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要留意:不同類型的糖尿病,病因和發展速度都不太一樣。1型往往來得快、癥狀明顯,而2型多數在長期不知不覺中過去。
類型 | 主要人群 | 典型起因 | 進展速度 |
---|---|---|---|
1型 | 兒童、青少年 | 遺傳、免疫異常 | 迅速 |
2型 | 中老年、超重者 | 肥胖、遺傳、生活方式 | 緩慢 |
妊娠型 | 孕中后期女性 | 激素變化 | 一過性 |
其實,高血糖≠糖尿病,但它就像路口的紅燈一樣,提前給出警示。高血糖屬于血糖調節的“亞健康”階段,醫學名稱叫“糖調節受損”。如果不及時干預,大量研究證實,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比正常人會高出10倍以上[2]。
不過,短暫性的高血糖并不等同于糖尿病。有時情緒緊張、熬夜、重感冒后也可能短暫升高,但很快恢復。但如果連續多次檢測都高于標準,尤其是合并高體重、肚子大,或者家有人得過糖尿病,這時候就得小心了。
健康狀態 | 空腹血糖 (mmol/L) | 餐后2小時血糖 (mmol/L) | 臨床意義 |
---|---|---|---|
正常 | 3.9-6.1 | <7.8 | 無明顯風險 |
糖調節受損 | 6.1-7.0 | 7.8-11.1 | 高血糖風險 |
糖尿病 | ≥7.0 | ≥11.1 | 明確診斷 |
血糖過高會讓血管內皮變脆弱,增加心腦血管疾病、腎功能損害、視網膜病變等風險[2]。這說明,看似“沒什么感覺”的高血糖,實際上有不少潛在危害,千萬別輕視。
胰島素是一種由胰腺β細胞分泌的激素,專門負責“指揮”血糖進入我們的肌肉、脂肪和肝臟細胞,保證全身器官有足夠能量。如果血糖是河流,胰島素就是那個開關閘門的“調節師”。
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機制,意思是細胞對胰島素的感應變遲鈍了,雖然身體還在拼命分泌胰島素,但血糖就是降不下去。結果就是,身體既“過度辛勞”又達不到目標,形成惡性循環。肥胖、缺乏鍛煉,以及家族史都是重要誘因[3]。
血糖監測不只是“糖友”需要,實際上每個人都可以自測。簡單來說,家用血糖儀可用來測空腹、餐后、睡前等多個時點。建議:遇到體重變化明顯、家人有糖尿病史、反復出現口渴多尿等,都值得測一測。
血糖監測時機 | 適合人群 |
---|---|
體檢結果異常 | 所有成年人 |
體重波動大、明顯疲倦 | 40歲以上人士 |
家族有糖尿病史 | 高危人群 |
個別情況下,醫生還會建議做“糖耐量試驗”或連續血糖監測——這要在專業醫療機構進行。最好的辦法,是每年做一次基礎血糖篩查,一旦發現持續升高及時復查。
說到底,預防高血糖和糖尿病,核心就是“合理吃+常運動+好作息”。簡單來講,堅果、新鮮蔬菜和全谷雜糧食物,都是幫助穩定血糖的好幫手。例如:
還有,規律鍛煉比“偶爾劇烈運動”更重要。每周3-5次快走或騎車,每次30分鐘,比單次突擊效果更穩定。
血糖的變化有時很隱蔽,但只要日常注意體檢,合理安排膳食和作息,大多數高血糖風險都能提前防控。其實,健康管理不只是醫生的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身體的小衛士。飲食、鍛煉、血糖關注三管齊下,不僅能幫助我們降血糖,還能守護更多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