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過敏來襲:了解過敏性休克的真相
01 什么叫過敏性休克?
想象一下,朋友正在公園野餐,突然臉部開始發紅、喊著呼吸有點費勁。也許只是被昆蟲咬了一下,沒過多久,人就虛弱到站不起來。其實,這正是過敏性休克的典型開端。
簡單來說,過敏性休克(醫學上叫“過敏性反應性休克”)就是人體對某些物質(常見如花生、海鮮、某些藥物、昆蟲毒素等)出現極度劇烈的免疫反應,導致全身血管擴張、血壓急劇下降,關鍵器官因為供血不足而受損。
如果搶救不及時,這種狀態很快就變成威脅生命的急癥。從這里可以看出,過敏性休克絕不是普通的“過敏”,而是一場真正的緊急“風暴”。
- 過敏性休克不分年齡,任何人只要遇到致敏原,都有可能發作。
02 一旦出現這些信號,別忽視!
過敏性休克往往由一些看似“小毛病”開始,但進展很快。根據臨床觀察,癥狀可以分為“偶爾出現的不適”和“持續、嚴重的警告信號”。
早期(輕微、偶爾) | 明顯(持續、嚴重) |
---|---|
皮膚輕微發癢、局部發紅 偶有咳嗽或流鼻涕 | 呼吸困難 皮膚大片紅腫、蕁麻疹 胸悶心悸 面色蒼白或發青 意識模糊、說話含糊 |
- 一位28歲女性,進食海鮮20分鐘后突然喘不上氣,隨后失去意識,送醫后診斷為過敏性休克。這說明早期的皮疹、喉嚨發緊不能小看。
03 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嚴重的過敏?
不同人對同樣的東西反應可能截然不同。那么,哪些條件會增加發生過敏性休克的風險呢?說起來,這背后既有遺傳基因的作用,也離不開生活小細節。
導致過敏性休克的三大主因:
- 特定過敏原:花生、堅果、牛奶、雞蛋、貝類等食物;青霉素、部分止痛藥等藥物;蜜蜂、黃蜂等昆蟲的叮咬及部分疫苗成分。
有的人只是碰一下過敏原就反應劇烈。 - 遺傳和既往病史:研究顯示,已有哮喘、蕁麻疹、其他過敏史的人,出現過敏性休克概率明顯升高(Simons, F.E.R., et al., 2011)。
- 年齡及暴露方式:兒童和青少年,或者暴露于皮下注射等高暴露風險方式時更易發作。
04 醫生如何判斷是不是過敏性休克?
一旦懷疑過敏性休克,時間非常關鍵。醫生主要靠病史和現場表現來判斷,而不是依賴復雜的實驗室檢查。下面是具體流程:
- 詳細詢問病史:出現癥狀前是否吃了特殊食物、用了新藥、被昆蟲咬傷等?
- 體格檢查:醫生會看皮疹、測量血壓、關注氣道有無腫脹,必要時聽診呼吸音。
- 實驗室佐證(輔助):有時會查血清特異性抗體(IgE)、肥大細胞酶等,但這一環節主要用于輔助診斷或后續評估。
05 發生過敏性休克,第一時間怎么做?
其實,過敏性休克的危險就在“搶救黃金時間”。應對方法務必提前了解,關鍵時候不會慌。
- 立即使用腎上腺素自注射筆(如Epipen)。只要懷疑過敏性休克,就應盡早使用。
注射部位常為大腿外側。 - 保證呼吸道暢通。讓病人仰臥或側臥,松解衣領,如果出現喘息要及時保持呼吸道暢通。
- 盡快就醫,持續觀察。即使使用了腎上腺素,自癥狀緩解后仍須送醫接受專業監護和補液、吸氧等支持措施。
- 有的患者認為“癥狀緩解了就沒事了”,但其實還存在復發可能,持續觀查非常重要。
06 預防很重要,這樣做更放心
健康管理的關鍵在于防微杜漸。對于過敏性休克,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這些做法,幫自己和家人多一層保護。
- 隨身攜帶腎上腺素自注射筆。尤其是對某些食物、藥品、昆蟲過敏,以及有過過敏性休克歷史的人。
- 完善個人急救信息卡。將過敏源、家屬聯系方式、必要的急救措施寫清楚放在身上。
- 定期接受過敏原檢測。專業檢測后,醫生會根據具體體質、家族史制訂個體化預防計劃。
- 飲食多樣化有助于增強體質,不特意排斥日常安全食物。
如新鮮蔬菜、水果和優質蛋白,可以幫助調節免疫力。 - 養成良好通風的居住與用餐環境。日常減少空氣和家居粉塵,也有助于減少刺激。
食物名稱 | 具體功效 | 食用建議 |
---|---|---|
胡蘿卜 | 含有豐富β-胡蘿卜素,有助免疫健康 | 炒、燉均可,一天100g左右 |
雞蛋 | 優質蛋白,有益增強抵抗力 | 適量,熟制食用,遇過敏史則需個體化咨詢 |
蘋果 | 富含纖維和維C,調理胃腸道 | 每日一個為宜 |
07 日常與家人共用知識,輕松應對
生活中其實大部分過敏癥狀不會發展到休克,但多一手準備總是安心??梢院图胰朔窒怼⒀菥氝^敏急救流程,特別是有兒童、老人或者易感人群時。
簡單普及——知道哪些食物、藥品有風險,學會用急救藥品,隨手記錄下可能導致自身不適的生活細節,都是非常實用的防護措施。
- 家里常備急救包和健康信息卡
- 兒童外出、集體活動時,讓老師/同伴知道孩子的過敏情況
- 每年定期體檢,了解身體變化
參考文獻
- Simons, F. E. R., Ardusso, L. R. F., Bilo, M. B., et al. (2011).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anaphylaxis guidelines: summary.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127(3), 587-593. https://doi.org/10.1016/j.jaci.2011.01.038
- Ewan, P. W., Dugué, P., Mirakian, R., et al. (2022). Guideline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suspected anaphylaxis.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 52(3), 285-299. https://doi.org/10.1111/cea.14041
- Muraro, A., Sterne, J. A., Worm, M., et al. (2014). Anaphylaxis: Guidelines from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Allergy, 69(8), 1026-1045. https://doi.org/10.1111/all.1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