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發潮流的兩種關節炎:痛風與類風濕,如何一眼識別?
01 其實,初期的信號很容易被忽視
有些朋友偶爾覺得腳趾有點酸脹,或者清晨手指有點僵,不到半小時恢復,也就沒當回事。但就是這些零星、短暫的“小信號”,有時候是最早的預警。比方說,42歲的林先生最近有天凌晨醒來,發現右腳大拇趾隱隱作痛,不過白天就自然好了。他本來以為是走路多了,其實這已經是痛風的早期表現。
小提示: ?? 如果晚上關節突然酸脹或者活動后偶有手部不靈活,別太快歸咎于勞累,考慮是不是身體在“提醒”。
好在早期痛風和類風濕關節炎,大多只是偶發、不嚴重,持續時間也短,往往一覺醒來或簡單活動后緩解。不過,假如這類感受隔三差五都在重復,就不能單純等它自己消失了。
02 明顯的癥狀,常有這些“警告文件”
疾病類型 | 典型表現 | 具體例子 |
---|---|---|
痛風性關節炎 |
| 53歲的張女士晚上突然腳踝劇痛,紅腫發熱,疼得連床單都碰不得,人難以入睡。 |
類風濕關節炎 |
| 36歲的王先生每早起床,手指發僵、揉搓半小時才緩解,伴明顯慢性疲勞。 |
簡單來講,痛風像是“不速之客”般在夜間突襲,讓人疼到不敢沾床單。而類風濕更像慢慢蔓延的小麻煩,晨起的僵硬和持續的腫痛經常讓人苦惱。
03 這些原因,讓痛風和類風濕找上門
- 尿酸代謝異常: 痛風多因體內尿酸水平過高,尿酸結晶在關節里沉積,形成炎癥。高嘌呤飲食(如海鮮、動物內臟)只是誘因,根本還在于自身尿酸的合成和排泄有問題??。
- 自身免疫失調: 類風濕關節炎則與免疫系統的異常相關,免疫細胞會錯誤攻擊自身關節組織,引起慢性炎癥。有相關家族史的人更容易“中招”。
- 其他風險因素:
- 40歲以上,發病風險逐年添加(Firestein et al., 2017)。
- 肥胖、高血壓、某些藥物使用也會推波助瀾(Pillinger et al., 2021)。
- 類風濕還與吸煙有不小關聯。
所以,不是每個喜歡吃肉喝酒的人都會得痛風,遺傳、代謝和免疫等多重原因是關鍵。
04 檢查手段,怎么幫助揭開“真面目”?
主要檢查包括:
- 血液檢查: 痛風患者通常發現尿酸水平升高,但并不是每次發作都高。類風濕患者經常有類風濕因子(RF)、抗CCP抗體陽性,血沉、C反應蛋白等炎癥指標可能升高。
- 關節液分析: 痛風發作時抽取關節液,可以在顯微鏡下看到針狀的尿酸結晶,這是直接證據。
- 專業實驗室檢測: 類風濕需要更復雜的免疫學檢查,幫助區分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這一部分的檢查建議,不在其他章節重復出現。
檢查其實沒有“只有數值才算數”,更關注各種結果的綜合判斷。針對關節腫痛,醫生會根據病史和初步表現來決定要查哪些項目。
05 影像學檢查:讓關節“看得見摸得著”
X光: 適用于發現骨質損害、關節間隙變化(痛風結節或骨侵蝕)。
MRI(磁共振): 可早期檢出炎癥、水腫或滑膜病變。
關節超聲: 有助于發現痛風結晶沉積或滑膜增厚。
影像學讓關節的變化直觀地“曝光出來”,醫生據此進一步鑒別是痛風還是類風濕,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治療。
06 兩種關節炎的對策,各走各的路
?? 怎么預防與長期養護?
飲食建議表
類型 | 推薦食物 | 作用 | 食用建議 |
---|---|---|---|
痛風性關節炎 | 櫻桃、低脂奶制品 | 櫻桃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低脂奶制品可促進尿酸排泄。 | 每日適量攝入新鮮果蔬和低脂奶,每周2-3次。 |
類風濕關節炎 | 深海魚類、亞麻籽油 | 富含Omega-3脂肪酸,可減輕炎癥。 | 烹飪中適當使用亞麻籽油;每周吃魚2-3次。 |
?? 關節持續紅腫、晨僵超過2周,建議盡快找專科醫生明確診斷。
- 適度鍛煉(如游泳、快步走),增加關節靈活性。
- 注意體重管理,對痛風和類風濕都有好處。
-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處理。
其實,最好的辦法還是結合專業判斷和個人身體狀況,不要盲目跟風用藥。有時候,家人一句“你最近是不是又開始手腳不舒坦了?”也是對健康最貼心的關注。
關鍵文獻參考 ??
- Firestein, G. S., Budd, R. C., Gabriel, S. E., McInnes, I. B., & O'Dell, J. R. (2017).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Firestein & Kelley’s Textbook of Rheumatology (10th ed.). Elsevier.
- Pillinger, M. H., & Mandell, B. F. (2021). "Gout and hyperuricemia." Rheumatic Disease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47(1), 1-19.
- Sindhuja, T., & Geraldino-Pardilla, L. (2021). "Rheumatoid Arthritis: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Current Epidemiology Reports, 8, 19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