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領域,你必須知道的健康問題
01 麻醉的基本概念與作用是什么?
開刀、縫合、甚至牙科手術,很多人在醫院都會遇到麻醉。家里人常會問:“麻醉到底做什么?”其實,麻醉就是用藥物讓人暫時失去疼痛感覺,甚至進入睡眠狀態,這樣醫生在手術時可以放心操作,病人不會受苦。麻醉醫生是讓患者“有知覺的地方睡覺,危險的地方被看護住”,讓本來疼痛難忍的治療過程變輕松了許多。
對于身體較弱、基礎病多的人,麻醉帶來的好處不僅僅是"止疼",還能穩定身體狀態,比如調節血壓、心跳。麻醉是整個醫療流程中保障安全的重要一環??梢哉f,高質量的麻醉,讓手術變得更可控,風險降得更低。
所以,別以為麻醉只是“打一針”、“睡一覺”那么簡單,它實際上是手術安全的“守門員” ???。
02 麻醉前需要關注哪些健康狀況?
-
既往疾病和用藥情況
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哮喘等慢性病的人,或者在長期吃藥(如降壓藥、抗凝藥),都需要提前告知醫生。比如,有朋友因為沒說自己在服用某種鎮靜藥,結果麻醉后蘇醒時間比別人長。 -
過敏史
對藥物、食物、有無皮疹或哮喘反應,要如實說。比如麻醉藥或消毒劑過敏,會導致嚴重反應,不可忽視。 -
近期感冒或感染
如果最近有咳嗽、發熱、肺部感染,建議主動與醫生溝通。呼吸道感染時麻醉可能誘發氣道痙攣、加重呼吸問題。 -
牙齒松動、假牙、氣道異常
牙齒松動或有假牙,插管時易損傷,提前摘除/標記,有頸部活動受限要說明。
03 不同類型的麻醉方式及其適應癥有哪些?
每類手術對麻醉的需求各不相同。常見幾種方式如下:
- 全身麻醉: “睡一覺”醒來就做完手術,適用于時間長、范圍大的手術,比如骨科大手術、胸腹部手術。全身性藥物通過靜脈或氣體進入體內,患者完全失去意識。
- 局麻和區域麻醉: 只讓手術區域失去痛覺,比如拔牙用局麻,剖宮產、部分下肢手術用脊椎麻醉。意識清醒,但手術部位沒痛覺。
- 神經阻滯麻醉: 比如肩部、腳踝等特殊部位,可以精準阻斷部分神經,不影響其他地方。
- 鎮靜麻醉: 小手術、胃鏡等,用藥讓人“半睡半醒”,減少緊張,保留部分反應。
妥善選擇麻醉方法,有助于降低風險,也讓患者體驗更舒適。比如有人做骨折固定手術時,醫生選擇了區域麻醉,這樣既快又能減少全身藥物影響。這也說明,麻醉方案是高度個性化的結果,每個人都不同。
04 麻醉過程中監測生命體征為何特別重要?
一躺上手術臺,各種監護儀“滴滴”作響,包括心電、血壓、呼吸、血氧等,這份緊張感難免有點像機場安檢。其實,監控生命體征,就是麻醉安全的“護欄”。有醫生形容它就像“醫生的第三只眼”,時時刻刻捕捉身體的小變化。
健康風險: 有些藥物會影響心跳、呼吸、血壓甚至供氧,尤其在長時間操作或者有基礎疾病的人群中。如心電、血氧下降,醫生會立刻調整用藥,避免意外發生。
別忽視: 麻醉中監護能第一時間發現:“出血增多”“呼吸變慢”,以及任何藥物過敏、急性反應,及時干預能顯著提升手術成功率(參考:Ehrenfeld, J. M., & Urman, R. D. [2013]. 'Monitoring technologies in acute care environments.' Springer Press)。
所以,很多人覺得儀器聲音吵鬧,其實這些“警報”是保護我們的安全,絕不能“省略”。
05 麻醉后的恢復和并發癥如何管理?
