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在手術中的重要角色與圍術期管理
01 麻醉到底是什么?
簡單來說,麻醉是一種讓人在手術或治療中不會覺得痛苦的方法。常見的場景可能是在小診所拔牙時被“打麻藥”,也可以是在醫院做大手術前被“醫生一針睡著”。其實,麻醉并不只是“讓人睡覺”,更重要的是保護身體在手術期間減少應激反應和疼痛。
從專業角度看,麻醉主要分為三類:局麻(只讓一小塊區域失去感覺,比如牙醫使用的麻藥)、椎管內麻醉(如腰麻、硬膜外,常用于剖宮產)、全麻(全身無知覺,通常用于較大手術)。不同麻醉方式的選擇和藥物種類,會根據具體手術類型、患者健康狀況,以及可能的并發疾病來決定(Miller, R.D., et al., 2022)。
除了止痛,麻醉醫生還會通過監測設備掌握心跳、血壓、呼吸等生命體征。正因為這些監控和干預手段,現代麻醉才成為手術安全的重要保障。不僅僅是“睡一覺”,而是讓整個醫療團隊有了更多的“安全感”。
02 麻醉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手術前,麻醉醫生往往會做一套細致的“問診+查體+評估”流程。目的是提前發現可能的風險,把它們控制到最低。
- 1. 術前評估:醫生會詳細詢問既往疾病、藥物過敏、手術史等。例如,有的人曾做過胃息肉切除術,或者長期服用某些藥物,這些都需要在手術前告訴麻醉醫生。比如一位50歲女性,因早年有胃手術史和乳腺癌手術,術前溝通讓醫生更清楚用藥選擇和身體狀態,有助于制定安全的麻醉方案。
- 2. 禁食要求:大手術前通常需要禁食6-8小時。目的是防止麻醉松弛后食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這條規定看似苛刻,其實關系到手術安全。
- 3. 生活習慣調整:緊張和焦慮會影響麻醉效果。術前睡眠充足、規律進食有助于身體狀態穩定。不要擅自吃保健品或喝酒,因為有些成分會干擾麻醉藥。
其實,手術前的準備工作很像一場“全身考試”。越是細致,手術中的風險才越小。
03 麻醉過程中身體發出的信號是什么?
多數人對麻醉的印象,就是“睡著”或“麻木”,但身體在麻醉狀態下也會出現一系列微妙變化。手術臺上,麻醉醫生會實時觀察各種信號。
- 輕微反應:局部麻醉時,有些人可能感覺患處發脹發熱,但不會痛。全麻誘導下,部分人短暫出現“手腳發涼”。這是藥物正常作用的表現。
- 生命體征波動:麻藥進入體內后,血壓、脈搏、呼吸都會變化。麻醉醫生會通過監護儀調整藥量。舉個例子,如果手術時心率輕微波動、血壓變化,醫生會調整藥物支持,確保生命體征平穩(Butterworth, J.F., et al., 2022)。
- 罕見信號:極個別情況下,病人可能對麻醉藥不耐受或過敏,這會表現為皮膚紅斑、血壓急降或者呼吸困難。此時麻醉醫生會立即采取應急措施,阻斷危險。
這說明,手術時人的身體不是完全靜止的,而是有很多“無聲的呼喊”。麻醉團隊會細致捕捉并處理,防止意外發生。
04 麻醉如何影響手術安全?
說到手術安全,很多人最關心自己“能不能醒來”、“會不會疼”。其實,麻醉醫生的工作正是把這些風險降到最低。
首先,麻醉能有效擋住“疼痛的橋梁”。通過阻斷神經傳導,手術區即使有操作,患者也不會感到疼痛或不適。對于乳腺癌等惡性腫瘤手術來說,疼痛控制尤為重要,可減少術中應激、改善術后恢復(Cata, J.P., et al., 2021)。
其次,麻醉團隊會實時控制心跳、呼吸等關鍵指標。例如,如果病人在手術時因為疼痛刺激心跳加快,麻醉醫生會通過藥物調整來避免心臟“過載”。
最后,麻醉還能幫助醫生操作高難度的手術:無反射、無掙扎、無異動,為外科醫生創造了更加精準和安靜的手術環境。
要留心,麻醉并不是“萬無一失”。高齡、基礎疾?。ㄈ绺哐獕骸⑻悄虿。?、肥胖等因素,都會讓手術風險提高,麻醉醫生會根據這些因素調整藥物種類和劑量,從而增加安全系數(Kheterpal, S., et al., 2018)。
05 麻醉后的恢復與監護方案有哪些?
