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認識結腸癌——從癥狀到治療的全面指導 ??
01 結腸癌到底是什么?
說起來,結腸癌其實就是大腸(也叫結腸)里出現了異常增生的細胞,這些細胞慢慢形成腫塊。正常狀態下,大腸就像一段“輸送管道”,負責把身體不需要的東西運走。但有時候,管道內壁可能冒出“新來的細胞”,如果它們變得不受控制,就會發展為腫瘤,進一步發展成結腸癌。
全球范圍來看,結腸癌排在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的前列。數據顯示,結直腸癌占全部癌癥病例的近10%,不少人發現時已經較晚(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年齡通常是一個明顯風險,尤其是50歲以上的人群更要關注。出現晚期轉移后,治療難度也會大大增加,所以越早關注越好。
02 我可能怎么發現結腸癌的“信號”?
其實,不少人早期幾乎沒有癥狀,日常生活完全未受影響。但如果留心,“腸道”有時候會悄悄發出一些小信號,你別把它們當作普通的消化問題。
- 排便習慣改變: 比如近期總是便秘或者腹瀉,原本規律的大便突然亂套,偶爾換成細長條的形狀。如果原以為是飲食問題,但持續兩三周還沒恢復,就要當回事了。
- 出血: 一些人會在馬桶看到糞便中混有鮮紅或暗色的血,但量少容易被忽略。有的人干脆以為是痔瘡,這種想法有時會耽誤真正的疾病。
- 身體不明原因消瘦: 沒有特別控制飲食,卻發現自己慢慢變瘦了,有時候更容易疲乏。
- 腹部不適: 肚子隱隱作痛、脹氣,一天到晚感覺腹部悶脹,特別是在飯后更明顯。有些人還會突然出現腸梗阻癥狀(肚子疼、腹脹嚴重、不能正常排便)。
03 為什么會得結腸癌?
結腸癌的發生大多不是“說中就中”,更多是各種因素長期疊加的結果。簡單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 遺傳因素: 如果家族里有直系親屬得過結腸癌,或者有遺傳性腸息肉病、林奇綜合征等,這類人群風險會明顯增高(Lynch et al., 2015)。
- 年齡增長: 隨著年齡增長,細胞修復能力下降,基因突變積累,結腸癌風險隨之增加。多數患者在50歲以后發病。
- 慢性腸道疾?。?/strong> 患有慢性炎癥性腸?。ㄈ鐫冃越Y腸炎、克羅恩?。┱?,如果發病超過十年,腸道黏膜反復修復更容易發生異常增生(Jess et al., 2012)。
- 生活方式影響: 飲食長期以高脂、低纖維、少蔬果為主,喜歡吃加工肉制品,加之缺乏運動,這些習慣都會增加風險。吸煙和經常大量飲酒也會“推波助瀾”。
- 其他慢病共存: 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慢性疾病,會通過多種機制降低身體自我防護能力。
需要說明,各種風險因素只是提高概率,沒有任何一種因素能單獨決定是否得病,就像陽傘只能盡量擋住雨,不能保證“絕對不會淋濕”。
04 醫生是怎么確診結腸癌的?
如果懷疑腸道有問題,最直接的辦法是做腸鏡檢查。腸鏡就像是給腸道“做體檢”,可以把腸壁看得一清二楚。遇到“可疑點”,醫生會順手取點組織做病理檢查,從而判定是不是癌變。
一般流程會包括:
- 糞便潛血試驗: 不用進醫院,采集少量大便就能檢驗是否有隱性出血。陽性后需進一步腸鏡排查。
- 結腸鏡檢查: 直觀看到腸道內的異常,并可活檢確定性質。多數病例都需要這一環節。
- 影像學檢查: 如腹部CT、MRI,可了解腫瘤大小和有無轉移。如果病例中出現多發轉移,例如上述55歲男士出現腹膜轉移,CT和基因檢測一起能給醫生提供更多信息(Van Cutsem et al., 2016)。
- 血液檢測: 包括腫瘤標志物(如CEA、CA19-9等),配合臨床情況作為輔助判斷。
- 基因分型: 對于晚期或復發病例,通過檢測KRAS/NRAS/BRAF等基因,有助于指導后續的個體化治療。
05 如何選擇結腸癌的治療方法?
目前結腸癌的治療最主要還是“綜合方案”,醫生會根據實際分期、病理類型、身體狀況來決策。不同階段采取的措施差別不小??梢院唵畏譃槿箢悾?
- 手術治療: 對于早期患者,用切除腫瘤及附近一段結腸的方式,能有效“清除”局部病灶。部分情況還需配合淋巴結清掃。
- 化療與放療: 如果腫瘤較大或者已經有轉移,化療和放療能幫助縮小病灶、控制擴散,為手術創造條件或者單獨延緩病情進展。如前述那位55歲的男士,在手術后通過FOLFOX方案聯合靶向化療,有利于防止復發與控制轉移灶發展。
- 靶向及免疫治療: 針對某些特定分子異常(如KRAS、NRAS野生型),可以用靶向藥物“定點打擊”腫瘤。近期免疫治療也成為部分患者的新選擇,尤其對某些基因異常的腫瘤效果突出(Overman et al., 2017)。
除了積極治療,臨床醫生還會結合營養、心理干預、康復訓練進行綜合照護。患者家庭的支持同樣重要,能更好地完成整個治療過程。
06 日常里怎么才能預防結腸癌?
大部分結腸癌其實都是和生活方式相關。要說預防的門道,也很簡單,就是把身體狀態調整到健康的“軌道”上來。
- 多吃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富含纖維素,有助于腸道蠕動,降低腸道被刺激的風險。建議每天有一半以上主食以蔬菜為主,同時搭配新鮮水果。
- 保持規律運動: 每周至少150分鐘的適度運動,比如快步走、游泳、慢跑,都能讓身體代謝順暢,對于腸道健康是“有好處”的小習慣(Wolin et al., 2009)。
- 常規體檢和腸道篩查: 40歲以后,尤其有家族史的人,建議去醫院做一次腸鏡或糞便潛血檢測。一些地區的社區醫院也會有便捷的篩查服務。早發現比“有病才查”要有效得多。
- 保持合理體重: 體重控制在合適范圍,不但有助于心血管健康,對減少腸道腫瘤風險同樣有益。
- 情緒管理: 長期壓力過大、情緒波動,不僅容易影響腸道功能,也可能削弱身體免疫力。因此,放松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樣是健康生活的重要部分。
參考文獻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olorectal cancer. Fact shee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olorectal-cancer
- Lynch, H. T., Snyder, C. L., Shaw, T. G., Heinen, C. D., Hitchins, M. P. (2015). Milestones of Lynch syndrome: 1895-2015. Nature Reviews Cancer, 15(3), 181–94.
- Jess, T., Gamborg, M., Matzen, P., Munkholm, P., S?rensen, T. I. A. (2012). Increased risk of intestinal cancer in Crohn's disease: a meta-analysis.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5(6), 647–56.
- Van Cutsem, E., Cervantes, A., Nordlinger, B., Arnold, D. (2016).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Annals of Oncology, 27(suppl 5), v16–v24.
- Overman, M. J., Kopetz, S., McDermott, R. S., et al. (2017). Nivolumab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DNA mismatch repair-deficient or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 colorectal cancer (CheckMate 142): an open-label, multicentre, phase 2 study. Lancet Oncology, 18(9), 1182–1191.
- Wolin, K. Y., Yan, Y., Colditz, G. A., Lee, I. M. (2009).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lon cancer prevention: a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100(4), 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