手術結束,病人往往還在麻醉狀態。離開手術室并不代表"萬事大吉",還要經過恢復室的專業觀察。多數人短時間內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 惡心嘔吐: 比較常見,通常短時間可緩解,可用止吐藥物。
- 喉嚨疼: 做過氣管插管的患者常見,多喝水、清淡飲食有幫助。
- 迷糊、嗜睡: 部分人麻藥代謝慢,幾個小時會恢復。
管理并發癥: 偶爾也可能遇到呼吸困難、低血壓、甚至過敏反應(文獻:Butterworth, JF et al. [2022].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7th Ed, McGraw-Hill)。術后麻醉醫生會繼續監控,必要時采取對癥處理。例如:出現“意識遲緩、持續低血壓”等癥狀,會通過調整藥物、快速補液、吸氧等方式干預。
從這個環節可以看出,麻醉醫生不僅僅是手術“開始”和“結束”時才在場,他們跟隨患者貫穿整個恢復鏈條。
06 麻醉在疼痛管理和急救中的角色有多大?
很多人只把麻醉和手術相連,其實它在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甚至突發搶救時都很重要。就像為身體“安裝了臨時止痛開關”一樣 ??。
- 術后鎮痛: 術后傷口疼、骨折修復,麻醉團隊會根據需要制定鎮痛方案,比如自控鎮痛泵、口服藥、神經阻滯等,幫助快速恢復。
- 慢性疼痛管理: 有些人長期被慢性頭痛、背痛困擾,麻醉??漆t生能評估后采用神經阻滯、藥物注射、康復輔導等多種方式。
- 危重癥和急救復蘇: 突然心臟驟停、重癥感染等情況,氣道插管、呼吸支持,麻醉科醫生用專業技術進行支持,是“搶命”的重要力量(參考:Miller, R.D., Eriksson, L.I., et al, 2020, "Miller's Anesthesia", 9th Edition, Elsevier)。
協同多學科管理,可以讓患者恢復得更快、更好,有效降低不必要的痛苦。
07 如何科學預防與安全應對麻醉相關健康風險?
說起來,麻醉風險和身體狀況、選擇的藥物、以及醫生團隊的經驗都有關系,但許多環節是可以積極預防的。下面這些具體做法,有助于幫助每個人安全順利度過麻醉階段。
- 如實告知身體狀況: 包括慢性病史、用藥內容、家族遺傳病、過敏史等,不要“報喜不報憂”。
- 術前合理飲食: 建議遵醫囑空腹,術前進食過少或過多都可能增加風險。適量攝入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如全麥面包、牛奶),有助于提升術后恢復力 ?? (Smith, C.E. et al. [2019]. "Nutrition and Anesthesia."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23(S1), e21–e37)。
- 術后早期適度活動: 恢復意識后盡早在醫生指導下活動四肢,有助防止血栓和加快身體恢復。
- 有異常及早告知: 術后如感到極度不適(持續嘔吐、呼吸困難、嚴重頭痛、昏迷等),應主動通知醫護人員,避免小問題拖成大麻煩。
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真實的健康情況和感受都告訴醫護團隊,再配合飲食、恢復等細節,就能讓麻醉更安全,也讓身體恢復得更順利。
參考文獻
- Ehrenfeld, J. M., & Urman, R. D. (2013). Monitoring technologies in acute care environments. Springer Press.
- Butterworth, JF, Mackey DC, Wasnick JD. (2022).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7th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 Miller, R.D., Eriksson, L.I., Fleisher, L.A., Wiener-Kronish, J.P., Cohen, N.H., & Young, W.L. (2020). Miller's Anesthesia (9th Edition). Elsevier.
- Smith, C.E., Herbert, S., Hirsch, N.P., Smith, A.F. (2019). Nutrition and Anesthesia.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23(S1), e21–e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