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你不知道的那些癥狀與危害
有時候,夜里突然被大腳趾的劇烈疼痛“鬧醒”,很多人會納悶,這不過是個小關節,怎么就像被錘子敲了一樣難受?白天辦公、晚上聚會,平時也沒怎么注意,直到有一天才發現腳腫得穿不上鞋。其實,這種讓人措手不及的疼痛,常常和“嘌呤代謝”這個詞有關——這就是痛風帶來的小麻煩。到底什么是痛風?它背后隱藏了多少你沒注意到的警示信號?下面慢慢講清楚。
01 嘌呤代謝異常:痛風的幕后推手 ??
說起來,痛風的發生,其實本質是一場“體內代謝的誤會”。人體每天都要處理一種叫嘌呤的小分子(它廣泛存在于肉類、海鮮以及某些豆類等食物中)。正常情況下,嘌呤經肝臟分解,成為尿酸,通過腎臟排出。但是如果嘌呤分解得過快,或者尿酸的通道變得不太通暢,體內的尿酸水平就會積攢,一旦超過腎臟能帶走的“上限”,多余的尿酸會變成結晶,悄悄地“藏”在關節里。
這些微小的結晶本身沒有感覺,但一旦數量多起來,關節腔就像進了細砂子,誘發炎癥,這時痛風的急性發作就來了。根據一項2020年發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系統綜述,近東亞地區痛風患病率已超過3%,且逐年增高(Richette et al., 2020)。
TIPS:腎臟疾病、肥胖、糖尿病以及家族史,都會讓嘌呤代謝“跑偏”,提高痛風風險。
影響因素 | 關系到痛風的機制 |
---|---|
遺傳 | 部分人尿酸排除慢,先天基因影響 |
中年男性 | 45-60歲痛風高發期,雄激素影響尿酸代謝 |
不良飲食 | 高嘌呤飲食增加尿酸積聚 |
慢性腎功能減退 | 腎臟失去“排隊”能力,尿酸難排出 |
簡單來看,痛風這位“不速之客”,其實正是嘌呤代謝異常帶來的結果。平時忽略,才會給身體留下隱患。
02 急性發作:疼痛的敲門磚 ?
- 劇烈疼痛:很多人說,痛風發作時像被火燒、刀割,常發生在半夜或清晨,最常見的地方就是大腳趾根部。
- 紅腫和溫度升高:局部皮膚會變得發燙、發紅、腫脹,觸碰時有明顯的疼痛感。
- 關節僵硬:有些人疼到無法正常行走,甚至一觸即跳——生活和工作都極不方便。
03 隱藏的提醒:發作前的小信號 ??
很多時候,痛風不是一上來就“猛烈進攻”。在急性發作之前,身體其實已經悄悄給出了一些小提示。只是,這些變化很容易被忽略。
- 輕微關節不適:比如走路時感覺關節“有點異樣”,不是特別痛,只是偶爾會緊或發癢。
- 局部溫度變化:有時摸上去發熱,不紅也不腫,但比另一邊明顯熱一些。
- 某些部位偶有麻木:腳背、膝蓋或手指,偶爾會有短暫麻木,但并不影響日?;顒?。
04 慢性變化:當痛風變成“家常便飯” ???
如果痛風反復沒有得到控制,慢慢就不只是“偶爾疼一陣”這么簡單了。時間一長,這種反復發作會讓關節長期遭受損傷,甚至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
慢性表現 | 健康影響 |
---|---|
關節畸形 | 反復痛風發作,關節內部結構受損,嚴重時導致畸形 |
痛風石 | 白色或淡黃色“晶體包塊”出現,多見于耳廓、手指和肘部,可破潰流白色粉狀物 |
活動受限 | 有些患者走路、上下樓梯變得困難,甚至影響獨立生活 |
內臟風險提高 | 尿酸沉積也能損傷腎臟,增加腎結石和腎衰竭風險(Dalbeth et al., 2021) |
05 癥狀混淆:這些疾病容易“偽裝”痛風
有些關節疼痛看上去和痛風很像,但其實背后的問題完全不同。別急著自己下判斷,分辨細節很重要。
- 類風濕關節炎:疼痛往往對稱,常影響手指、手腕,年輕女性多見,早上僵硬時間較長。
- 骨性關節炎:出現疼痛多在運動后,休息能緩解。骨刺、磨損逐漸加重,常見于中老年人。
- 細菌性關節炎:突發高熱、關節劇烈疼痛和全身不適,常伴皮膚發熱、紅腫。
06 日常管理:防患于未然的小妙招??
- 多喝水:有助于稀釋并排除尿酸,建議每日保證充足飲水。
- 新鮮水果和蔬菜:常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柑橘、草莓)有助于降低血尿酸水平。
- 適宜運動:選擇低強度身體活動(如快走、騎車),對控制體重和改善代謝有幫助。
- 合理蛋白來源:選用牛奶、雞蛋等低嘌呤蛋白食品,減少嘌呤攝入壓力。
- 定期檢測:40歲后,如果家族有高尿酸血癥史,建議半年到一年查一次尿酸。
推薦食物 | 具體功效 | 實用建議 |
---|---|---|
牛奶 | 促進尿酸排出 | 每天可適量飲用脫脂牛奶 |
橙子 | 維C幫助尿酸代謝 | 每周分次攝入,補充維生素 |
全麥谷物 | 富含纖維,延緩餐后血糖上升 | 主食可替換部分精米精面 |
看完這些,不難發現,痛風其實離我們很近,但并不可怕。關鍵不是“怕不怕”,而是能不能在身體發出提示時,做出一點調整。通過飲食、運動和規律檢查,生活依然可以輕松自在。遇到問題多請教醫生,省心,也踏實。
參考文獻
- Richette, P., & Bardin, T. (2020). Gou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3(17), 1657-1668.
- Dalbeth, N., Merriman, T. R., & Stamp, L. K. (2021). Gout. The Lancet, 397(10287), 1843-1855.
- Choi, H. K., Atkinson, K., Karlson, E. W., Willett, W., & Curhan, G. (2004). Purine-rich foods, dairy and protein intake, and the risk of gout in me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0(11), 109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