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在手術與重癥監護中的應用:了解、識別與科學應對
有些事,只有經歷過醫院手術室,才知道它們有多重要。比如麻醉——本來以為只是讓人"睡一覺",實際上它關乎手術順利、生命體征平穩、疼痛是否可控。生活中,家人突然查出腸道病變或重癥求醫,"麻醉"也許成了繞不開的話題。到底麻醉是怎么守護我們的?哪些是關鍵環節,哪些地方又容易被忽視?這篇文章,用最實在的語言給你答疑解惑。
01 麻醉到底是什么???
從外觀看,麻醉就像是一場無聲的保護。它通過藥物或其他方式,讓患者暫時失去痛覺、或意識模糊,大到開刀手術,小到胃腸鏡檢查,幾乎都離不開。簡單理解,麻醉讓人"感覺不到疼",也能減少心理和身體上的緊張。實際上,麻醉醫生還會根據不同場景選擇合適的方式:局部麻醉(只讓一小塊身體部位失去痛感,比如拔牙或腸鏡),全身麻醉(讓人像睡著一樣),以及其他復合麻醉方式。
平時很多人覺得麻醉與自己無關,其實不是。哪怕僅僅是做一次腸鏡摘息肉,也會接觸到局麻。麻醉醫生像看不見的守護者,幫你規避不適與風險。不管用在哪種操作里,核心目標都是:減少痛苦和意外,讓醫療過程順暢許多。
02 麻醉管理中需要關注哪些生命體征??????
在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并不是“打完麻藥”就沒事了。每一個人在手術臺上的變化都不一樣,危險往往隱藏在變化中。核心監測項目一般有這幾項:呼吸頻率、心跳、血壓、血氧飽和度,以及部分病人的二氧化碳排出量。
- ? 呼吸情況:如果呼吸變慢、暫?;蛘邭獾雷枞赡艹霈F缺氧(身體組織缺氧氣),需要及時處理。
- ? 心跳和血壓:麻醉藥物可能讓心跳變慢、變快或者血壓波動,嚴重時甚至休克。麻醉期間,醫生會根據心電圖和測量儀器隨時調節用藥。
- ? 血氧:血液里氧氣不足,大腦和器官就會“喊渴”。有經驗的麻醉醫生能在數值剛下降時就做出反應,防止小問題變大隱患。
小提醒:比如有位60歲男性,因為結腸息肉和直腸病變需要手術,采用局部麻醉。手術時醫生必須密切監測他的血壓和呼吸,哪怕只有短暫波動,也得即時調整,對患有高血壓的患者尤其重要。
03 麻醉對重癥患者的影響:你或許沒想到 ??
很多人以為麻醉只是“睡覺”工具,實際上在重癥監護室(ICU),它的用處遠遠超過止痛。比如,有些危重病人因為插管、人工呼吸或者需要全身放松,麻醉藥能幫助他們緩解焦慮,平緩生命體征。
一些重癥患者本身就容易血壓不穩,對藥物的反應更敏感。正確使用麻醉藥物,可以降低他們的痛苦和焦慮,同時調整呼吸頻率、穩定心率,讓器官有更多修復機會。不少數據表明,麻醉在ICU應用時,合理鎮痛能降低器官損傷的發生率,提升康復速度(Kumar, et al., "Sedation and Analgesia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Overview and General Principles", Chest, 2017)。
尤其在需要反復操作、身體極度虛弱時,適當的麻醉是維持生命的關鍵環節,讓患者多爭取了一份安全。
04 手術前的麻醉評估:為安全打好基礎 ??