麻醉結束并非全程的“落幕”,其實術后的恢復環節同樣關鍵。這個階段,身體像剛“走下戰場”,需要一段時間調整回常態。
- 常規恢復:大多數人在麻醉后會進入“復蘇室”短暫觀察。醫生會監測呼吸、血壓、意識恢復速度。比如手腳逐漸恢復活動力、能夠簡單交談,是恢復的關鍵信號。
- 特殊監護:如果是大型手術或本身合并心肺疾病,麻醉后還需要轉入重癥監護室(ICU)考察更長時間。這主要是為了觀測是否有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等。
- 并發癥預防:有少部分人術后會出現嗜睡、喉嚨痛、短暫的記憶模糊等,這些多為藥物副作用,一般不用特別擔心,很快會自行緩解。如果持續較長或嚴重,比如長時間無法清醒、出現呼吸困難等,就要讓醫護及時處理。
要關注,麻醉后的監護是最后一道保護屏障,為的是及時發現任何“返場的小毛病”,保證手術真正安全、順利收尾。
06 如何進行疼痛管理與后續支持?
術后疼痛管理不是單靠“忍一忍”能解決的,目前有很多科學有效的方法。麻醉醫生和疼痛團隊會給出針對性的建議和治療。
- 藥物鎮痛: 比如乳腺癌術后,有的患者會口服緩釋型止痛藥,每12小時按計劃服用,盡量減少疼痛“潮峰”。注意藥物使用不可隨意加量或停藥,最好遵醫囑。
- 多模式鎮痛: 除了口服藥,部分人還會結合物理治療(比如冷熱敷)、心理疏導等手段,減輕疼痛焦慮。科學研究表明,多模式鎮痛能顯著改善術后恢復感受和生活質量。
- 自我管理與家庭支持: 遇到感到疼痛難以忍受或出現發熱、紅腫等異樣,要及時就醫,不能一味以為是“恢復必經階段”。家人也可以適當陪護、幫助記錄用藥和身體反應,便于醫生隨時調整方案。
?? 除了藥物和護理,適度活動、保持積極心態,有利于術后來得更快、恢復得更好。這個階段的支持,正是麻醉學團隊和家人一同“守護”的角色。
07 術后預防建議與日常支持
- 健康飲食:推薦高蛋白食物(如魚、瘦肉、豆制品)幫助傷口愈合,搭配新鮮水果和蔬菜以補充維生素。醫學界建議,術后多樣化飲食有助于提升免疫力,降低感染風險(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 規律作息:按時休息、不過度勞累。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體修復,改善情緒。
- 適量活動:醫生評估允許的情況下,適當輕運動(如散步)可以減少術后并發癥,比如血栓風險,也有利于心理狀態調整。
- 定期隨訪:術后定期去醫院復查,及時發現和處理新問題。不適合過度擔憂,也不能掉以輕心,有問題時及時復診才是穩妥之道。
說到底,術中的麻醉管理和術后的生活細節,同樣重要。醫生、患者和家屬的共同配合,才能讓“安全手術”從手術臺持續到術后家庭生活。
參考文獻
- Miller, R. D., Cohen, N. H., Eriksson, L. I., Fleisher, L. A., Wiener-Kronish, J. P., Young, W. L., & Hall, J. B. (2022). Miller's Anesthesia (9th ed.). Philadelphia: Elsevier.
- Butterworth, J. F., Mackey, D. C., Wasnick, J. D. (2022).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7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 Cata, J. P., Vallejo, M. C., Gottumukkala, V., & Nizam, A. (2021). Perioperative anesthetic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 Current Opinion in Anaesthesiology, 34(3), 341-347. https://doi.org/10.1097/ACO.0000000000001018
- Kheterpal, S., et al. (2018). Can Personalized Anesthesia Improve Outcome? Anesthesiology, 129(3), 409–411. https://doi.org/10.1097/ALN.0000000000002251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Breast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