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急救全解析:瞬間拯救生命的關鍵
01 為什么溺水這么危險?
夏天一到,游泳池、河邊、公園的水域總是熱鬧起來。不少成年人其實都遇到過抽筋或者嗆水的瞬間,不過經常有人沒意識到——溺水發生時,很多人都是在“靜悄悄”地掙扎。
水面可能只有一陣波動,很容易被周圍的人忽視。這種異常安靜,恰好是一種最危險的信號。
對于兒童來說,哪怕只有十厘米深的小水池,也可能造成溺水。成年人游泳時突發抽筋、低血糖、酒后意外,都有溺水風險。
一旦吸入水分堵塞氣道,窒息幾分鐘就可能引發腦缺氧,留下難以逆轉的后遺癥,甚至危及生命。這種傷害發生得很快,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安靜”,卻后果嚴重。
TIP?? 溺水不會像電影里那樣大呼小叫,真實場景中很多人是悄悄沉下去的。目擊者的細心和及時急救,能大大提高存活率。
02 溺水有哪些關鍵癥狀?
一位8歲的女孩在泳池邊玩耍,被家長盯著看著,但突然安靜地滑進水中,沒有大聲呼救,只見她慢慢下沉。救上來時已經意識模糊,嘴唇明顯發紫。
癥狀程度 | 表現信號 |
---|---|
早期·輕微 | 短暫停留水下、咳嗽或偶爾嗆水、表情害怕但可活動 |
進展·嚴重 | 持續下沉、雙手本能前揮、眼神無反應、呼吸急促或暫停、唇色變暗 |
極危·意識喪失 | 呼叫無反應、肌肉無力、抽搐、面色蒼白或青灰、完全不會掙扎 |
小結?? 如果發現有人突然變得無聲、動作異常僵硬,或是身體逐漸沉入水中——哪怕沒有嗆咳,也要立即警覺,這很可能是溺水的信號。
03 施救時,哪些步驟最關鍵?
- 1. 優先安全:施救前先確保環境安全,找到結實的棍子、游泳圈幫助施救者穩固。如果對水性沒把握,切勿貿然下水——避免二次事故。
- 2. 迅速呼救:立刻讓周圍人幫忙,撥打急救電話120,強調“溺水/水中意外”,讓專業團隊快速趕到。
- 3. 及時拖離:將溺水者小心拖到安全地帶,注意支撐頸部,避免頭部彎折。不要等醫生來才救人,時間每多拖一分鐘,都危險加大。
別忽視?? 很多救人者因為慌亂溺亡,自己反而陷入險境。施救時要先觀察再行動,多叫人幫忙更安全。
04 心肺復蘇應該怎么做?
有位32歲男士游泳時抽筋,被救上來后呼吸已經停止?,F場有人掌握心肺復蘇技巧,第一時間輪流進行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在急救車趕到之前,心跳奇跡般恢復。
- 1. 評估意識:輕拍、呼喊,看溺水者有無反應。無反應立即進行下一步。
- 2. 保持氣道開放:將人平放,頭后仰、下巴上抬,清理口鼻異物(如水草)。
- 3. 檢查呼吸:觀察有無胸腹起伏。若10秒無效呼吸,即刻開始CPR。
- 4. 30次胸外按壓:手掌疊加,按壓胸骨中下段,速度為每分鐘100-120下。
- 5. 2次人工呼吸:捏住鼻子,包裹嘴,輕吹2次,每次1秒。無論是否吐水,優先CPR,勿倒立控水。
- 6. 反復循環:每做30次按壓配合2次吹氣,一直持續到專業急救人員到來或溺水者自行恢復。
注意?? 溺水急救首選心肺復蘇,控水已被證實作用有限(Szpilman et al., 2012)。
(See Szpilman, D. et al. "Drown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2)
(See Szpilman, D. et al. "Drown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2)
05 急救后怎么處理才安全?
有些人被救上岸后看似恢復正常,但其實還可能出現“二次窒息”或肺炎。比如有位40歲的女士意外落水后獲救,回家幾個小時后突然咳嗽發熱,最后被診斷為吸入性肺炎。
- 持續觀察:溺水者即便短暫恢復,也要監測呼吸、意識是否有變化。如有煩躁、咳嗽、皮膚發青需警惕。
- 保暖防休克:尤其在低溫水域溺水后,使用干毛巾、衣服保暖,避免體溫驟降。
- 及時就醫:即使看起來沒事,溺水經歷者建議到醫院做詳細檢查,必要時拍胸片,避免遺漏肺部損傷或遲發性病變。
別大意?? 有些并發癥可能在數小時、甚至數天后陸續出現。專業醫學評估是最穩妥的選擇。
06 怎樣預防溺水風險?
- 成人陪伴:孩子戲水時必須有成年人全程近距離看護,別讓電話、聊天分神。
- 學習游泳和自救技巧:建議及早學會游泳和“踩水”,熟悉翻身漂浮和急救報警。
- 正規水域活動:選擇有救生員的場所。不熟悉自然水域不要輕易下水,親水時穿好救生衣。
- 無障礙逃生:家里浴缸、魚池等水體要加蓋或設圍欄防意外,兒童不能單獨靠近。
- 健康飲食有助安全:
食物 益處 建議 香蕉 補鉀,預防抽筋 游泳前可適量食用 全麥面包 提供能量,減少低血糖風險 運動當天早餐推薦 牛奶 補充蛋白質,維護體力 搭配主食效果佳
小提示? 每年定期學習應急救護,能讓身邊多一份保障。運動飲食均衡,也能遠離突發狀況。
參考文獻
- Szpilman, D., Bierens, J. J., Handley, A. J., & Orlowski, J. P. (2012). Drown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6(22), 2102-2110.
- Quan, L., & Cummings, P. (2003). Characteristics of drowning by different age groups. Injury Prevention, 9(2), 163-168.
- Peden, A. E., Franklin, R. C., & Leggat, P. A. (2021). The epidemiology of fatal drownings in Australia, 2008–202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8(16), 8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