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阿爾茨海默病篩查的面紗:早發現早治療的希望
01 阿爾茨海默病是什么?
有些老人只是偶爾忘記關水龍頭,有些卻漸漸不記得家人的名字。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常被誤認為是簡單的“老糊涂”,其實,這種慢性、進行性的大腦疾病,會讓人的思維、記憶和行為一點點發生改變。
通常情況下,阿爾茨海默病剛開始時癥狀并不明顯。有人表現為經常丟三落四、簡單算數變得吃力,還有人剛說完的話就忘了。隨著病情發展,自理能力逐漸下降,甚至需要全天候照顧。
?? 阿爾茨海默病不僅影響個人生活,也增加家庭和社會的照護壓力。例如,一位70歲的老人近一年總是記不住親戚的名字,慢慢連做飯順序也混亂,家人不得不辭職在家陪伴,這種轉變讓整個家庭都陷入困境。
02 小問題還是大隱患?——早期篩查的作用
許多家屬一開始覺得“年紀大記性差”是正常的,忽略了早期干預的窗口??墒?,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發現,能幫助患者盡可能長時間地保持獨立生活,也能延緩嚴重癥狀出現。
篩查時間 | 作用 |
---|---|
病情尚輕時 | 通過訓練和治療,幫助保留更多認知能力?? |
出現明顯癥狀時 | 降低功能恢復的可能,多數只能減緩惡化 |
研究發現,早診斷、早啟動治療的患者,其生活自理時間平均可延長18-24個月(Dubois et al., 2021)。其實,哪怕只是輕微健忘,也值得到醫院做一下評估。別等到嚴重影響日常時才重視。
03 篩查怎么做?常見方法&流程全分析
??? 以下篩查方式,醫院門診一般都能完成,不需要住院。
- 專業問卷及神經心理測試:醫生會用如MMSE(簡易精神狀態檢查)、MoCA(蒙特利爾認知評估)等,測算記憶、語言、注意力等多方面能力。流程簡單,通常20-30分鐘內完成。
- 血液與基因檢測:部分醫院可以檢查與疾病相關的生物標志物(如ApoE基因型)。若家中有早發案例,醫生可能建議這一項。
- 影像學檢查:遇到癥狀不典型時,有時需做頭部MRI,主要是排除腦內腫瘤、血管病變等其它可能。
?? 案例:67歲女性,持續丟鑰匙和雜物,經醫院認知測試、抽血及簡易腦部MRI排查,未見其它異常,被明確診斷為輕度認知障礙,接受藥物和家庭支持干預,效果良好。
這提醒我們,專業化篩查不僅僅是“做一道題”,更是排查排除和綜合分析的過程。
04 新技術如何助力?
醫學進步讓篩查更精準,尤其是下面這些新技術的逐步普及:
技術名稱 | 核心作用 | 臨床進展 |
---|---|---|
腦部PET成像 | 檢測大腦β-淀粉樣蛋白沉積(發病標志) | 部分大型醫院開展,可早期發現異常(Jack et al., 2018) |
人工智能助診 | 自動識別影像和語言中的早期細微變化 | 國際多中心應用,部分國內醫院探索引進 |
血液生物標志物新檢測 | 采血查特定蛋白,比傳統抽腦脊液更易接受 | 研究快速進展中,已用于臨床前篩查項目(Palmqvist et al., 2019) |
現在,把圖像分析和機器學習結合,用一張大腦照片也許提前五年發現病變。雖然新技術離普及還有距離,但安全無創、準確性高,已經在慢慢改變診斷流程。
05 篩查不是萬能:誤區與挑戰
- 誤把正常老化當病:并非每個健忘、每次走神都等于阿爾茨海默;單憑“忘事”不能確診,專業評估才能分辨。
- 擔心篩查“沒用處”:有家屬心想“查出來也治不好干嘛花錢”,其實早篩查是對自己負責,不等于病情不可控。
- 期望過高:單靠一次檢測下結論不現實,有的需要動態觀察。有些假陽性、假陰性無可避免,因此篩查需要醫生結合實際、動態判斷。
- 漏檢現象:某些性格內向或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可能表現“能隱藏”,標準評分也不能確保100%分辨。
?? 篩查結果只是一個信號,并不是絕對“判刑”。和醫生充分溝通,綜合各項指標,更容易做到心中有數。
06 未來趨勢:走向個體化與精準篩查
隨著大數據和AI應用發展,阿爾茨海默病篩查正變得更“個性化”。未來可能會根據每個人的遺傳、生活習慣、環境暴露因素,結合影像和血液新標志物,給出私人定制的風險評估報告。
- 更早期的風險預警:有望在真正發病前,預測高危人群。
- 定制化干預:篩查報告可以定向推薦運動、飲食、社交活動訓練,幫助每個人找到最合適的預防路徑。
- 數字平臺普及:遠程線上評估、大數據智能輔助診斷正在逐步向基層醫院和社區推廣。
?? 今后,就算在小城市也能做高質量篩查,抑或通過居家采血、手機認知評分,方便篩查覆蓋更多家庭。
07 日常行為&生活預防建議
?? TIPS:下表內容只包含正面可執行建議,專注于日常生活,對已出現明顯癥狀的患者同樣有幫助。
推薦行為/食物 | 具體益處 | 實用建議 |
---|---|---|
多吃深色綠葉蔬菜 | 補充抗氧化物,支持大腦健康(Morris et al., 2018) | 推薦每日至少一餐,涼拌、清炒均可 |
適量魚類 | DHA和OMEGA-3助于神經健康 | 一周2-3次海魚(如三文魚或鱸魚),燉煮或清蒸為佳 |
豐富的社交活動 | 刺激大腦,延緩衰老 | 每周至少跟好友/親人聚會1-2次 |
規律運動 | 改善腦供血,提升認知 | 每天30分鐘快走、游泳或太極 |
保持學習新事物 | 增強神經連接 | 可以學樂器、外語或拼圖等 |
睡眠充足 | 幫助大腦清除代謝廢物 | 晚上盡量在10-11點前入睡,保證7-8小時睡眠 |
?? 如果家里老人出現持續性的記憶力減退、平時連日?;顒右渤M?,最好的辦法是及時到有神經內科的正規醫院問診,不必諱疾忌醫。
參考文獻
- Dubois, B., Feldman, H. H., Jacova, C., Hampel, H., Molinuevo, J. L., Blennow, K., ... & Cummings, J. L. (2021). Advancing research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lzheimer’s disease: the IWG-2 criteria. Lancet Neurology, 20(4), 347-357.
- Jack, C. R. Jr., Bennett, D. A., Blennow, K., Carrillo, M. C., Dunn, B., Haeberlein, S. B., ... & Silverberg, N. (2018). NIA-AA Research Framework: Toward a biological defini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 Dementia, 14(4), 535-562.
- Palmqvist, S., Janelidze, S., Stomrud, E., Zetterberg, H., Karl, J., Zink, K., ... & Hansson, O. (2019). Performance of fully automated plasma assays as screening tests for Alzheimer disease–related β-amyloid status. JAMA Neurology, 76(9), 1060-1069.
- Morris, M. C., Tangney, C. C., Wang, Y., Sacks, F. M., Bennett, D. A., & Aggarwal, N. T. (2018). MIND diet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incidence of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 Dementia, 11(9), 1007-1014.