突起,這很像家里某處墻皮偶爾翹起來——平時沒人盯著,就輕易被忽視。早期的疝氣往往表現得很輕微,不常給生活帶來干擾,卻在悄悄發展。
02 手術過程:麻醉如何守護您的安全?
一旦確定需要修補疝氣,接下來的重點就是手術和麻醉了。手術當天,不論是全身麻醉還是局部麻醉,麻醉醫生都要負責從頭到尾守護患者的生命體征,就像飛機起飛前不斷調整參數的“飛行管控員”。
- 持續監測:麻醉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心率、血壓、呼吸。如果數值有波動,醫生會馬上調整藥物方案,避免麻醉帶來潛在危險。
- 疼痛和意識控制:局麻讓人保持清醒,只讓下半身失去知覺;全麻則讓人“睡一覺”,沒有任何感知。無論哪種,舒適和安全都是第一位的。
- 風險處理:有一部分人存在基礎疾病,比如高血壓或糖尿病,麻醉方案要完全個性化,這樣才能降低并發癥風險。
比如一位高齡患者,手術期間血壓突然升高,通過麻醉醫生迅速處理,順利避免了術中意外。
03 麻醉方案怎么選?針對腹股溝疝的專屬設計
腹股溝疝的修補手術,一般可以選擇三種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椎管內麻醉(如腰麻)、全身麻醉。
- 局部麻醉:手術區域打麻,將痛感局限在手術部位之外。常用于身體基礎較好的成年人。
- 椎管內麻醉:比如腰麻,將藥物注入脊髓周圍,使下半身感覺消失;對老年患者和小孩相對友好。
- 全身麻醉:讓患者完全入睡,多用于復雜、時間長、或者有焦慮的病人。
決定選哪種麻醉,醫生會綜合患者的體重、年齡、合并癥、配合度、以及疝的復雜程度來判斷。例如上面那位61歲的男性,如果血壓、心臟沒什么問題,局麻/腰麻都可考慮。如果既往有心臟病史,麻醉醫生還會特別謹慎衡量風險。
04 為什么疝氣會找上門?風險因素揭秘
不少人以為腹股溝疝只是舉重的人才會得,其實這只是冰山一角。想要理解預防方法,先要知道疝氣怎么來的。
- 先天因素:有些人出生時腹壁本身就有薄弱點。
- 年齡增長:肌肉隨著年齡逐漸松弛,風險也隨之升高。60歲以后發病率顯著增加[Brooks, DC. et al., 2017]。
- 反復腹壓增高:如重體力勞動、慢性咳嗽、便秘、懷孕或反復提重物。
- 既往病史:做過腹部手術或有家族發病史的人,風險更高。
有數據顯示,男性發生腹股溝疝的概率是女性的8倍,這與解剖結構有直接關系[Mayo Clinic, 2021]。
05 術后的止痛和恢復:麻醉團隊的作用
手術結束了,麻醉醫生的工作卻還沒結束。無論是局部麻醉還是全麻之后,控制好術后疼痛,就是影響恢復速度的大事。簡單來講,術后疼得厲害,病人往往活動少、恢復慢;而疼痛管理好,不僅減輕焦慮,還能促進下床鍛煉,減少腸脹氣、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
麻醉團隊會根據個人體質和手術方式,選擇適合的鎮痛方案,比如短效口服藥物、局部冷敷,甚至采用持續靜脈鎮痛泵。
有研究指出,個體化的疼痛管理能顯著提高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Wu, CL. et al., 2016]。
06 術前健康準備:術前溝通與自助管理
不少人問:“我馬上要做手術了,需要特別準備什么嗎?”其實,做好術前溝通和健康管理,對手術和麻醉都很有幫助:
- 主動告知醫生:最近有沒有感冒發燒、咳嗽,既往藥物過敏、家族史等都要提前說明。
- 飲食建議:術前建議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獼猴桃),有利于傷口愈合;高蛋白食物(如雞蛋、瘦肉)有助于恢復;術前一晚遵醫生安排,保持禁食。
- 適度鍛煉:手術前一周可堅持散步或輕度體力活動,避免影響手術區域的劇烈運動。
舉例:40歲以上人群,建議術前一周進行血常規和心電圖檢查,一旦發現異??商崆疤幚恚档褪中g風險。
07 如何科學預防腹股溝疝?
雖然一部分腹股溝疝和先天因素相關,后天的日常管理還是有實際幫助。
- 飲食習慣:燕麥片+增加腸道蠕動,建議早餐食用;蘋果+豐富膳食纖維,有助正常排便,每天1-2個為佳;堅果+補充優質脂肪,適量食用幫助維持腹壁彈性。
- 體重管理: 控制體重可減輕腹部壓力,國際研究表明BMI控制在24以內更利于腹部健康[NIDDK, 2021]。
- 適當鍛煉:如平板支撐、仰臥起坐等鍛煉腹肌的運動,每周進行2-3次。不過手術前應聽從醫生建議,量力選擇方式。
- 定期體檢:40歲以后定期體檢,膨出、異物感等體征要主動告知醫生。
實際生活中,腹部保持健康,就像修建城墻需要打好地基,日常累積的小努力,也是“筑牢防線”的一步。
文獻引用
- Brooks, D.C., et al. (2017). Classification,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of inguinal and femoral hernias in adults. 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Modern Surgical Practice, 20th ed. Elsevier.
- Inguinal hernia. (2021, April 24). Mayo Clinic.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inguinal-hernia
- Wu, C.L., et al. (2016).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and patient outcomes after inguinal hernia repair. Anesthesiology Clinics, 34(1), 169-178. https://doi.org/10.1016/j.anclin.2015.10.012
- 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NIDDK). (2021). Inguinal Herni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iddk.nih.gov/health-information/digestive-diseases/inguinal-her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