簡單來說,手術麻醉評估像是給每位患者量身定制“護身符”。具體分幾個環節:
- 詳細問診:醫生會了解你的既往病史,包括心臟病、高血壓、藥物過敏史等。比如文中提到的那位60歲男性,他有5年高血壓史,這會影響藥物選擇和劑量調整。
- 體格檢查:如心肺聽診、觀察下肢血管狀況。部分人氣管短、肥胖或者有牙齒脫落,也會涉及麻醉安全。
- 輔助化驗檢查:有些項目如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以及心電圖不可或缺。這樣可以發現潛在風險,比如貧血、心律失常等。
- 定制麻醉方案:評估結果出來后,和你溝通選擇哪種麻醉方式、需要做什么準備(比如是否需要禁食)、術中采用哪些監測儀器等。
要記住:有家族遺傳性疾病、慢性養護病史或者特殊用藥史,一定要提前告知麻醉醫生——有備才能無患。
05 麻醉過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風險???
說到麻醉,最常讓人擔心的就是:萬一麻醉出了問題怎么辦?其實,現代麻醉已經很安全了,但某些意外還是不能完全排除:
- 藥物過敏:個別人對麻醉藥敏感,少數可引發過敏性休克。雖然很罕見,但出現皮膚發紅、呼吸急促時,醫生會立刻中止用藥并處理。
- 氣道問題:有的人雙下巴較多、牙齒松動、頸部短粗,插管難度會增加,應急處理的準備要充分。
- 循環不穩定:比如心臟驟停、血壓波動大,尤其是老年人或者有基礎病患者較常見。
與其說焦慮,不如提早準備:麻醉前務必告知醫生所有情況——即使你覺得無關緊要,比如偶爾頭暈或服用某種感冒藥,都可能成關鍵信息。
06 術后疼痛怎么管,用什么方法更有效???
手術過后,疼痛是很多患者最怕的事情。有規律的術后鎮痛管理,能讓恢復更快、復查更順利、減少并發癥。據統計,術后疼痛管理到位,住院時間往往會縮短2-3天(Kehlet & Dahl, "Postoperative Pain Control and Recovery", Anesthesiology, 2003)。
- 藥物鎮痛:常見有口服或靜脈注射的止痛藥,如果需求大還可以通過“鎮痛泵”自己按鈕加藥(PCA)。醫生會根據身體狀況靈活調整劑量和方法。
- 神經封閉:有些手術部位,比如膝關節、肚皮區域,可以局部注射麻藥,阻斷局部神經,術后疼痛明顯減少。
- 物理輔助:如冷敷、物理療法,有一定輔助作用,但強度不如藥物明顯。
最適合的疼痛管理方案往往是綜合多種手段,術后恢復好的患者生活質量提升很快。切記,疼痛也傳遞"修復信號",過度害怕并不利于康復。有疑問及時反饋醫生,通常能找到合適解決方案。
07 麻醉術后的健康飲食和恢復建議 ??
手術麻醉結束后的恢復,飲食和日常起居都很重要。不少人誤以為術后只能喝稀粥水、忌口嚴苛,其實合理的營養才是真正幫助身體復原的關鍵。
- 雞胸肉 + 補充優質蛋白,有助于傷口愈合 + 建議每天攝入100克左右,可以燉煮、烤制或蒸食為主。
- 南瓜 + 提供豐富β-胡蘿卜素,為腸黏膜修復助力 + 蒸熟后打成泥,與主食搭配效果理想。
- 胡蘿卜 + 含多種抗氧化營養素,促進身體恢復 + 每日不超過150克,最好燉煮處理。
- 燕麥粥 + 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 + 早晚餐各一碗,避免生冷油膩。
- 黑木耳 + 幫助防便秘,減少腸道刺激 + 每周可食2-3次,燉湯或炒食皆可。
再補充幾點:宜清淡、不油膩為主,適度補充維生素和水分,早期不適應時可少量多餐。恢復期間根據醫生建議調整活動量,逐步增加每日活動,及時反饋不適癥狀。
參考文獻
- Kumar, A., et al. (2017). Sedation and Analgesia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Overview and General Principles. Chest, 152(1): 254-265. PubMed
- Kehlet, H., & Dahl, J. B. (2003). Postoperative Pain Control and Recovery. Anesthesiology, 98(1): 20-25. PubMed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olorectal cancer. 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