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骨骼到健康:佝僂病的治療新路徑
01 什么是佝僂???
日常里,如果你發現部分孩子走路總愛外八,或總喊腿疼,這背后有可能藏著骨骼健康的小毛病。佝僂病本質上是一種骨骼發育障礙,主要見于兒童。它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骨頭"缺乏營養",尤其是維生素D、鈣或磷元素(Munns et al., 2016)。這些關鍵物質供給不足,骨頭就軟了,慢慢出現變形或其他問題。
- 不到一歲的嬰幼兒(特別是純母乳喂養且少日曬者)
- 皮膚較黑或常涂防曬霜的兒童
- 嚴重偏食或長期素食家庭中的孩子
- 過早出生的早產兒
風險因素 | 具體情境 |
---|---|
日照不足 | 北方冬季、城市高樓、戶外活動少 |
飲食不足 | 極少喝奶或吃補充劑 |
特殊疾病 | 腎臟、肝臟功能異常 |
02 佝僂病的癥狀及影響 ??
一開始,佝僂病很容易被忽視。舉個例子,有位兩歲的男孩,起初只是在晚上偶爾喊小腿酸,父母以為是跑多了。很快,他走路出現輕微外八、經常摔跤——這其實是骨頭軟化的信號。
- 偶爾訴說四肢輕微疼痛
- 下肢輕度彎曲或走路姿勢變化
- 患兒容易煩躁,入睡變差
- 持續下肢疼痛,甚至走路困難
- 骨盆、膝蓋、肋骨等處彎曲變形
- 肋骨前端隆起,胸廓畸形
這些癥狀如果不被及時發現,骨骼逐漸變形,就可能影響日后身高、運動能力,以及成年后的生活質量(Thacher & Fischer, 2012)。
03 檢查與確診:怎么判斷是否患?????
有時僅靠眼睛和感覺很難判斷。如果懷疑孩子有異常,醫生會采用以下方式幫忙確診。
一般來說,確診佝僂病主要依靠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手段。
檢查項目 | 具體內容/作用 |
---|---|
血液檢測 | 測定血鈣、血磷、堿性磷酸酶及維生素D水平 |
骨齡評估/X光 | 觀察骨骼端是否毛糙、隆起、骨質是否變薄 |
尿液檢查 | 排除腎臟磷酸鹽流失導致的骨病 |
通過這些檢查,醫生綜合分析數據,才會最終下診斷,避免誤以為只是缺鈣或發育慢。
04 傳統治療方法回顧 ??
說起來,治療佝僂病不是什么新鮮事。傳統方法主要以補充必要營養為主。如下表所示,不同治療各有側重:
傳統方法 | 具體內容 | 適用人群 |
---|---|---|
補充維生素D | 滴劑/注射,提升血液及骨骼中維生素D濃度 | 各年齡段兒童 |
鈣劑/磷劑 | 口服鈣片、食物補鈣 | 患有佝僂病的嬰幼兒/兒童 |
合理運動 | 戶外活動,刺激骨骼生長 | 能夠自主活動的兒童 |
以往這些方法可以有效緩解癥狀,幫助多數孩子骨骼逐步恢復穩固(Prentice, 2013)。然而,有些患者體質特殊,效果可能有限,這提示我們還需關注新型治療方式。
05 治療新進展:不只是吃補充劑
近年來,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佝僂病的治療迎來一些新突破。最值得關注的是,個體化治療逐漸成為趨勢。不再是“一刀切”,而是根據基因、體質、并發癥因人而異選擇方案。
- 活性維生素D類藥物:針對腎臟病引發的佝僂病,調整骨骼代謝。
- 磷酸鹽補充:用于罕見的遺傳性低磷性佝僂病。
- 針對性分子療法:如抗FGF23單抗,改善特殊遺傳型佝僂病(Imel, 2021)。
- 骨健康監控:結合骨密度和骨生長速度,動態調整藥量。
比如,2023年有項研究報道,一個五歲女孩患有特殊遺傳型佝僂病,在應用抗FGF23單抗治療三個月后,骨痛大大減少,膝蓋骨形態開始恢復(Imel, 2021)。
治療方案一定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定制,絕不可盲目亂補或隨意停藥。
06 預防建議:如何一步到位保護骨骼???
講了這么多,其實大多數孩子通過合理生活方式就能大大降低佝僂病風險。下面這些方法簡單有效,常見又實用。
推薦食物 | 具體作用 | 怎么吃 |
---|---|---|
牛奶、酸奶 | 補充天然鈣質,促進骨骼生長 | 每天1-2杯,中餐或早餐搭配主食 |
雞蛋、三文魚 | 提供豐富維生素D和蛋白質 | 每周3-4次,與蔬菜組合食用 |
蘑菇類 | 在陽光照射下含較高維生素D | 炒菜或湯食用均可 |
每天上午或下午戶外曬太陽15-30分鐘,避免中午紫外線強時段,可以幫助皮膚自身生成維生素D。但皮膚較黑或居住在高緯度地區的孩子,可能還需要額外補充劑。
運動促進骨骼健康
跳繩、慢跑、球類活動都能刺激骨骼發育,每天堅持半小時以上最為理想。
什么時候要趕緊去醫院?
如果孩子持續性骨痛或骨骼明顯彎曲、肋骨異樣突起,建議盡快前往正規醫院兒科、骨科就診。
結語 | 輕松護骨,一起成長
其實,佝僂病離大家并不遙遠,不過只要做到營養均衡、適度日曬、定時檢查,大部分孩子都能順利成長。遇到異常,及時就醫、別自己隨意補充各種維生素是基本原則。讓骨骼健康成長,從小習慣慢慢積累,而不是追求一時速成。
?小小的堅持,都是給骨骼最好的關愛。
參考文獻
- Munns, C. F., Shaw, N., Kiely, M., et al. (2016). Global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on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Nutritional Ricket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101(2), 394–415.
- Thacher, T. D., & Fischer, P. R. (2012). Nutritional rickets and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children. UpToDate.
- Prentice, A. (2013). Vitamin D deficiency: a global perspective. Nutrients, 5(2), 462-475.
- Imel, E. A. (2021). Burosu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X-linked hypophosphatemia. Expert Opinion on Biological Therapy, 21(2), 21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