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糖尿病:科學預防您掌握的關鍵
01. 糖尿病是什么?
在家庭聚餐或者和朋友閑聊時,可能有人隨口說起“血糖又高了點”,有些則覺得不過是偶爾嘴饞惹的麻煩。其實,糖尿病并不只是簡單的“多吃糖”“少動彈”那么直白。它是一種身體無法有效使用或產生足夠胰島素,讓血糖水平持續升高的慢性病。
糖尿病分為1型(常見于年輕人,胰島素不足)和2型(多見于成年人,胰島素作用變弱兩者兼有),還有妊娠期糖尿病,主要出現在孕婦身上。
有不少人在早期并沒有明顯感覺,只是偶爾口渴或多尿。不過一旦發展較久,就有可能帶來一系列大麻煩,比如視力下降、傷口難愈甚至腎臟和神經損傷。不少研究都提醒:糖尿病是導致心臟病、中風等重癥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Martin et al., 2017)。
類型 | 特征 | 常見癥狀 |
---|---|---|
1型糖尿病 | 多見于青少年,需注射胰島素 | 常有突然多飲多尿、體重下降 |
2型糖尿病 | 多見于成年人,與生活習慣關聯大 | 初期常見輕微疲乏、輕度口渴 |
妊娠期糖尿病 | 孕期出現,一般產后消失 | 多無明顯癥狀,需通過檢測發現 |
02. 糖尿病風險那里來?
- 1. 家族遺傳: 如果家里有人患上糖尿病,下一代的風險會升高。一項跨國研究發現,直系親屬有2型糖尿病的個體,其患病概率增加2-4倍(Zimmet et al., 2014)。
- 2. 年齡增加: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對胰島素的利用能力可能逐漸變差,50歲以上更容易出現血糖異常。
- 3. 體重和腰圍: 脂肪堆積(尤其是腹部)會影響胰島素的作用,本地一位48歲男性體重持續超標,近兩年查出空腹血糖超標,就是提醒我們要注意理想體重的保持。
- 4. 久坐和缺乏運動: 長時間坐辦公室、“懶得動”成了不少都市人的生活習慣。研究顯示,缺乏活動的人比一天走路一小時以上的人,糖尿病風險要高出數倍(Pan et al., 2015)。
- 5. 飲食結構: 高熱量、低纖維、油炸零食和含糖飲料為主的飲食方式,容易持續刺激胰島素,最終可能累壞身體調節血糖的能力。
- 6. 睡眠和壓力: 長期熬夜、睡得不好,再加上精神壓力大,也會影響激素平衡,提高血糖異常的機會。
03. 健康飲食:每一餐都很關鍵
說起來,預防糖尿病的第一步,真的跟“怎么吃”有關。血糖和飲食如同水龍頭和水池子的關系,選對飲食習慣,相當于把流量調得恰到好處。
比如:選擇低GI(glycemic index)食物,可以讓血糖上升速度變慢,胰島素負擔更輕松。研究比較過不同主食后發現,糙米、全麥面包、燕麥等的GI值低于白米和白面包,對于血糖更友好(Jenkins et al., 2002)。
食物 | 主要成分 | 功能 | 推薦方法 |
---|---|---|---|
糙米/全麥 | 膳食纖維 | 延緩血糖上升 | 可與白米各半煮飯,口感兼顧 |
黃豆/黑豆 | 優質蛋白質+纖維 | 幫助穩定血糖、提升飽腹感 | 豆漿、燜飯或涼拌嘗試 |
胡蘿卜、菠菜 | 維生素+膳食纖維 | 有助控制總熱量攝入 | 搭配家常菜更容易堅持 |
山藥、南瓜 | 低GI淀粉 | 提供能量同時血糖波動小 | 煮粥或蒸著吃都不錯 |
04. 運動的力量,幫身體控好血糖
其實,規律運動就像給身體裝上“發動機”,幫忙消耗多余的血糖。最新指南建議,每周累計150分鐘有氧運動(比如快走、游泳、騎自行車等),再輔以2-3次抗阻訓練(比如啞鈴、俯臥撐)。
本地一位62歲的女士,每天餐后慢走40分鐘,體重漸漸減輕,醫生后續復查空腹血糖也逐步改善。這說明,運動的益處不僅在于減肥,更在于優化整體代謝(Colberg et al., 2016)。
運動方式 | 適合人群 | 強度建議 | 實際做法 |
---|---|---|---|
快步走 | 大部分成人 | 微微出汗、可交談 | 飯后或晚餐后走30分鐘 |
游泳 | 關節不適/體重偏高者 | 輕至中等 | 每周2-3次,每次20-40分鐘 |
家務運動 | 各年齡段 | 略高于靜坐 | 拖地晾衣、園藝 |
肌肉抗阻 | 身體較好者 | 每組8-12次 | 可以從徒手動作開始 |
05. 心理壓力,其實也“攪局”血糖
很多人也許沒想到,心情焦慮、長期緊張,同樣會破壞身體調控血糖的“平衡感”。壓力過大會促使腎上腺素和激素升高,血糖水平反而更容易波動。
有位36歲的女性上班族,因工作壓力大、常?!跋氩煌ň统渣c甜食”,一段時間體重明顯上升,血糖也逐漸升高。這個例子也提醒,我們要關注精神狀態的調節。
- 可以通過深呼吸、泡一杯熱茶放松自己。
- 嘗試睡前畫畫、聽舒緩音樂,有助睡眠。
- 不妨與朋友聊聊心事,情緒疏導也很重要。
06. 血糖監測和篩查,為健康“上把鎖”
有些慢性病確實不夠“高調”,早期信號往往容易被忽視。其實,定期檢測血糖,就是給身體做健康盤點——早發現,早調整。美國國家糖尿病教育計劃建議,40歲后應每隔1-3年檢查一次血糖(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3)。如果有家族史或超重,檢測頻率可以適當增加。
- 空腹血糖(FPG)
- 餐后2小時血糖(OGTT)
- 糖化血紅蛋白(HbA1c)
真實案例:一位55歲男性,無任何不適,僅體檢發現空腹血糖偏高,經隨訪確診2型糖尿病。因為發現及時,生活方式干預后血糖很快穩住,工作生活都未受影響。這說明定期檢測意義重大。
參考資料
- Jenkins, D. J., Kendall, C. W., Augustin, L. S., et al. (2002). Glycemic index: overview of implications in health and diseas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6(1), 266S-273S.
[APA] - Colberg, S. R., Sigal, R. J., Yardley, J. E., et al. (2016). 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 and Diabetes: A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39(11), 2065–2079.
[APA] - Zimmet, P., Alberti, K., Shaw, J. (2014). Global and societal implications of the diabetes epidemic. Nature, 414(6865), 782-787.
[APA] - Martin, C. L., S.L. Albers, E.D. Pop-Busui, et al. (2017). Neuropathy and related findings in 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Epidemiology of Diabetes Interventions and Complications. Diabetes Care, 40(4): 563–572.
[APA]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3).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3. Diabetes Care, 46(Suppl. 1): S1–S291.
[APA] - Pan, X., Li, G., Hu, Y., et al. (2015). Effects of diet and exercise in preventing NIDDM in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Diabetes Care, 20(4), 537-544.
[A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