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領域早知道:如何識別與應對術中風險
01 麻醉到底是什么? ??
在醫院手術室門口等候時,不少人會因為即將被“麻醉”而有些緊張。有人擔心自己會不會醒不過來,有人甚至回憶起身邊朋友傳說的麻醉趣聞。其實,麻醉不過是一種讓人暫時擺脫痛苦、不適,順利完成手術的小幫手。簡單來說,麻醉醫生會用特定的藥物讓你暫時失去痛覺或者意識,確保手術時你能安然無恙地“休息”一會兒,而醫生則專心開展操作。
麻醉的作用遠不止讓人“睡一覺”,它還能幫助鎮靜、放松肌肉、避免意外反應。推進手術順利、安全的背后,離不開專業的術前評估和方案設計。手術過程復雜、身體情況各不相同,所以麻醉其實和你“量身定制”的外套一樣,都是為了讓手術變得不那么可怕。
02 麻醉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 ?????
-
1. 術前健康評估
進入手術前,醫生會詳細詢問你的病史、過敏史和最近的體檢數據,比如血壓、心電圖檢查等。如果有基礎慢性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此時需要如實告知。回想一位59歲女性因腹脹和消瘦入院,術前團隊針對她的結腸占位、肝臟伴發血管瘤以及多發小結節等情況做出了詳細的風險評估和個性化的麻醉方案設計。這個過程就是為了降低意外發生的概率。 -
2. 術中監控生命體征
手術臺上,你的血壓、心跳、呼吸、氧飽和度等都被實時監測著——就像飛行員操控時需要全神貫注盯著儀表盤。麻醉醫生和護士會根據這些數據微調用藥,確保身體處于穩定、安全的狀態。 -
3. 溝通和知情同意
不少患者會擔心“麻醉是不是很危險”。術前的每一次溝通,實際上都是在消除你的疑惑。如果飲食、用藥有禁忌,或者上一次麻醉有特殊反應,一定要及時主動告訴醫生。
03 麻醉有哪些類型? ??
不是所有手術都需要“全身麻醉”。根據手術部位和需要,麻醉的方式也并不相同。簡單來講,主要有以下幾種:
-
1. 全身麻醉
適用于要進行較大范圍手術的患者,比如腹部、胸腔等。這時患者會完全失去意識,手術過程中通過氣管插管、呼吸機等方式保證正常呼吸。 -
2. 局部麻醉
如果需要做小范圍的手術,比如拔牙,醫生會在相關部位直接注射麻藥,這樣只有特定區域的感覺會被“屏蔽”,人還是清醒的。 -
3. 椎管內麻醉(脊麻、硬膜外麻醉)
手術部位在下半身時較多采用,比如剖宮產、下肢手術。藥物注射到脊髓附近,既能有效止痛,又能讓你保持相對清醒。 -
4. 鎮靜鎮痛輔助
局部麻醉基礎上加一點鎮靜藥,讓手術過程更舒適,部分內鏡操作和無痛檢查會采用這種方式。
04 麻醉可能帶來的風險有哪些? ??
雖然現代麻醉技術很成熟,但是任何醫療干預都不可能完全沒有風險。麻醉時人體“自我防護”功能會下降,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就可能出現一些突發狀況。
-
1. 過敏反應
極少數人對麻醉藥物會有急性過敏,比如皮疹、血壓驟降,甚至過敏性休克。出現這類問題,醫護會立刻采取搶救措施。 -
2. 呼吸抑制
有的人對麻醉藥物比較敏感,藥量稍多或者身體狀況特殊時,可能會一時呼吸變慢、變淺,需要人工輔助甚至呼吸機干預。 -
3. 恢復延遲、短暫意識障礙
少部分患者術后清醒慢或有短時記憶模糊,尤其是老年人以及既往有腦部疾病者更應留心。 -
4. 術后惡心嘔吐、輕度頭痛
這是比較常見的小問題,一般無需特殊處理,休息一會或遵醫囑用藥即可緩解。
05 術后恢復和疼痛管理怎么做? ??
結束手術后,大多數人關心的就是怎么才能更舒服地恢復,怎樣減輕疼痛和不適。手術結束的當天和第二天,往往是恢復的關鍵階段,具體建議如下:
-
1. 按照指導鍛煉及休息
不同手術部位,對臥床與下床的時間有細致要求。有時候適量翻身、活動能減輕術后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風險。 -
2. 規范用藥止痛
現代醫院往往采用分級疼痛管理,普通的不適通過非阿片類止痛藥控制,稍重時可聯合阿片類藥物或局部鎮痛。注重交流,疼痛時別忍耐,應及時告知護士。 -
3. 密切監測身體指標
血壓、呼吸、尿量、切口情況等都很重要。出現劇烈疼痛、腫脹、呼吸困難或出血要第一時間反映給醫生。 -
4. 合理飲食和補充營養
恢復期多安排易消化、高蛋白食物,少量多餐為好。芹菜、胡蘿卜等時令蔬菜、瘦肉粥都不錯。具體能不能吃東西/下床,需根據醫生評估。
06 哪些因素會影響麻醉效果? ??
有時候,別人手術時三分鐘睡著、五分鐘蘇醒,到了自己身上卻不盡相同。其實,影響麻醉方案和效果的因素非常多:
-
1. 年齡與體重
年齡大的朋友身體“本錢”少一點,藥物代謝慢,對麻醉更加敏感。年紀輕的孩子或青壯年術中反應也不完全相同。 -
2. 基礎疾病
如果有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肺病等,麻醉方案設計時一定要充分考慮。比如患有動脈粥樣硬化和胸腰椎退行性改變的患者,術中監護和護理要更細致。 -
3. 手術種類和手術時間
大手術需要的麻醉時常長、藥物種類多,麻醉風險相對也大,術后恢復可能時間更長。 -
4. 既往麻醉史與藥物敏感性
有過麻醉過敏或特殊反應經歷的患者,下次麻醉時要提前讓醫生知曉,以便做出調整。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決定了最合適的麻醉方式,每次手術的體驗都是“私人定制”。
07 如何通過生活方式促進術中與術后安全? ??
說起來,平時的生活習慣也會影響你手術期間的麻醉安全及恢復速度。這里有幾個具體建議,可以結合自身情況做出調整:
- 新鮮綠葉蔬菜 + 提升腸道活力 + 建議:每天一到兩餐多安排青菜,像油麥菜、菠菜、莧菜,水煮或清炒為佳。
- 優質蛋白來源(雞蛋、魚、瘦肉) + 修復與增強 + 建議:手術前后適量攝入,幫助身體組織快速修復。
- 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比如橙子、獼猴桃) + 促進傷口愈合 + 建議:一日一份水果,直接食用或打成果昔都可以。
- 定期體檢與篩查 + 早發現早處理 + 建議:40歲以后每2-3年做一次結直腸專項檢查,腸鏡是最佳篩查方法(Lin et al., 2021)。
- 定時作息與適度鍛煉 + 增強整體抵抗力 + 建議:日常規律生活和適量走路或做拉伸運動,有助于術后更快恢復。
如果有疑問或者家族中有腫瘤、慢性病史,建議提前咨詢專業醫師,量身訂制計劃。
結語
醫院的手術室并不神秘,麻醉醫生其實也是你健康道路上的守護者。你不妨多了解有關麻醉的知識,和醫生多溝通,有了這些常識,往往能讓手術的經歷更加從容。每個人的情況千差萬別,適合自己的麻醉方案和恢復路徑,才是最關鍵的。如果身邊有人要做手術,不妨把這些知識也轉告給他們,讓關心多一點,疑慮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