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酮癥酸中毒的面紗:那些你需要知道的真相
身邊的朋友在聚會時偶爾會聊到健康話題,有人問:“糖尿病最怕什么?”有人說害怕高血糖,其實酮癥酸中毒才是許多醫生心中的大問題。它就像一個安靜的“隱形殺手”,平時不顯山不露水,一旦爆發卻兇猛異常。對糖尿病家庭來說,正確認識這位“不速之客”,比擔心空有用處的高血糖更重要。
01 什么是酮癥酸中毒???
酮癥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是血糖失控后的一種嚴重并發癥。體內缺少足夠的胰島素時,細胞無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身體會選擇分解脂肪來“供能”。 在這個過程中,脂肪分解產物“酮體”堆積,導致血液變得酸性。
- DKA多見于1型糖尿病。
- 長期胰島素不足是最大元兇。
- 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在特殊情況下也可能發生。
其實,酮癥酸中毒有些像城市停電:原本正常運行的“供能系統”崩潰,電路修不好,城市就會陷入危機。
02 酮癥酸中毒的癥狀有哪些???
階段 | 表現 | 生活場景舉例 |
---|---|---|
早期(輕微、偶爾) | 輕度惡心、時有乏力、偶爾口干 | 16歲的女孩考試期間總覺得累,總想喝水,偶爾食欲不振 |
明顯階段(持續、嚴重) | 劇烈口渴、嘔吐、呼吸變深變快、腹痛、意識混亂 | 40歲男性腹痛加重,呼吸急促,精神恍惚,被家人緊急送醫 |
03 為什么會得酮癥酸中毒?
- 1. 胰島素用量不足:胰島素缺乏導致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身體迫不得已分解脂肪,生成大量酮體。
- 2. 感染誘發:如感冒、肺炎等,容易誘發身體“應激”,激素升高影響血糖,引發酮癥酸中毒。
- 3. 應激與創傷:手術、外傷、大面積燒傷、重大心理壓力也有可能引發。
- 4. 飲食不規律或過度節食:突然減少飲食或者過量進食,對胰島素要求波動較大,也可能釀成酮癥酸中毒。
- 5. 特殊藥物影響:某些藥物(如糖皮質激素)會讓血糖突然飆升,加重風險。
有研究顯示,感染背景下的酮癥酸中毒患者比單純胰島素停用者病情更重(Kitabchi et al., 2009)。
04 酮癥酸中毒到底有多危險???
酮癥酸中毒的可怕之處在于進展快,影響全身多個系統。最典型的風險包括:
- 意識模糊甚至昏迷: 酸中毒影響大腦功能,部分人進入昏迷狀態,一個29歲的糖尿病女子就出現突發意識不清的情況,等到發現時病情已加重,這說明及時應對非常重要。
- 脫水與休克: 長時間高血糖、嘔吐和大量排尿,會讓身體水分和電解質流失,嚴重者出現低血壓、休克。
- 多器官損害: 酸中毒經過一段時間會損傷腎臟、心臟等器官。慢性調節能力差的人,危險系數更高。
研究顯示,未經治療的典型DKA死亡率可達5%~10%(Umpierrez & Kitabchi, 2003)。
05 如何有效預防酮癥酸中毒???
好消息是,酮癥酸中毒其實是可以提前預防的疾病。只要做好監控和科學管理,大部分風險可以大大降低。
做法 | 作用 | 小建議 |
---|---|---|
定期檢測血糖和尿酮 | 提早發現異常波動 | 家中常備血糖儀與尿酮試紙,每天固定幾次檢測 |
合理使用胰島素 | 保障葡萄糖代謝正常 | 胰島素劑量變更前應咨詢醫生,不隨意增減 |
均衡飲食 | 避免血糖大幅波動 | 主食+蛋白+蔬菜,多樣搭配 |
適量運動 | 有助于代謝平穩 | 每周規律鍛煉,30分鐘快走或游泳都可以 |
生病時主動加測 | 及時發現誘發風險 | 感冒/發燒時血糖、酮體檢測頻率增加 |
偶爾有人會疑惑:“調整生活方式真的管用嗎?”——研究指出,血糖良好控制能顯著降低DKA發生概率(Fayfman et al., 2017)。
06 一旦發生酮癥酸中毒,怎么處理???
酮癥酸中毒處理必須以醫療干預為主,家庭自救并不能替代專業治療。核心措施包括:
- 靜脈補液:用來糾正脫水、調整體液平衡。
- 持續胰島素泵:幫助血糖和酮體逐步回歸正常。
- 糾正電解質紊亂:特別是鉀的補充,防止心律失常。
- 對因治療:如果有感染,則積極抗感染。
有位65歲的糖尿病患者,因未及時住院延誤治療,合并腎功能損傷,后來經歷了較長恢復期。這個例子提醒我們,趕早比晚好得多。
結語
酮癥酸中毒不會每天出現,卻值得每個糖尿病人和家屬心里有數??茖W用藥、規律監測、按時就醫是最有效的“防火墻”。只要把風險想在前、措施做到位,完全能把這個“不速之客”擋在門外。生活里的健康細節,有些其實并不難做到。
?? 參考文獻
- Kitabchi, A. E., Umpierrez, G. E., Miles, J. M., & Fisher, J. N. (2009). Hyperglycemic crises in adult patients with diabetes. Diabetes Care, 32(7), 1335–1343.
- Umpierrez, G. E., & Kitabchi, A. E. (2003). Diabetic ketoacidosis: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Treat Endocrinol, 2(2), 95-108.
- Fayfman, M., Pasquel, F. J., & Umpierrez, G. E. (2017). Management of hyperglycemic crises: diabetic ketoacidosis and hyperglycemic hyperosmolar state. Med Clin North Am, 101(3), 58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