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品血糖:動態監測的原理與方法
有些人一吃完飯就覺得困,有些人運動后體力下降,總懷疑是不是跟血糖變化有關。有時候,血糖的那些小波動悄悄地影響著你的日常表現。其實,生活中許多微妙的不適,都和血糖息息相關。了解血糖、動態監測血糖,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件值得關注的事情。
01 為什么要監測血糖?
?? 現象描述
很多人覺得只要沒到糖尿病,不用管血糖高低。但其實,無論健康人還是患者,血糖水平總是在波動,只不過大多數時候我們察覺不到。例如,一位42歲的女性,體檢時發現空腹血糖有些偏高,她并沒有任何明顯不適。
這些微小的變化,本身可能沒有即時癥狀,卻慢慢對身體產生影響。
很多人覺得只要沒到糖尿病,不用管血糖高低。但其實,無論健康人還是患者,血糖水平總是在波動,只不過大多數時候我們察覺不到。例如,一位42歲的女性,體檢時發現空腹血糖有些偏高,她并沒有任何明顯不適。
這些微小的變化,本身可能沒有即時癥狀,卻慢慢對身體產生影響。
健康影響
長期忽視血糖波動,可能損傷血管、神經和重要臟器。動態監測能幫助及時發現異常,調整飲食和運動,也為醫生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參考(Peters et al., 2016)。
長期忽視血糖波動,可能損傷血管、神經和重要臟器。動態監測能幫助及時發現異常,調整飲食和運動,也為醫生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參考(Peters et al., 2016)。
TIP 動態血糖波動既影響精力,也和未來心血管、腎臟健康息息相關。
02 血糖波動背后的推手有哪些?
- 飲食習慣 ??
一頓高糖餐后,血糖常會"蹦蹦跳",有些人飯后甚至會覺得犯困。比如有位29歲的男性,每次吃完蛋糕、喝完飲料幾個小時后,會有精力短暫下滑的感覺。 - 運動方式 ??
力量訓練后血糖下降速度快,但高強度間歇運動可能刺激應激激素,結果反而稍有升高。 - 情緒壓力 ??
常常加班、心情緊張時,身體會分泌糖皮質激素,讓血糖容易高于平日。很多人忽略了這一點。 - 藥物使用 ??
有些降壓藥、激素藥會影響血糖;糖尿病患者用藥更是決定血糖波動的重要因素。
這些因素單獨影響可能不大,但疊加在一起時,波動幅度就會變大。
03 動態監測:血糖管理的“望遠鏡”
說起來,傳統的指尖測血糖方法,就像快照。如果只看到每幾小時一次的數據,容易漏掉關鍵變化。動態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更像一臺“監控儀”,持續24小時記錄血糖,每隔幾分鐘采集一次。
它的核心原理其實很簡單:
它的核心原理其實很簡單:
- 一個小巧的傳感器插入皮下(一般在手臂或腹部)
- 傳感器感知組織液中的葡萄糖含量
- 實時或定期無線發送數據到手機/讀取器
貼士:CGM并不是直接測血管里的血糖,而是感知皮下組織液,這會比血糖稍微滯后幾分鐘。不過,這種追蹤對于趨勢分析已足夠準確(Heinemann et al., 2018)。
04 技術方法:動態監測怎么實現?
類型 | 數據特點 | 應用場景 |
---|---|---|
實時型CGM | 隨時查詢,秒級反應 | 需頻繁監測的人群 |
間歇掃描型CGM | 定期用掃描儀讀取 | 日常管理、偶發監測 |
- 大多數設備佩戴簡便,換一次可維持7—14天。
- 有的型號帶智能提醒,檢測到高血糖或低血糖及時報警。
- 數據通過藍牙或NFC傳到APP,隨時生成血糖變化曲線。
有一位61歲的糖尿病女性,配合動態監測后,發現某些藥物餐后血糖波動大,調整方案后血糖穩定很多。
05 如何解讀監測數據?
動態監測可以生成豐富的數據曲線,但這些數字怎么看有點令人頭疼。其實,只需要關注幾個關鍵指標:
- 時間范圍內血糖(Time In Range, TIR):血糖在3.9-10.0 mmol/L的占比,越高越理想。
- 高血糖/低血糖事件:超過10.0 mmol/L或低于3.9 mmol/L的次數和時間。
- 血糖波動幅度:上升和下降的速率,波動太大可能潛藏風險。
專家建議:
發生低血糖時,應立即補充含糖食品;頻繁高血糖,需調整飲食、運動或就醫咨詢。
發生低血糖時,應立即補充含糖食品;頻繁高血糖,需調整飲食、運動或就醫咨詢。
案例 39歲的男性在運動后出現多次低血糖,解讀數據后調整了運動時長,癥狀很快得到緩解。
這說明個性化調整很有益。
這說明個性化調整很有益。
06 實用建議:怎樣更好管理血糖?
吃什么有益?
?? 高膳食纖維食物
例如燕麥、糙米、蔬菜,可以幫助平穩血糖。
建議:每日一餐含粗糧,增加碗蔬菜。 ?? 優質蛋白
豆制品、魚肉、雞蛋,有助延緩糖吸收。
建議:每頓安排1-2種蛋白食品。 ?? 低糖飲品
白水、淡茶,減少甜飲料攝入。
建議:每天至少8杯水。 日常建議
- 規律作息,控制熬夜。
- 運動宜中等強度:快走、游泳都很合適。
- 什么時候需要就醫?
- 血糖出現持續大幅波動,短期無法緩解時
- 有反復低血糖警報
- 或伴有明顯體重下降、口渴、多尿
成年后可定期做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以及動態血糖監測,有助及早識別風險。
07 動態血糖監測的未來
現在的動態監測設備已經越來越小巧,數據共享更方便(N?rgaard et al., 2022)。未來,血糖監測或許能和智能手環等穿戴式設備無縫整合,記錄生活習慣、運動情況,一并分析,給出個性化建議。血糖管理正變得智能化、個性化,也為慢性病防控帶來更多選擇。
無論現在是否需要用上CGM,對血糖變化保持一點敏感度,能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更有掌控感。不用焦慮,只需多留意、偶爾調整,就能讓健康潛移默化地進步。
無論現在是否需要用上CGM,對血糖變化保持一點敏感度,能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更有掌控感。不用焦慮,只需多留意、偶爾調整,就能讓健康潛移默化地進步。
參考文獻
- Peters, A. L., Ahmann, A. J., Battelino, T., et al. (2016). Diabetes Technology—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Therapy and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in Adults: Consensus Report. Diabetes Care, 39(12), 2088–2101.
- Heinemann, L., Freckmann, G. (2018). CGM versus FGM; or,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is not flash glucose monitoring.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5), 947–950.
- N?rgaard, K., Scaramuzza, A., Bratina, N., et al. (2022). The use of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in diabetes therapy: New perspectives. 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187(5), R49-R64.
以上文獻已在內容相關處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