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危機:淹溺急救全揭秘 ??
01 淹溺的真相:不僅僅是水的咸味
到了夏天,游泳池和海邊總歸熱鬧起來。大人帶孩子玩水,或是一群朋友下水嬉戲,水花四濺背后其實藏著不少安全隱患。淹溺,不只是喝了幾口水那么簡單。
醫學上,淹溺是指人在水中因呼吸道被水阻塞導致缺氧,從短暫的不適到生命危險,僅需幾分鐘。別以為只有不會游泳才會淹溺,其實戶外溯溪、洗澡盆、甚至是家里水桶都有可能引發意外。
類型 | 說明 |
---|---|
濕性淹溺 | 水進入呼吸道,影響肺部換氣 |
干性淹溺 | 水刺激喉部,引發聲門痙攣,阻斷呼吸 |
繼發性淹溺 | 水吸入后,短時間正常但數小時內發展為呼吸困難 |
一項回顧性研究指出,全球每年約37萬例溺水死亡,尤其是兒童與青少年更需關注(Peden et al., “Global report on drowning: preventing a leading killer,” 2014, WHO Report)。
02 識別淹溺:生命的信號
淹溺不像電影里那樣總會大喊大叫。實際情況中,很多人沉默掙扎。如果身邊有人在水中突然表情驚恐、動作紊亂,千萬不要只當是在開玩笑。
- ?? 掙扎拍水:手臂本能地上下揮動,但難以保持身體浮起;
- ??? 難以呼救:大多數情況下說不出話,無法向岸上發出呼救聲音;
- ?? 表情緊張,久久未浮出水面:一旦發現與正常玩耍不同,要格外注意。
病例分享:7歲的男孩樂樂在家附近水塘玩水,忽然家長發現他雙手亂揮但沒有發出聲音。幸虧及時發現,經過急救后康復。這說明,有時候安靜的掙扎比尖叫更危險。
03 呼救與求助:緊急反應的重要性
對水下危機而言,"快"很重要。一旦識別到淹溺,趕緊呼叫周圍人,撥打急救電話。越快啟動專業救援,救回來的希望越大。急救的"黃金時間"(通常指前4分鐘)極其關鍵,時間越拖延,腦部缺氧越嚴重,結果越難以挽回。
專家數據:據Orlowski & Warner等("Drowning: Clinical Issues," Pediatrics, 2014)指出,若能在4-6分鐘內進行胸外按壓,維持呼吸,效果最佳。
步驟 | 具體操作 |
---|---|
1. 呼叫 | 立刻大聲呼救,吸引注意 |
2. 撥打急救 | 第一時間撥打120/119說明地點 |
3. 尋找救援物 | 利用救生圈、漂浮物等(避免貿然下水) |
04 基本急救措施:如何自救與救人
- 安全上岸:使用竹竿、救生圈、漂浮物,不可盲目游向溺水者。自身安全為重。
- 清理口腔異物:將淹溺者平躺,頭偏一側,輕輕清理口鼻異物。
- 檢查意識、呼吸:輕拍、呼喚,如無反應馬上實施心肺復蘇(CPR)。
病例分享:54歲的高先生游泳時突然溺水,被拉回岸邊時已失去意識。旁觀者立刻進行胸外按壓、人工呼吸,救護車到場前恢復心跳。這說明,身邊的急救知識非常救命。
要點 | 操作細節 |
---|---|
評估 | 確?,F場安全,確定溺水者位置 |
急救 | 先清理口鼻,再做心肺復蘇 |
等待 | 持續急救至專業人員到場 |
05 特殊情況處理:嬰幼兒與特殊人群的照護
小寶寶和老人,或者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發生淹溺時處理方式需要調整。比如嬰幼兒氣道更細,動作更脆弱,家中一個小水桶都可能帶來風險。
- 嬰幼兒:救援時動作必須更輕柔,清理口鼻異物,采用單手胸外按壓(兩指法),人工呼吸時輕吹口氣。
- 老年人:可能有心臟病等基礎疾病,發現失去意識后盡快實施CPR并同步呼叫急救。
- 慢性病患者:如有癇病、糖尿病等,溺水原因可能與突發疾病相關,處理時協調必要的專業醫療援助。
病例分享:有位68歲的阿姨在溫泉池不慎滑倒,家人第一時間將其托出水面,同步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后來發現阿姨本身心臟不是很好,幸運地經過及時處理脫險。適合人群的急救知識,同樣必不可少。
06 預防為主:安全意識與教育的重要性
與其事后補救,不如提前預防。其實,無論家長還是成年人,只要有合適的安全意識,很多意外都能避免。
措施 | 具體操作 |
---|---|
正規游泳培訓 | 參加游泳課程,學會自救和救人技巧 |
泳池管理 | 選擇有救生員執勤的泳池,嚴格遵守規則 |
守護兒童 | 嬰幼兒涉水時,至少一名成年人僅距一臂 |
家庭安全 | 馬桶蓋、水桶要蓋緊,小孩玩水時大人不可離開 |
應急培訓 | 定期學習CPR和急救知識 |
參考文獻
- Peden, M., Oyegbite, K., Ozanne-Smith, J., et al. (2014). Global report on drowning: preventing a leading kille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Orlowski, J. P., & Warner, W. C. (2014). Drowning: Clinical Issues. Pediatrics, 134(6), e1747–e1756. https://doi.org/10.1542/peds.2014-3215
- Bierens, J.J.L.M. (2016). Drowning—recogni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4(21), 1993-2002. https://doi.org/10.1056/NEJMra150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